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01篇
  免费   2192篇
  国内免费   1403篇
耳鼻咽喉   151篇
儿科学   268篇
妇产科学   129篇
基础医学   1501篇
口腔科学   541篇
临床医学   2319篇
内科学   1814篇
皮肤病学   203篇
神经病学   417篇
特种医学   1077篇
外科学   1615篇
综合类   5978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2285篇
眼科学   194篇
药学   2292篇
  30篇
中国医学   2263篇
肿瘤学   1116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774篇
  2021年   1019篇
  2020年   844篇
  2019年   437篇
  2018年   413篇
  2017年   646篇
  2016年   500篇
  2015年   889篇
  2014年   1114篇
  2013年   1374篇
  2012年   1984篇
  2011年   2005篇
  2010年   1795篇
  2009年   1572篇
  2008年   1646篇
  2007年   1586篇
  2006年   1277篇
  2005年   968篇
  2004年   766篇
  2003年   640篇
  2002年   457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B-Flow技术在椎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二维血液显像技术在诊断椎动脉(VA)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对80例脑梗塞、糖尿病和冠心病等血管疾病多发人群,分别进行双侧椎动脉CDFI、PDI及B-Flow检查,观察椎动脉形态、走行,管壁厚度,管腔内血流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根据所测内膜、内径和斑块等图像特征,可以反映椎动脉硬化及狭窄等情况。B-Flow显像是一种新型血管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同时显示血流和背景组织结构。与CDFI、PDI结合使用,能清晰显示异常影像,提高椎动脉疾病诊断率。结论在椎动脉疾病的检查中。B-Flow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在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106例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本院就诊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患者资料作为研究资料,随机等分为常规疗法组(53例)和联合疗法组(53例)。常规疗法组采取常规盆底肌肉锻炼法治疗,联合疗法组在常规盆底肌肉锻炼法治疗基础上应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和后盆底肌肉肌力评级情况,并分析两组产妇治疗后性功能障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产妇在SAS评分和SDS评分上均显著下降,治疗后联合疗法组产妇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疗法组(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后盆底肌肉肌力评级均有所提高,且联合疗法组提高更为明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疗法组产妇性欲望、性交时间、性高潮频率、阴道湿润度、性满足感和性频率诊断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疗法组,而性交疼痛感显著低于常规疗法组(P0.05);治疗后联合疗法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显著高于常规疗法组的79.25%,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相较于常规盆底肌肉锻炼法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疗效更为显著,可显著改善产妇性功能障碍,可提升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和后盆底肌肉肌力评级,提升产后女性性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通过多地区、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中国银屑病患病情况的基本资料。方法在中国6个省或自治区中各选择一个城市作为调查点,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所有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和接受皮肤科医生检查。调查表数据录入EpiData软件,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抽样调查19974人,完成调查人数17345人,发现银屑病患者102人,总患病率为0.59%,标化患病率0.4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0.65%,标化患病率为0.54%;女性患病率为0.54%,标化患病率为0.44%。男女银屑病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分型中以寻常性为主(97.06%),28.43%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59.80%的患者认为银屑病影响了生活质量。结论通过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47%,高于国内其他调查的结果 ,被调查人群的男、女银屑病患病率接近。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寻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疗法。方法将腹部术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肌肉注射组、单纯针刺组(双侧内关、足三里针刺)、穴位注射组(双侧内关、足三里分别注射维生素B1和B6)。结果治疗1、2、3次后,单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肌肉注射组(P〈0.05,或P〈0.01)。治疗1、2次后,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组;治疗3次后,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注射是治疗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比较全乳晕腔镜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T_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56例T_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腔镜组)与行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56例T_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开放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开放组(132.1minvs.96.7min,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和转移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腔镜组中,癌结节直径1cm的患者与癌结节直径1~2cm的患者间比较,后者手术时间和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前者(P0.05),但两者术中出血量、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数及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随访腔镜组与开放组均无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全乳晕腔镜途径下手术治疗T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甲状腺手术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6.
柏明军  李星  邢艳芳  黄明声 《新医学》2014,(11):750-753
目的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辅助的清宫术治疗38例瘢痕子宫妊娠(CSP)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预防性手术和挽救性手术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因CSP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辅助清宫术治疗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预防性手术32例(预防组)、挽救性手术6例(挽救组),以是否进行子宫部分切除术为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比较子宫动脉栓塞术前2组CSP患者的基线特征,分析预防性手术与挽救性手术对避免子宫切除术的价值。结果子宫栓塞术前,2组CSP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但挽救性子宫动脉栓塞组患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0.05)。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组患者均安全完成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无一例发生大出血或进行子宫部分切除;挽救性子宫动脉栓塞组有3例因无法止血而进行了子宫部分切除术。两组行子宫部分切除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动脉栓塞术安全性良好,未进行子宫切除的患者约于术后2个月恢复月经。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辅助清宫术应用于CSP患者可以预防清宫术后大出血,且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避免子宫切除的疗效明显优于挽救性子宫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997.
归纳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特征、理论思想以及对护理学理论、护理研究、护理实践的影响,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护生带教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术中唤醒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112例行全身麻醉术中唤醒状态下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出现短暂性一侧肢体活动障碍37例(33.0%),手术相关的永久性肢体功能障碍3例(2.7%),短暂的语言障碍26例(23.2%),癫发作2例(1.8%),颅内出血2例(1.8%),高热15例(13.4%),眼部肿胀89例(79.5%),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无痛苦回忆。结论脑功能区的胶质瘤手术风险大,可因手术而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术后容易出现颅内出血、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及癫发作等并发症,而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早期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采用局部肾切除术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患者,对其生存质量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统计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0例T1b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采用局部肾切除术的患者30例为PN组,采用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40例为RN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和5年生存率。结果 PN组手术时间较RN组显著延长(P<0.01),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肌酐水平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RN组显著减少(P<0.05或P<0.01);PN组各项功能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均较RN组显著升高(P均<0.01),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较后者(10.00%)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组术后1、2、3和5年的生存率较RN组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局部肾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患者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少,且生存质量显著改善,远期生存率与根治性肿瘤切除术相近。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采用MR纵向弛豫时间(T1 mapping)定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情况。方法 连续入组60例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30例、阵发性房颤30例)和59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心脏MR检查,分别行心脏电影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并采用运动自动矫正反转恢复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进行T1 mapping成像。测量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并计算细胞外容积(ECV),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心脏MR检查,未见心肌延迟强化。正常对照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小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及持续性房颤患者,且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均<0.05)。正常对照左心室心肌ECV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于持续性房颤患者(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ECV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房颤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与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ECV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房颤患者存在左心室心肌纤维化,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