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1篇 |
免费 | 400篇 |
国内免费 | 28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篇 |
儿科学 | 32篇 |
妇产科学 | 63篇 |
基础医学 | 489篇 |
口腔科学 | 137篇 |
临床医学 | 481篇 |
内科学 | 584篇 |
皮肤病学 | 47篇 |
神经病学 | 185篇 |
特种医学 | 27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52篇 |
综合类 | 613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318篇 |
眼科学 | 99篇 |
药学 | 458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27篇 |
肿瘤学 | 2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208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42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48篇 |
2015年 | 193篇 |
2014年 | 213篇 |
2013年 | 174篇 |
2012年 | 274篇 |
2011年 | 282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55篇 |
2008年 | 184篇 |
2007年 | 189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195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102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优势分布以及出现好转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轻型12例,普通型45例,重型及危重型14例。临床表现方面,重型及危重型(6/14,42.9%;4/14,28.6%)伴乏力、胸闷及呼吸困难较轻型(0;0)及普通型(2/45,4.4%;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普通型(30/45,66.7%)、重型及危重型(9/14,64.3%)C反应蛋白升高较轻型(2/12,16.7%)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表现,病变累及范围超过3个肺叶数:重型及危重型(13/14,92.9%)明显高于普通型(26/45,57.8%);重型及危重型(12/14,85.7%)病变分布于两肺外周及中心多于普通型(20/45,44.4%);病变表现为实变、病变内伴小叶间隔增厚,重型及危重型均多于普通型;以上表现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7、0.004、0.002)。对22例患者进行随访,CT表现达高峰及病情出现好转多发生在发病10 d后(40.9%,45.5%)。结论 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胸部CT在发病部位、病变密度、实变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多数COVID-19患者多在发病10 d后好转。 相似文献
52.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成IMT≥1.0mm组(A组);IMT<1.0mm组(B组)。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中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HDL-C)、血尿酸、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及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较B组差异明显。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LDL-C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95%可信区间1~1.105)和4.682(95%可信区间2.302~9.524),而HDL-C则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属保护性因素。结论: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反应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Optimal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产后出血干预治疗的合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行干预性治疗的严重产后出血的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方法。结果 15例患者中子宫切除者 9例 ,行动脉栓塞治疗 7例 (2例切除子宫后又行栓塞治疗 ) ,行病灶挖除术 1例。需行干预性治疗的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为 :DIC ,子宫动 -静脉瘘及血管畸形 ,胎盘异常 ,子宫肌瘤及子宫裂伤。结论 应针对产后出血的不同原因、部位及性质选择合理有效的干预治疗。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抢救病人生命 ,保留生育功能 ,尽可能减少创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54.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人左室肥厚(LVH)的影响因素,来寻找延缓或逆转LVH的途径。方法 对年龄在65~91[76.00(5.00)]岁的312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脏超声检测和24h动态血压检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老年人LVH的因素。结果 老年人LVH的影响变量有24h收缩压(β=0.325,P=0.024)、血钾(β=-12.448,P=0.013)、血尿酸(β=0.058,P=0.027)、载脂蛋白A(β=-0.113,P=0.020)和载脂蛋白B(β=-0,199,P=0.030)。结论 降低24h收缩压水平和尿酸浓度、提高血钾、载脂蛋白A的浓度,是延缓或逆转左室肥厚的重要途径。载脂蛋白B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本文总结了106例小儿急性特重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救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二十年共收治的小儿特重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MSOF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06例小儿特重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MSOF存活37例(存活率为34.90%),其中良好和中残33例(31.13%),重残4例(3.77%),合并MSOF死亡69例(病死率为65.10%).结论 颅脑损伤的程度与并发MSOF呈正比关系,积极去除病因,防治MSOF的发生发展是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6.
2001年~2005年孕产妇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朝阳区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有关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区2001年~2005年五例孕产妇死亡.及对2001年。2005年我区流动人口17例孕产妇死亡,进行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朝阳区五年内,奉区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14.93/10万。前三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妊娠离血压综合征、脑出血、异位妊娠。朝阳区五年内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51/10万。前三位死亡原阂依次为:产科出血、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结论我区的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异位妊娠、脑出血。需进一步提高产前检查的质量与数量,加强流动人口的孕产妇管理,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和危重症抢救,可进一步降低我区孕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7.
