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91篇
  免费   4797篇
  国内免费   3371篇
耳鼻咽喉   577篇
儿科学   558篇
妇产科学   441篇
基础医学   4657篇
口腔科学   1392篇
临床医学   5876篇
内科学   5818篇
皮肤病学   393篇
神经病学   1861篇
特种医学   17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4669篇
综合类   10508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3931篇
眼科学   1266篇
药学   5105篇
  64篇
中国医学   3518篇
肿瘤学   3181篇
  2024年   144篇
  2023年   597篇
  2022年   1384篇
  2021年   2137篇
  2020年   1791篇
  2019年   1399篇
  2018年   1444篇
  2017年   1452篇
  2016年   1280篇
  2015年   2143篇
  2014年   2649篇
  2013年   2787篇
  2012年   4002篇
  2011年   4211篇
  2010年   3110篇
  2009年   2797篇
  2008年   3181篇
  2007年   3107篇
  2006年   2826篇
  2005年   2589篇
  2004年   1827篇
  2003年   1860篇
  2002年   1578篇
  2001年   1217篇
  2000年   955篇
  1999年   685篇
  1998年   410篇
  1997年   351篇
  1996年   271篇
  1995年   225篇
  1994年   211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27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1篇
  1974年   12篇
  1972年   14篇
  1971年   11篇
  1968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体外研究锤头型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核酶对各自靶RNA分子的切割活性及反应条件。同时观察两反义核酶对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含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重组质粒(pT-Ⅰ、pT-Ⅲ),经体外^32P标记转录后形成产物靶RNA。同时将含特异性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T-gⅠ、pT-gⅢ)进行非标记的体外转录,产物(核酶)与各自的^32P-靶RNA按不同的条件混和反应,电泳后放射自显影观察结果。将构建好的核酶以脂质体包裹后导入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采用图像分析法观察核酶对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合成的影响。结果 两种核酶在37℃、42℃均能有效切割各自的靶RNA,对Mg^2 浓度的要求范围较宽(10~20mmol/L);反应温度从65℃逐渐降至并维持在37℃的条件下核酶切割活性显提高。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胶原蛋白生成降低,胶原生成明显受抑制。结论 针对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核酶能有效地在体外对靶RNA进行切割并能有效地抑制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移植静脉粥样化过程,探讨蛋白聚糖(PG)对粥样化改变的影响。 方法 建立兔移植静脉粥样化模型,阴离子蛋白层析柱分离移植静脉蛋白聚糖,定量分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和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蛋白聚糖(CSPG-DSPG)。 结果 普食组术后8周CSPG-DSPG含量较正常静脉明显增加(P<0.05),术后12~20周含量接近正常,术后20周电镜下见泡沫细胞;高脂组术后8~20周CSPG-DSPG含量较正常静脉明显增加(P<0.05),术后4周见泡沫细胞形成,术后20周血管壁出现无组织结构区域。各组HSPG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占总PG比例下降。 结论 HSPG对移植静脉粥样化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SPG-DSPG则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检测脂多糖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前后TLR2、3、4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从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加入rhGM-CSF及rhIL-4,培养的第6天,实验组加入脂多糖刺激24h,对照组不加。分别提取细胞总RNA,行半定量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单核细胞经GM-CSF及IL-4诱导7d后的DC表达较高水平TLR2、3、4。脂多糖刺激24h后,TLR2、3、4表达下降,TLR4几乎测不到。结论 树突状细胞在受脂多糖刺激前后TLRs的表达有显著变化,推测和它的功能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94.
介入治疗在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44例良、恶性肿瘤和出血病变进行造影和治疗,43例常规进行双侧颈外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颈内动脉或椎动脉造影。41例进行了治疗,1例因主动脉纡曲而在弓下灌药,2例因其他原因未予栓塞。结果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彻底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栓塞后手术的患者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介入治疗对颌面部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增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男性2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28.7岁,平均病程2.4年。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符合闭经泌乳综合征13例,库欣综合征11例,巨人症1例,无内分泌功能紊乱19例。蝶鞍MRI正常3例,垂体上缘膨隆30例,蝶鞍内信号不均匀26例,垂体柄偏斜17例。44例均行经口鼻蝶窦显微外科垂体探查术。结果44例术后病理均为垂体前叶细胞增生,随访3个月至5年。闭经泌乳患者术后改善12例,复发1例。库欣综合征患者术后改善8例,稳定1例,复发2例。巨人症患者术后无改善。无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患者术后改善14例。结论垂体细胞增生在术前很难明确诊断,手术疗效较垂体腺瘤差,易复发。  相似文献   
96.
