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85篇
  免费   4659篇
  国内免费   3065篇
耳鼻咽喉   569篇
儿科学   710篇
妇产科学   452篇
基础医学   4829篇
口腔科学   831篇
临床医学   5746篇
内科学   6663篇
皮肤病学   571篇
神经病学   2520篇
特种医学   22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6216篇
综合类   10140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4356篇
眼科学   865篇
药学   5065篇
  56篇
中国医学   3313篇
肿瘤学   3164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609篇
  2022年   1569篇
  2021年   2396篇
  2020年   1886篇
  2019年   1449篇
  2018年   1520篇
  2017年   1518篇
  2016年   1398篇
  2015年   2363篇
  2014年   2832篇
  2013年   3249篇
  2012年   4700篇
  2011年   4923篇
  2010年   3674篇
  2009年   3011篇
  2008年   3449篇
  2007年   3099篇
  2006年   2865篇
  2005年   2361篇
  2004年   1803篇
  2003年   1671篇
  2002年   1278篇
  2001年   795篇
  2000年   656篇
  1999年   430篇
  1998年   239篇
  1997年   224篇
  1996年   214篇
  1995年   202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48篇
  1979年   45篇
  1978年   47篇
  1975年   39篇
  1974年   39篇
  1973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观察脂质体阿霉素联合治疗高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脂质体阿霉素联合COP为主的方案化疗或联合利妥昔单抗等其他治疗方案治疗34例患者,观察患者应用脂质体阿霉素过程中及其后的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 全组34例患者共接受176个疗程化疗,平均每个患者累计应用脂质体阿霉素127.0 mg治疗,总有效率(CR+PR)为88.2%(30/34),其中CR 24例(70.6%),PR 6例(17.7%),SD 1例(2.9%),PD 3例(8.8%).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未出现严重感染.心脏毒性发生率14.7%(5/34),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 脂质体阿霉素联合治疗高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2.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构建木聚糖酶进化树,研究了两个家族的分子进化,发现它们进化模式有差别,F/10家族木聚糖酶在进化时间上较早,功能分化不太完全,具有部分糖苷酶属性,在分解产物中含有较多单糖;而G/11家族木聚糖酶在进化时间则相对较近,多在真菌中出现,功能分化较为完全,很少含有糖苷酶的属性,分解产物中低聚寡糖成分较多.F/10木聚糖酶分子进化显示出生物进化来源于高温环境,热稳定性比G/11木聚糖酶高,这与它们三维结构的不同有关.所以,木聚糖酶的进化方向是功能的进一步分化和底物特异性的进一步增加,这个结果对木聚糖酶的合理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低、中、高浓度臭氧注入猪正常椎间盘后不同时间段髓核组织的变化,探索既高效又安全的臭氧浓度,为临床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型猪10只,于透视下用21G Chiba针刺入猪腰椎间盘中心部,经穿刺针注入臭氧3 ml,重复3次,在椎间孔处注入5 ml于椎旁组织内。其中L5~6,L4~5,L3~4和L2~3分别注入臭氧浓度为90μg/ml,60μg/ml,30μg/ml及无菌空气,L6~S1不进行任何干预,为空白对照。分别在注射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后处死动物各2只,在相同时间点进行CT及MR检查。处死后取出椎间盘及椎旁肌肉标本,作大体和光镜下观察,对髓核氧化及退变程度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内髓核氧化及退变程度评分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臭氧浓度越高,增高趋势越明显。术后MRI随访1个月时高浓度组髓核信号T2加权开始减低,其他组不明显。术后2个月注射组所有椎间盘信号均减低,臭氧浓度越高,信号减低越明显。光镜下1天出现髄核细胞的肿胀变性,1周髄核细胞出现与注射浓度正相关的体积缩小和基质含量减少,此后胶原纤维增生,逐渐取代髄核组织,在3个月时,高浓度组髄核干涸的程度,继发纤维化均较中、低浓度组高,并且出现相邻椎体骨性融合。中、高浓度椎旁肌肉注射1周时出现肌纤维肿胀变性及间质黏液变性。结论臭氧浓度越高,髄核的干涸效果越明显,椎间盘退行性变也越明显。高浓度臭氧盘内注射,3个月后椎间盘退变严重,不宜进行临床应用,椎旁肌肉内不宜注射中、高浓度臭氧。  相似文献   
74.