西宁地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410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8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2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扑动(Ⅰ型)2例.结果:第一次消融成功率为95.0%,未成功者行第2次消融后总成功率98.1%;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总成功率96.0%,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总成功率97.6%,特发性室速总成功率100%,心房扑动(Ⅰ型)总成功率50%,随防(1~5)年,7例复发,复发率1.7%,并发症发生率1.7%.结论: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胸科手术全凭静脉麻醉中瑞芬太尼的靶控输注浓度.方法 45例择期行胸科手术病人,AsA Ⅰ~Ⅱ级,年龄40~65岁,体重50~75kg.根据瑞芬太尼靶浓度不同随机分为3组:4ng/ml组(Ⅰ组),6ng/ml组(Ⅱ组),8ng/ml组(Ⅲ组).麻醉诱导为分别TCI 3种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和3μg/ml的异丙酚,待病人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1 min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3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调节异丙酚靶浓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5~55之间,间断注射罗库溴铵维持肌松.记录病人平卧10min(T0),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皮后即刻(T3),开胸探查(T4)、缝皮(T5)、拔管(T6)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F)、心率(HR)、BIS值.并在以上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 Ⅰ组病人的SBP、DBP、MAP、HR、NE、E浓度在气管插管即刻、切皮后即刻、开胸探查、拔管时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Ⅱ组、Ⅲ组各指标仅在拔管时高于基础值(P<0.05),Ⅲ组在插管前血压、HR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或0.01).麻醉诱导后插管前的血压、HR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NE、E及HR在气管插管即刻、切皮后即刻、开胸探查时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下胸科手术病人靶控输注6ng/ml瑞芬太尼以联合3μg/ml的异丙酚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9.
型糖尿病伴认知功能损伤小鼠脑组织肠道菌群代谢物的改变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2,43(4):622-629
目的 探讨在发生认知功能损伤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小鼠脑组织中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变化。方法 选取20只6周龄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n=10)和1型糖尿病模型组(DM组,n=10)进行处理。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T1DM小鼠,造模成功8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随后收集小鼠脑组织采用宏代谢组学检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并分析差异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结果 STZ腹腔注射后8周DM组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受损,表现为Morris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P<0.001),平均游泳距离显著增加(P=0.001),目的象限所在时间(P=0.043)和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04)。采用宏代谢组学鉴定了脑组织中123种肠道菌群代谢物并发现了谷氨酰胺(Log2FC=0.262,P=0.002)、酒石酸(Log2FC=0.847,P=0.017)、乳酸(Log2FC=0.326,P=0.002)和间氨基苯甲酸(Log2FC=1.028,P=0.046)、3-氨基异丁酸(Log2FC=-1.466,P=0.049)、葡萄糖酸内酯(Log2FC=-0.796,P=0.043)和苏糖酸(Log2FC=-0.310,P=0.042)、吲哚乳酸(Log2FC=-1.252,P=0.030)、酮亮氨酸(Log2FC=-0.922,P=0.040)、3-羟基丁酸(Log2FC=-0.372,P=0.009)以及肉豆蔻酸(Log2FC=-0.563,P=0.035)11种显著差异代谢物,涉及14个主要相关代谢通路,包括嘧啶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等。结论 DM小鼠脑组织中多种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靶向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有望成为治疗T1DM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0.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mpt phacoemulsification,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visco-goniosynechialysis, combined with pseudo-pupilloplasty for refractory 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APAC) with atonic dilated pupil and to describe a feasible method of pupilloplasty.MethodsA consecutive series of refractory APAC patients who had atonic dilated pupil and undergone prompt 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pseudo-pupilloplasty at our cent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seudo-pupilloplasty referred to a method of pupilloplasty which included 4.5-mm capsulorhexis, postoperative opacification of anterior capsule residue, and ultimate pseudo-pupil formatio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measurements included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and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pseudo-pupil formation was also observed.ResultsA total of 20 eyes of 19 APAC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9.7 ± 9.8 months. IOP was lowered from preoperative 44.0 ± 9.8 mmHg to 15.5 ± 2.6 mmHg at final visit (t = 11.945, P < 0.001). ACD was deepened from preoperative 1.77 ± 0.21 mm to 3.40 ± 0.20 mm at final visit (t = –27.711, P < 0.001). Twelve of 20 eyes had residual angle synechiae, whereas only 3 eyes needed anti-glaucoma medications. No severe complication was observed. All eyes had pseudo-pupil gradually formed within 3 months, accompanied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BCVA from preoperative 1.18 ± 0.55 to 0.58 ± 0.22, 0.26 ± 0.09, 0.11 ± 0.09, and 0.11 ± 0.09 at postoperative day 1, month 1, month 3, and last visit.ConclusionsPrompt phacoemulsification-goniosynechialysis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refractory APAC with atonic dilated pupil. Pseudo-pupilloplasty is a feasible procedure for pupil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