下前牙桩核冠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桩核冠修复后的下颌中切牙及其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利用薄层CT技术、UG软件与ALGOR软件相结合,对层厚为0.2mm的CT断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模型共有单元45153个,节点27763个,可以根据要求任意旋转、缩放、透视、剖开,进行多种方式观察;并可以按照不同研究目的,对模型进行修改和调整,来模拟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联冠修复以及各种约束和加载条件下前牙的力学反应。结论:利用薄层CT扫描技术、UG自由曲面功能以及ALGOR软件相结合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能较精确地模拟临床口腔实际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下颌前牙不同牙周情况下的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7.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用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3月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结合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5-46岁,平均35岁。按照Riseborough和Radin的分类方法,Ⅱ型6例,Ⅲ型18例,Ⅳ型2例。[结果]术后25例骨折复位满意,1例复位稍差,无切口感染,1例术中牵拉损伤尺神经,22例获得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5个月。尺神经损伤恢复,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愈合时间14~24周,平均17周。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其中优5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显露骨折充分,肱骨内、外髁解剖钢板固定肱骨髁间骨折牢固可靠,能有效的防止骨折不愈合,并可满足患者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8.
铜绿假单胞菌高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及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验持续高产AmpC酶和ESBLs,用K—B法检测细菌耐药性。结果:我院2001年3月-2002年10月临床分离241株PA中,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共83株,检出率为34.4%,其中高产AmpC酶28株(11.6%),产ESBLs69株(28.6%),ESBLs与高产AmpC酶均阳性21株(8.7%),非AmpC酶、非ESBLs 7株(2.9%)。83株产酶PA主要分离自痰液(56株,67.5%)和烧伤创面分泌物(23株,27.7%)。易感人群以重症肺炎(34例,41.0%)、烧伤(23例,27.7 %)和肿瘤患者(10例,12.0%)为主。产酶株呈多重耐药性,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0.8%,对受试的其他11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在49.4%~86.7%;除亚胺培南外,产酶株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X2≥16.1,P<0.005)。结论:我院PA临床株产ESBLs为主(约28.6%),其次是持续高产AmpC酶(约11.6%)。产酶株主要分离自重症肺炎、烧伤和肿瘤患者,其耐药率高,治疗用药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眶骨延长术扩大眶容积治疗眼球突出的可行性。方法1年龄山羊6只,环行截开右侧眶壁,于眶上壁放置延长器,侧向延长1.5cm,经大体、X线、干骨标本及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结果6只山羊眶骨得到不同程度的侧向延长,延长侧随着眶骨容量的增加,眼球突度较自身对照侧为小。结论眶骨延长术可造成山羊眶骨侧向移位,有可能成为治疗眼球过度突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0.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喉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中的表达及其与之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84例原发性喉鳞癌 (primarylaryn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 ,PLSCC)、2 7例喉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 (laryngealprecancerouslesion ,LPL)、10例声带息肉(vocalcordpolyp ,VCP)和 10例正常喉黏膜 (normallaryngealtissues ,NLT)石蜡标本组织细胞中KAI1mRNA的表达。结果 NLT、VCP、LPL和PLSCC 4种组织中KAI1阳性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值 ( x±s)分别为 (136 2 0 6 8± 36 6 75 5 )、(1336 74 5± 4 2 85 8 5 )、(90 36 8 8± 2 5 70 1 9)和 (6 7880 6± 2 8189 5 ) ,其中NLT组和VC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t=0 14 2 ,P >0 0 5 ) ,NLT组和LPL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t =4 2 81,P <0 0 1) ;PLSCC组中KAI1表达普遍下调 ,且病理分化G1 2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G3组 ;T1 2病变组高于T3 4组 ;颈淋巴结NO组高于N1及N1以上组 ;临床Ⅰ Ⅱ期组高于临床Ⅲ Ⅳ期组 (P值均 <0 0 1)。KAI1表达与患者性别无关 (P >0 0 5 )。结论 KAI1低表达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可望作为喉鳞癌早期诊断、评估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潜能及患者病程发展阶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