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269篇 |
免费 | 3024篇 |
国内免费 | 221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54篇 |
儿科学 | 578篇 |
妇产科学 | 179篇 |
基础医学 | 1802篇 |
口腔科学 | 680篇 |
临床医学 | 3920篇 |
内科学 | 2498篇 |
皮肤病学 | 241篇 |
神经病学 | 711篇 |
特种医学 | 1272篇 |
外科学 | 3101篇 |
综合类 | 8631篇 |
现状与发展 | 8篇 |
预防医学 | 3752篇 |
眼科学 | 313篇 |
药学 | 4050篇 |
54篇 | |
中国医学 | 3191篇 |
肿瘤学 | 12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4篇 |
2023年 | 451篇 |
2022年 | 1040篇 |
2021年 | 1253篇 |
2020年 | 1151篇 |
2019年 | 560篇 |
2018年 | 614篇 |
2017年 | 888篇 |
2016年 | 751篇 |
2015年 | 1251篇 |
2014年 | 1582篇 |
2013年 | 2055篇 |
2012年 | 2981篇 |
2011年 | 3086篇 |
2010年 | 2751篇 |
2009年 | 2506篇 |
2008年 | 2544篇 |
2007年 | 2410篇 |
2006年 | 2235篇 |
2005年 | 1607篇 |
2004年 | 1203篇 |
2003年 | 1001篇 |
2002年 | 741篇 |
2001年 | 738篇 |
2000年 | 527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K2α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RNA干扰技术下调鼻咽癌5-8F细胞中CK2α蛋白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干扰效果;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体外增殖实验、体外肿瘤侵袭实验方法检测CK2α下调后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分析CK2α对Akt蛋 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通过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的沉默CK2α的表达.CK2α表达下调后,鼻咽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显著下降.细胞周期结果显示,CK2α沉默后,G0/G1期细胞比率增加,S期细胞比率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K2α沉默后下调了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蛋白激酶CK2α与鼻咽癌增殖、侵袭密切相关,CK2α可能是一个有潜力的鼻咽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92.
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持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国产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持久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对照的方法研究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接受国产ADV10 mg/d或安慰剂治疗12周,此后为开放研究,所有患者接受96周ADV治疗后停止试验,随访观察12周,观察治疗期间以及停药后肝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HBeAg变化.结果 (1)54例患者随机接受ADV(38例)或安慰剂(16例)治疗,经治疗12周ADV组ALT由(135.84±10.63)U/L降至(58.92±4.95)U/L(组内P<0.001),优于安慰剂组由(145.56 ±17.19)U/L降至(159.50 ±37.05)U/L(组间P<0.001);lgHBV-DNA下降幅度ADV组为2.51、安慰剂组为1.04(P<0.001);(2)ADV治疗48、96周ALT复常率为63.30%、70.50%,AST复常率为87.80%、88.60%,HBVDNA低于检测值(<103拷贝/ml)比例分别为53.06%、54.55%,96周HBeAg转阴率11.36%;(3)在96周试验中止后17例患者停止ADV治疗,12周的随访过程中HBV DNA全部转阳,伴随88.24%(15/17)患者肝功异常.结论 国产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但96周停药病情极易复发.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了解我国15群15株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问号钩体)参考标准株携带ompA基因情况,重组表达OmpA(rOmpA)并鉴定rOmpA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方法 采用酚-氯仿法提取问号钩体基因组DNA,PCR扩增全长ompA基因,T-A克隆后测序.构建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株ompA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及Bio-Rad凝胶}冬{像分析系统检测rOmpA表达情况及其产鼍.rOmpA免疫家兔以获得抗血清,采用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抗血清效价.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OmpA与其抗血清和问号钩体56601株全菌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rOmpA抗血清对15株问号钩体的交叉凝集情况.分别采用问号钩体黏附J774A.1细胞模型和豚鼠感染模型,了解rOmpA兔抗血清黏附阻断及rOmpA免疫保护作用.结果 15株问号钩体均含有序列保守的ompA基因,双曲钩体Patocl株则否.rOmpA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20%.rOmpA能诱导家兔产生抗体,其抗血清免疫扩散效价为1:4.兔抗血清及问号钩体56601株全菌抗血清均能与rOmpA产生阳性Western blot信号.rOmpA抗血清对15株问号钩体的MAT效价为1:20~1:320.1:10~1:160稀释的rOmpA抗血清均能阻断问号钩体黏附J774A.1细胞,100μg和200μg rOmpA对豚鼠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0.0%和75.0%.结论 ompA基因仅存在于不同血清群致病性问号钩体基因组中.rOmpA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多种免疫学方法 检测显示,有可能作为通用型问号钩体基因上程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994.
