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65篇
  免费   2212篇
  国内免费   1391篇
耳鼻咽喉   124篇
儿科学   298篇
妇产科学   126篇
基础医学   1544篇
口腔科学   513篇
临床医学   2328篇
内科学   1867篇
皮肤病学   208篇
神经病学   332篇
特种医学   1045篇
外科学   1652篇
综合类   6100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2331篇
眼科学   195篇
药学   2328篇
  30篇
中国医学   2375篇
肿瘤学   1070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756篇
  2021年   977篇
  2020年   809篇
  2019年   416篇
  2018年   401篇
  2017年   653篇
  2016年   492篇
  2015年   879篇
  2014年   1122篇
  2013年   1411篇
  2012年   2037篇
  2011年   2095篇
  2010年   1912篇
  2009年   1671篇
  2008年   1761篇
  2007年   1663篇
  2006年   1333篇
  2005年   1003篇
  2004年   768篇
  2003年   642篇
  2002年   437篇
  2001年   357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真皮-脂肪颗粒混合液注射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将真皮颗粒和脂肪颗粒混合制成真皮-脂肪颗粒混合液,用2mm脂肪抽吸针注射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结果本组18例,17例1次填充成功,仅1例因缺损面积过大而补充填充1次,全部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外形明显改善。结论真皮-脂肪颗粒混合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手术简单易行,术后吸收少,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保肛手术方法治疗低位直肠癌。方法 44例肿块下缘距肛缘5~7cm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对21例采用改良的结肠肛管吻合术(A组)、23例应用吻合器技术的前切除术(B组)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疗效予以对比。结果 A组患者无远端直肠残端肿瘤残留,B组有2例。肿瘤远端直肠切除距离A组平均为(2.81±0.35)cm,B组(1.73±0.42)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083,P<0.001)。A组术后两年均无吻合口复发,B组有4例,B组吻合口复发率明显高于A组(x~2=4.234,P=0.04)。A组术后早期排便功能较差,但均能在半年内改善;B组术后排便功能良好。结论 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肛缘5~7cm、肿瘤“T”分期为Ⅱ、Ⅲ期、术前指诊肿瘤可推动、肿瘤侵犯肠壁范围不到1周可行保肛手术。应根据患者体型、骨盆宽窄、肿瘤分化程度及其侵犯肠管的周径合理选择改良的结肠肛管吻合术或吻合器技术的前切除术。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及克氏针治疗各种掌指骨骨折的不同疗效。方法:47例(62处)掌指骨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19例(24处),闭合性骨折28例(38处),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或肌腱损伤10例(13处)。分为微型钢板固定组27例(34处)及克氏针组20例(28处)。采取伤口清创,微型解剖钢板螺丝钉系统内固定术及克氏针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骨性愈合,以TAM为评定标准,微型钢板组中优为20例,良10例,优良率为88.2%。克氏针组中优为12例,良7例,优良率为67.8%。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使用微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各种类型的掌指骨骨折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及伤口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克氏针组。  相似文献   
34.
Th2细胞因子调节哮喘炎症细胞转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h2细胞因子IL-5、IL-13调节哮喘炎症过程中肺和骨髓之间的细胞转运机制。方法 建立哮喘动物模型,获取肺泡灌洗液,检测IL-5、IFN-γ,浓度并进行病理分析;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肺组织IL-5、IL-13 mRNA表达和骨髓IL-5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肺、骨髓IL-5免疫反应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CD3阳性细胞。结果 哮喘组肺泡灌洗液IL-5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哮喘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显示小气道痉挛,管壁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哮喘组肺组织IL-5、IL-13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哮喘组骨髓IL-5 mRNA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01),与肺组织IL-5 mRNA表达的增高密切相关(P<0.05);此外,哮喘组肺组织和骨髓IL-5免疫反应细胞显著增加(P<0.01),骨髓CD34、CD3细胞均显著增高(P<0.01),并且CD34增高与骨髓细胞表达IL-5 mRNA密切相关(P<0.05)。结论IL-5可能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均参与调节骨髓嗜酸粒细胞的功能和炎症细胞在肺和骨髓之间的转运。  相似文献   
35.
