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781篇 |
免费 | 3026篇 |
国内免费 | 14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6篇 |
儿科学 | 574篇 |
妇产科学 | 169篇 |
基础医学 | 1555篇 |
口腔科学 | 428篇 |
临床医学 | 3020篇 |
内科学 | 2192篇 |
皮肤病学 | 271篇 |
神经病学 | 565篇 |
特种医学 | 1017篇 |
外科学 | 1988篇 |
综合类 | 7416篇 |
现状与发展 | 11篇 |
预防医学 | 2991篇 |
眼科学 | 330篇 |
药学 | 3282篇 |
50篇 | |
中国医学 | 3169篇 |
肿瘤学 | 10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396篇 |
2023年 | 441篇 |
2022年 | 971篇 |
2021年 | 1186篇 |
2020年 | 1069篇 |
2019年 | 598篇 |
2018年 | 598篇 |
2017年 | 800篇 |
2016年 | 521篇 |
2015年 | 1025篇 |
2014年 | 1320篇 |
2013年 | 1700篇 |
2012年 | 2397篇 |
2011年 | 2551篇 |
2010年 | 2277篇 |
2009年 | 1946篇 |
2008年 | 2005篇 |
2007年 | 1953篇 |
2006年 | 1693篇 |
2005年 | 1276篇 |
2004年 | 900篇 |
2003年 | 717篇 |
2002年 | 556篇 |
2001年 | 515篇 |
2000年 | 365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24篇 |
1956年 | 13篇 |
1955年 | 13篇 |
1954年 | 20篇 |
1953年 | 3篇 |
195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测指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262例受试者中正常糖耐量(NGT)103人、IGT98人、糖尿病(DM)61人,全部进行即刻尿转铁蛋白/肌酐(UTRF/Cr)和尿白蛋白/肌酐(UAlb/Cr)的检测及临床观察指标的测定。结果(1)UTRF/Cr与UAlb/Cr呈显著正相关,r=0.618,P<0.001。(2)IGT组的UAlb/Cr(中位数,极差)、UTRF/Cr(中位数,极差)高于NGT组(0.015,0.44mg/mg比0.012,0.58mg/mg,t=-1.981,P=0.049;0.064,4.96mg/mg比0.034,7.30mg/mg,t=-2.249,P=0.026)。(3)各组UTRF/Cr比值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白蛋白尿的阳性率(41.6%比29.7%,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尿的主要危险因素是DBP,OR=1.064,2hPGOR=1.109,P<0.01;非糖尿病组的主要危险因素是DBP,OR=1.064,P<0.01。结论在IGT阶段已存在早期糖尿病肾脏损害,高血压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尿转铁蛋白/肌酐比值的检测较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更灵敏,但仍需进一步综合比较二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床旁球囊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非透视下起搏)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X线透视下普通起搏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透视下起搏)在成功率、安全性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方法21例应用非透视下起搏,全部选择左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导管至右心室;透视下起搏24例,其中,14例选择左锁骨下静脉路径,10例选择右侧股静脉途径。结果非透视下起搏21例成功20例,透视下起搏24例全部成功,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血气胸、栓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两种方法在成功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操作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透视下起搏相比,非透视下起搏无需X线引导,也不需要特殊器械,具有床旁、快速、微创、插管时间短、术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等众多优点,可实施现场急救,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953.
乌拉地尔与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与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72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硝普钠(36例)与乌拉地尔治疗(36例)。疗程7—10d。结果乌拉地尔组总有效率(88.6%)显著高于硝普钠组(80%);两组治疗前后的脑钠肽(BNP)、心功能状况、血压及心率、呼吸频率均可得到明显的改善。但乌拉地尔可以更明显地改善心功能。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乌拉地尔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较硝普钠更明显地改善心功能,且具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54.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Survivin与食管鳞癌细胞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正常食管黏膜、9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和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VCAM-1和Surviv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其中VCAM-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等因素有关(P均〈0.05);Survivin表达与浸润深度有关(P〈0.01);VCAM-1和Surviv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VCAM-1和Survivin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二者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探讨MG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胸腺组织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取MG患者(MG组)和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胸腺组织标本,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后,体外转录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基因表达,比较两组胸腺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MG组与对照组比较,有61条基因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表达上调33条,下调28条,这些基因包括炎症相关趋化因子基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与细胞因子产生与代谢有关的基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相关的基因、炎症反应相关基因以及体液免疫相关基因等。结论芯片筛选MG患者胸腺自身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56.
目的构建先天性长QT综合征KCNQ1基因G983A突变体,并研究其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的表达。方法首先进行定点诱变,构建含KCNQ1G983A突变点的原核表达载体pSP64-KCNQ1(G983A),并对pSP64-KCNQ1(G983A)进行纯化和线性化,然后应用SP6RNA体外转录试剂盒进行转录,并回收和鉴定转录的cRNAs。制备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经显微注射仪将KCNQ1(G983A)cRNAs注射至卵母细胞中,2d后采用双电极电压钳记录卵母细胞膜的电流。结果成功地构建pSP64-KCNQ1(G983A)突变体,经转录获得KCNQ1(G983A)cRNAs,并在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结论KCNQ1基因(G983A)突变体的成功构建及表达,为进一步探讨长Q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7.