多种单抗联合检测HIV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多种单抗联合早期检测HIV抗原的夹心ELISA方法.方法 以SAS盐析沉淀法和亲和层析法纯化抗HIV-1 p24、gp41、gp120及抗HIV-2 gp36的腹水型单克隆抗体(McAb),用高碘酸钠法将纯化的McAb以HRP进行标记.建立针对单个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其灵敏度及特异性进行检测.将筛选得到的4株捕获McAb按比例混合作为捕获抗体,4株酶标McAb按比例混合作为检测抗体,建立多种单抗联合检测HIV抗原的夹心ELISA方法,检测混合HIV抗原.结果 按确定的最优反应条件建立的多种McAb联合夹心ELISA方法,检测到的最高稀释度的HIV混合抗原中各抗原的终浓度分别为:重组HIV-1 p24:0.625 pg/ml,gp41:6.25 ng/ml,gp120:6.25 ng/ml;HIV-2 gp36:9.25 ng/ml.结论 建立了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鸡尾酒式多种单抗联合检测HIV抗原的夹心ELISA法,为早期榆测HIV抗原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时NADPH氧化酶亚单位nox-1的变化及心肌营养素-1的作用。方法: 用改良的方法培养出生1-3 d的乳鼠心肌细胞,分为6组:(1)对照组;(2)缺氧复氧组;(3)缺氧复氧+CT-1组;(4)缺氧复氧+CT-1+LY294002组 (PIK3/Akt 阻断剂);(5)缺氧复氧+CT-1+PD98059组(ERK 阻断剂);(6)缺氧复氧+CT-1+助溶剂DMSO组。 CT-1 的浓度为10 μg/L。MTS法测定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四氯四乙基苯丙咪唑基羰化青碘化物(JC1)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CA)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Nox-1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缺氧复氧培养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RO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分别是(19.7%±1.4% vs 2.1%±0.5%, 14.07%±1.25% vs 3.54%±0.86%, P<0.05),而心肌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Δψm)下降;nox-1表达明显升高。CT-1处理的心肌细胞,较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存活率明显上升 (87.0%±7.3%),而心肌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ROS 显著减少,Δψm水平增加,nox-1蛋白表达下调。而CT-1的这些作用能被PIK3/Akt和ERK阻断剂抑制。结论: 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时NADPH氧化酶亚单位nox-1表达上调,而心肌营养素-1能通过下调nox-1表达,发挥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Sprague-Dawlay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心肌组织脑利钠肽(BNP)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AMI模型。随机分为AMI组(1、3、7、14、28d组)和假手术组,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中BN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左心室心肌组织BNP mRNA和蛋白表达于梗死后1d开始升高,BNP mRNA表达为0.913±0.036比0.757±0.034(P〈0.05),BNP蛋白表达为0.882±0.027比0.565±0.086(P〈0.05);3d达高峰,BNP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0.971±0.027,0.976±0.016;然后逐渐降低,但至28d仍高于假手术组,BNP mRNA表达为0.902±0.072比0.757±0.034(P〈0.05),BNP蛋白表达为0.873±0.033比0.565±0.086(P〈0.05)。结论大鼠AMI后左心室心肌组织脑利钠肽表达增高,并且呈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7.