牵张力对体外培养兔鼻软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牵张力对体外培养的不同年龄兔鼻软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牵张力大小与兔鼻软骨细胞增殖活性改变的量效关系。方法:将第4代体外培养的新生及6周龄新西兰白兔兔鼻软骨细胞置于细胞膜式牵张力施加装置上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的牵张力(5kPa、10kPa)在0-12h内对兔鼻软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0-10h内5kPa牵张力组软骨细胞增殖指数随着牵张力作用时间的延长不断上升,增殖指数峰值位于10h处;0~8h内10kPa牵张力组软骨细胞增殖指数随着牵张力作用时间的延长不断上升,增殖指数峰值位于8h处;5kPa较10kPa牵张力对体外培养兔鼻软骨细胞具有更大的促增殖作用;牵张力对体外培养的新生兔兔鼻软骨细胞具有更大的促增殖作用。结论:牵张力可促进体外培养的新生及六周龄新西兰白兔兔鼻软骨细胞增殖活性。提示我们鼻软骨牵张方法不仅适用于临床矫治新生儿唇腭裂伴发鼻畸形,而且有可能用于矫治1岁左右婴儿甚至更大年龄患儿的唇腭裂伴发鼻畸形。  相似文献   
36.
主动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主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A)血管造影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重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真性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1例假性动脉瘤。多种重组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MSCTA对主动脉瘤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7.
刺鼠信号蛋白对自体移植皮片中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刺鼠信号蛋白对自体移植皮片中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进一步认识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的原因。方法 建立过度色素沉着的自体移植皮片的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刺鼠信号蛋白作用前后自体移植皮片中酪氨酸酶的表达,并与对照治疗组及正常皮肤相比较。结果 酪氨酸酶的表达定位于表皮基底部黑色素细胞的胞浆,在大部分组织中呈阳性表达,经刺鼠信号蛋白作用后酪氨酸酶在自体移植皮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与在其他各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刺鼠信号蛋白在自体移植皮片中能竞争性拮抗α-MSH的黑色素合成,使皮片着色能力降低,从而证明皮片移植后表皮细胞中α-MSH的表达上调是皮片呈过度色素沉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原发性软骨肉瘤CT诊断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杰  白晶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67-1067,1070
软骨肉瘤的X线诊断已有较多研究,但软骨肉瘤的CT诊断较少研究,为此,提供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2例,以提高对软骨肉瘤的CT诊断水平。病例1男,52岁。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0年余,加重半年。查体:左肩关节活动受限、僵直,不能抬举。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增高。CT表现:左肱骨、干骺端骨质破坏,病变上下连续约6·0cm,中心呈大囊状,周围呈小囊状,破坏区中见1·5cm×1·5cm的不规则高密度灶,肱骨外侧骨皮质不连续,向周围软组织侵犯,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内钙化灶呈斑块状。无骨膜反应,肩关节间隙可,关节面未见侵犯(图1)。CT诊断:①左…  相似文献   
39.
Objective: Severe scoliosis refers to scoliosis with serious and stiff curve. It always combins with trunk imbalance in coronal and sagittal contour. Besides complex pathological changes, cardiopulmonary deficits and other concomitant diseases increase treatmental difficulties. So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coliosis is always a great challenge to spine surgeon.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ith severe scoliosis received one stage posterior correction followed by anterior release during July 1997 to January 2003, including 9 males and 27 females. Mean age was 17.2 years. Of them, 33 was idiopathic scoliosis and 3 was neurofibromatosis scoliosis( Cobb angle: 85-116 degree); 20 cases were abnormal in sagital plane. Three-dimensional devised instrumentation were applied such as CD, CD-Horizon, TSRH or Isola in posterior procedure followed by anterior release during the same anesthesia. 31 cases of this group received thorac icplasty. Results: The correction in the frontal plane achieved an average of 48.5%. In the sagittal plane, the pathological shape of the spine was reduced and distinctly ameliorated. 80. 6% of the patients maintained or achieved balance of sagittal plane.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of severe neurological deficit, hook displacement, rod broken, and deep infection at follow-up. One case occurred traumatic pleurisy after operation and another appeared pseudarthrosis 2 years later. One case demonstrated imbalance 11 months after operation. One patient was presented loss of correction more than 10 degree at one year follow-up and 5.2 degree in average. Conclusion: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one stage posterior correction combined with anterior release in treatment of severe scoliosis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correction. Appropriate choice of cases, preoperational detailed 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EP and wake-up test during operation can possibly reduce severe complication. The long-term outcomes still need further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治疗对促进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以自愿的方式选择通州区经委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八里桥社区卫生服务站所管辖社区内3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社区干预治疗,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通过1年的早期社区干预治疗,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功能恢复效果明显提高(P<0.01)。结论早期社区干预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