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18篇
  免费   3334篇
  国内免费   1707篇
耳鼻咽喉   249篇
儿科学   582篇
妇产科学   217篇
基础医学   2241篇
口腔科学   747篇
临床医学   4635篇
内科学   2708篇
皮肤病学   482篇
神经病学   532篇
特种医学   1161篇
外科学   2647篇
综合类   9994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4323篇
眼科学   282篇
药学   4562篇
  45篇
中国医学   3451篇
肿瘤学   1296篇
  2024年   223篇
  2023年   425篇
  2022年   1068篇
  2021年   1369篇
  2020年   1228篇
  2019年   675篇
  2018年   655篇
  2017年   973篇
  2016年   763篇
  2015年   1396篇
  2014年   1812篇
  2013年   2296篇
  2012年   3272篇
  2011年   3596篇
  2010年   3071篇
  2009年   2904篇
  2008年   2857篇
  2007年   2717篇
  2006年   2434篇
  2005年   1966篇
  2004年   1358篇
  2003年   970篇
  2002年   694篇
  2001年   587篇
  2000年   483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目的 评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在利多卡因预先给药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雌性成年Wistar大鼠,体重220~250 g,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心脏24个,随机分为3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利多卡因组(L组)和利多卡因+格列苯脲组(LG组).K-H液平衡灌注10 min后,C组、L组和LG组分别灌注K-H液、含2.5 mg/L利多卡因的K-H液、含2.5 mg/L利多卡因+10μmol/L格列苯脲(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的K-H液20 min,然后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分别于平衡灌注末(T0)、再灌注15 min(T1)、30 min(T2)、45 min(T3)和60 min(T4)时,记录HR、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于T0和T4时,收集冠状动脉流出液,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活性.于T4时取心尖周围心肌组织,测定Na+-K+-ATP酶和SOD的活性、MDA和Ca2+的含量.结果 与IR组比较,L组HR、LVDP、+dp/dtmax和-dp/dtmax升高,CK和LDH的活性降低,心肌Na+-K+-ATP酶和SOD的活性升高,Ca2+和MDA的含量降低(P<0.05),LG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LG组HR、LVDP、+dp/dtmax和-dp/dmax.降低,CK和LDH的活性升高,心肌Na+-K+-ATP酶和SOD的活性降低,Ca2+和MDA的含量升高(P<0.05).结论 利多卡因预先给药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促进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探讨醛固酮瘤CYP11B2基因启动子区C-344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醛固酮瘤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检测醛固酮瘤(醛固酮瘤肿瘤组织标本34例,醛固酮瘤肿瘤病理切片标本44例)和正常肾上腺组织(13例)中SF-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CR-RFLP技术检测醛固酮瘤CYP11B2基因C-344T位点基因型。结果在醛固酮瘤中SF-1基因的表达与正常肾上腺组织的无明显差别(P=0.919),醛固酮瘤病例中CYP11B2基因启动子区C-344T位点C等位点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6,P=0.009)。结论醛固酮瘤CYP11B2基因启动区C-344T位点中C等位点与类固醇合成因子结合率高于T等位点,C等位点与醛固酮瘤患者高醛固酮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手术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8例肝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手术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有的放矢地做出应对护理措施。结果 8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手术过程顺利。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而手术中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及手术疗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再手术治疗的26例复发性结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手术到复发确诊时间为10个月~11年,平均28个月,其中术后2年内复发17例(65.4%),2~5年内复发7例,5年以上复发2例。再次手术切除20例,占76.9%,其中根治性切除15例,姑息性切除5例;根治性切除者生存1~5年,姑息性切除者生存10~28个月。结论结肠癌复发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局部复发病例,若能排除远处转移,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5.
目的:利用改良消蚀法制备一种新型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微粒,并对其相容性加以评价,为组织工程微粒皮肤的制备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应用机械法切除猪真皮乳头层,结合消蚀法和冻融法除去网状真皮中的所有细胞制备成ADM,将ADM搅碎成颗粒状,对其做细胞毒性实验和皮下埋藏实验检验其相容性。结果:该方法制备的ADM微粒韧性好,细胞去除完全,胶原三维稍松散但结构完整,无基底膜和乳头层。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其基本无毒性,成纤维细胞在ADM微粒上增殖良好,皮下埋藏试验未见明显排异反应,ADM微粒能诱导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长入。结论:用改良消蚀法制备的ADM微粒抗原性低、相容性好,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微粒皮肤的支架和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156.
超声技术治疗腰腹部肥胖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声技术体外治疗腰腹部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超声特定声波强度对60例腰腹部轻中度单纯性肥胖的就医者进行治疗,针对每例就医者治疗前后腰围测量及治疗前后的对比照片,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结果:显效3例,占5%;有效39例,占65%;无效18例,占30%。结论:使用超声波皮肤治疗仪治疗腰腹部肥胖,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就医者无痛苦易于接受,是目前值得推广的局部减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7.
邻近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邻近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162例面部病变切除后皮肤缺损患者,其中先天性色素痣63例,基底细胞癌28例,鳞状细胞癌6例,其他皮肤病变65例。均采用邻近皮瓣即时修复,其中菱形皮瓣57例、双叶皮瓣8例,A-T皮瓣23例、V-Y皮瓣13例、Z成形术23例、推进皮瓣27例、鼻状皮瓣11例。结果 162例皮瓣存活良好,手术切口1期愈合,存活后皮瓣颜色与邻近部位无明显差异,术后无眼睑、眉毛、鼻梁及口角牵扯歪钭,术后3个月切口不显露。结论 邻近皮瓣是修复面部较大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手术外观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血小板的数量及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其在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血栓形成组患者及无血栓形成组患者间,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术后第4~6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9.
针对现阶段专科层次临床护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把好教师关、备课关、课堂教学关和临床见习关4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以增强教师教学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0.
王宝奎  邓树才  窦如明  甄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9):660-662,671,I000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2002年10月本组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105例,随访资料齐全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滑脱,椎间植骨融合器行椎间融合固定。62例患者中1枚融合器从后斜向前呈45°植入,24例为2枚融合器从后向前垂直植入。随访测定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有无复发,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随访时固定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变化。[结果]随访2~8年,平均35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本组优56例,良13例,可17例,优良率为80.23%。Ⅰ度腰椎滑脱19例术后全部解剖复位;Ⅱ度腰椎滑脱51例中5例遗留Ⅰ度滑脱;Ⅲ度腰椎滑脱16例中4例留有Ⅰ度滑脱。末次随访时使用1枚融合器或2枚融合器所固定的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与术后2周时的比值相比有所减低,滑脱无复发。[结论]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疗效满意,显著提高融合率,预防神经根管狭窄、神经卡压的发生,减少术后断钉和滑脱复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