对肿瘤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ELISA检测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临床诊断为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患者、其它非肺癌肿瘤患者、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人样本共223例,进行盲法比较.本方法的灵敏度为60.2%,特异性为93.8%,阳性预测值为87.5%,阴性预测值为76.7%.NSE在各入选人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小细胞肺癌组84.6%,非小细胞肺癌组47.6%,肺癌组总阳性率为58.4%,神经母细胞瘤组阳性率为100%,非肺癌肿瘤组的阳性率为13.3%,良性疾患组阳性率为0%,健康人群组阳性率为0%.中国正常人群cut-off值为7.78μg/L,与试剂盒提供的cut-off值相似.NSE在小细胞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有很高的阳性率,尤其是对于神经母细胞瘤有很高的临床意义.NSE在正常健康人及良性疾病患者、非肺癌肿瘤患者中的阳性率较低,检查NSE有助于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98.
杏仁核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由于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杏仁核是大脑中的"恐惧中枢",与创伤性记忆和应激时HPA轴的激活联系密切。PTSD患者有强烈的恐惧和惊吓反应,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反常低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调节紊乱。杏仁核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R)调节激活HPA轴,增加糖皮质激素的释放。PTSD导致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比值增大时,神经细胞出现凋亡。PTSD引发杏仁核神经元长时程增强(LTP),杏仁核是恐惧形成和表达的关键中枢。在恐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杏仁核发生LTP,表明LTP是反应PTSD发生机制的重要指标。PTSD引致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乙酰胆碱增多,恐惧增强;PTSD导致杏仁核神经元MR、GR及MR/GR发生改变,激活HPA轴,导致HPA轴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999.
严重产后出血产妇保留子宫的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产后出血时产妇保留子宫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138例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2000 ml)病例资料。结果 138例严重产后出血的病例中,子宫收缩乏力所致者占首位(60例,43.48%),其次为胎盘因素(55例,39.86%),出血量2000~10 000ml,平均(3004±1473) ml。138例均输血,输血量800~7200ml。其中108例保留子宫病例出血量2000~7500 ml,平均(2546±932) ml;30例子宫切除病例,出血量2500~10 000ml,平均(4653±185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P=0.00)。将所有病例分成前后2阶段比较:2003年至2005年子宫切除12例,发生率0.47‰,2006年至2009年子宫切除18例,发生率0.36‰;2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783±861) ml及(5233±212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P=0.034)。产后出血达3000 ml以上病例中,保留子宫24例,平均出血量(3818±1284) ml;切除子宫27例,平均出血量(4900±1789) 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P=0.018)。2组出血量达3000ml所用时间分别为(160±129) min及(100±6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P=0.04)。6例产后出血≥4000 ml且成功保留子宫的病例,平均出血量5570 ml。138例产妇中2例死亡,皆为羊水栓塞所致。围产儿死亡率3.73%。 结论产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是决定能否保留子宫的关键。对于具有出血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提前预防性应用前列腺素制剂,以减少出血量。宫腔填纱是有效的止血方法,尤其适用于前置胎盘引起的出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逆转乳头状甲状腺癌对多柔比星抗性的L型钙离子通道/钙蛋白酶(L-Ca~(2+)/calpain)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方法:以培养2 d的人乳头状甲状腺癌TPC-1细胞为实验对象,首先以CCK-8分析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对维拉帕米和多柔比星进行配伍试验,确定合适的药物作用浓度及时间。然后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多柔比星组、维拉帕米组和多柔比星+维拉帕米组。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TPC-1细胞的L-Ca~(2+)通道电流,以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calpain 1及LC3的表达水平。结果:多柔比星组、维拉帕米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Ca~(2+)通道电流密度减小(P0.05);多柔比星+维拉帕米组与多柔比星组相比,L-Ca~(2+)通道电流密度减小(P0.01)。多柔比星组、维拉帕米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alpain 1蛋白表达减弱(P0.05);多柔比星+维拉帕米组与多柔比星组相比,calpain 1蛋白表达减弱(P0.05)。多柔比星组和维拉帕米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C3蛋白表达增强(P0.05);多柔比星+维拉帕米组与多柔比星组相比,LC3蛋白表达增强(P0.01)。结论:TPC-1细胞抗多柔比星可能与其自噬活性增强有关;维拉帕米能进一步增强细胞自噬活性,致自噬性细胞死亡,从而对抗TPC-1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抗性,其机制可能与自噬的L-Ca~(2+)/calpain 1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