目的 通过观察吸烟对致敏大鼠肺组织基质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mteinase-1,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吸烟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致敏组和吸烟致敏组,每组8只.后两组用卵白蛋白(OVA)致敏并长期(8周)吸人激发,制备哮喘模型,在激发第3周开始,吸烟致敏组大鼠置于自制熏箱内进行被动吸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气道上皮细胞MMP-9、TIMP-1的蛋白表达,同时测量支气管壁的厚度,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肺组织的MMP-9 mRNA、TIMP-1 mRNA含量.结果 ①吸烟致敏组气道壁厚度[(23.28±2.38)μm2/μm]明显高于致敏组[(20.06±2.94)/μm2/μm]和对照组[(11.64±2.42)μm2/μm](P值均<0.05),致敏组高于对照组(P<0.05),②吸烟致敏组肺组织中MMP-9 mRNA表达(0.49±0.02)和气道上皮细胞MMP-9蛋白含量(32.78±2.60)均明显高于致敏组(0.41±0.04,23.05±2.11)和对照组(0.23±0.03,15.88±1.69)(P值均<0.01),致敏组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③吸烟致敏组肺组织中TIMP-1mRNA表达(0.53±0.02)和气道上皮细胞TIMP-1蛋白含量(34.54±2.90)均高于致敏组(0.37±0.05,21.25±2.28)和对照组(0.235=0.04,15.78±1.97)(P值均<0.01),致敏组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④肺组织MMP-9/TIMP-1 mRNA比值:吸烟致敏组(0.91±0.05)低于致敏组(1.12±0.06)和对照组(1.03±0.09)(P值均<0.01).致敏组高于对照组(P<0.01),⑤气道上皮细胞MMP-9/TIMP-1蛋白含量比值:吸烟致敏组(0.94±0.03)低于致敏组(1.09±0.07)和对照组(1.01±0.06)(P<0.05,P<0.01),致敏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吸烟可使致敏大鼠肺组织MMP-9和TIMP-1过度表达,比例失调,加重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958.
目的 对UniCAP100变应原检测法和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法的一致性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采用双盲的方法,对28例过敏性疾病的患者280项过敏原进行UniCAP100和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将两种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28例患者中,生物共振法及UniCAP100检测法过敏原检出率分别为71.43%和21.43%.检测全阳性1例,两者一致性较差(P<0.01);280项检测中,生物共振法及UniCAP100检测法检出过敏率分别为13.57%和3.57%,检测全阳性5项,两者一致性较差(P<0.01).结论 生物共振检测与传统的UniCAP100过敏原检测一致性较差,生物共振检测不太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959.
辅助性T淋巴细胞1、2、17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l7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反映这3种细胞的功能状态.方法 ELISA测定34例慢性乙型肝炎、31例肝硬化、26例原发性肝癌、2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m清中的1FN-γ、IL-4和IL-17水平,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IFN-γ/IL-4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8±0.66)比健康对照者(2.60±0.60)降低(P<0.01),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4.81±0.87)比健康对照者升高(P<0.01);IFN-γ/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1.13±0.85,P<0.01)、肝硬化(1.69±0.92,P=0.010)、肝癌(1.76±0.84,P=0.011)患者比健康对照者(2.66±0.70)降低,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68±0.42)比健康对照者升高(P=0.004);IL-4/IL-17在肝硬化(0.72±0.38,P=0.026)、肝癌(0.63±0.19,P<0.01)患者比健康对照者(1.04±0.23)降低.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4的表达占优势;肝硬化、肝癌患者IL-17的表达占优势;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IFN-γ的表达占优势. 相似文献
960.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SARF)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老年SARF患者59例,均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根据患者第28天存活状况,分为存活组25例,死亡组34例.在患者接受CBP治疗前和停止CBP治疗后次日晨,采血检测血常规、T细胞亚群、凝血指标、血液生化和动脉血气分析等,并进行危重病评分. 结果 CBP治疗前,存活组血清肌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较死亡组高(均为P<0.05),CD3+、CD8+较低(均为P<0.01),但CD4+/CD8+较高(P<0.05);CBP首次治疗持续时间长(P<0.05).CBP治疗后次日晨,存活组血尿素、血钠和血磷较低(P<0.05),阴离子间隙和血浆渗透压也较低(P<0.05),血小板计数较高(P<0.05),CD3+、CD4+较高(P<0.05).如果以CD3+、CIM4+和CD8+的CBP治疗前后差值绝对数比较,CBP治疗后,存活组变化更大(均为P<0.01).两组CBP治疗前危重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是否能有效控制原发病、首次CBP治疗持续时间、CBP治疗后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和内环境状况等可能是影响老年SARF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