心电监护仪在各大、中医院应用非常普遍.它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测量心电波形、血氧饱和度、体温和血压等参数.本文介绍了心电监护仪袖带和导管故障、气泵故障、排气阀故障的现象及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P物质抑制剂-辣椒素及bFGF抗体单独或联合使用对体外培养的人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12例增生性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辣椒素或/和bFGF抗体,培养24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所有不同浓度的辣椒素(2.5,5,20,40,60,80mg/L)均能使细胞皱缩、坏死,抑制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加。中高浓度bFGF抗体(40,80mg/L)也可促使细胞皱缩、坏死,抑制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也随剂量增大而增加。辣椒素与bFGF抗体联合应用对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较单独使用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辣椒素及bFGF抗体可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加,两者联合使用有协调作用,本研究结果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76.
中医情志的发生机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情志学说和脑主神明理论指导下对情志产生的生理机制作新的诠释。认为脑神的气化出入及整合作用是情志发生的生理基础 ;五脏所化的气血精津为情志发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7.
女性腹膜原发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琦  石群立  吴波  孟奎  马恒辉  孙桂勤  陆珍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616-619,623,F004
目的:分析12例女性腹膜原发癌(FPCP)(10例浆液癌、1例黏液癌、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复习我院1992至2002年间12例FPCP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收集随访资料,记录大体标本所见,调出全部蜡块重新切片,并行PAS染色及细胞角蛋白(CK)7、CK20、ER、PR、牛血清清蛋白100(S-100)、卵巢癌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CD1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2例患者年龄在32—67(平均48.75)岁,10/11例患者血CA125明显增高。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示阳性者:PAS为7/11,CK7为10/11,CK20为10/11,CD15为11/11,S-100为8/11,CA125为6/11,CEA为6/11,ER为4/11,PR为2/11。黏液性腹膜癌预后极差,其余类型与卵巢原发性上皮癌相似。结论:女性FPCP被认为起源于中肾旁管(Muller管),组织学上与同类型的卵巢癌一致,在排除卵巢原发癌的基础上可作出诊断,免疫组化有助于区分女性FPCP、腹膜间皮瘤和卵巢原发癌。本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78.
79.
谢波  周立波  王英华 《中国骨伤》2007,20(6):419-420
Pilon骨折是涉及胫骨踝关节面损伤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近年来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多,该类型骨折有增加的趋势,自2000-2005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Pilon骨折3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13~73岁,平均为40.6岁。车祸伤16例,高处坠落伤18例。开放骨折4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胸腰椎骨折5例,跟骨骨折1例,腓骨下1/3骨折19例、中段骨折7例。其中按R櫣edi-Allg wer分型[1]:Ⅱ型骨折13例,Ⅲ型骨折21例。伤后就诊时间1h~5d,伤后至手术时间2h~14d,平均9.5d。2治疗方法2.1闭合损伤软组织肿胀严重者,先…  相似文献   
80.
Three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scrotal swelling within a few days of inguinal herniorrhaphy are reported. Ultrasonography scans performed in these patients all demonstrated features suspicious of recurrence of hernia. One patient underwent surgical exploration, which revealed only a scrotal haematoma without evidence of recurrent hernia. The other two patients were managed conservatively because clinically the swellings were regarded to be more compatible with haematoma. Both patients had subsequent resolution of the scrotal swelling with no clinical evidence of recurrence of hernia on follow‐up. It is concluded that 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recurrence of hernia shortly after inguinal herniorrhaphy can occasionally be mislea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