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280篇 |
免费 | 15132篇 |
国内免费 | 765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01篇 |
儿科学 | 1916篇 |
妇产科学 | 753篇 |
基础医学 | 7939篇 |
口腔科学 | 2560篇 |
临床医学 | 14993篇 |
内科学 | 10836篇 |
皮肤病学 | 1199篇 |
神经病学 | 3162篇 |
特种医学 | 5765篇 |
外科学 | 10706篇 |
综合类 | 37649篇 |
现状与发展 | 28篇 |
预防医学 | 14953篇 |
眼科学 | 1726篇 |
药学 | 16259篇 |
215篇 | |
中国医学 | 15233篇 |
肿瘤学 | 59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2110篇 |
2023年 | 2312篇 |
2022年 | 4768篇 |
2021年 | 5816篇 |
2020年 | 5087篇 |
2019年 | 2897篇 |
2018年 | 2796篇 |
2017年 | 3775篇 |
2016年 | 2933篇 |
2015年 | 5362篇 |
2014年 | 6735篇 |
2013年 | 8601篇 |
2012年 | 11815篇 |
2011年 | 12768篇 |
2010年 | 11637篇 |
2009年 | 10149篇 |
2008年 | 10316篇 |
2007年 | 9774篇 |
2006年 | 8794篇 |
2005年 | 6777篇 |
2004年 | 4663篇 |
2003年 | 3769篇 |
2002年 | 3066篇 |
2001年 | 2718篇 |
2000年 | 1893篇 |
1999年 | 659篇 |
1998年 | 179篇 |
1997年 | 168篇 |
1996年 | 151篇 |
1995年 | 120篇 |
1994年 | 104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2篇 |
1966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195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与郎格罕细胞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根尖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其与郎格罕细胞分布的关系。方法 收集23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根尖囊肿石蜡标本,分别进行增殖细胞标记Ki-67和郎格罕细胞标记S-100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根尖囊肿衬里上皮的细胞增殖及其与郎格罕细胞分布的关系。结果 衬里上皮内的Ki-67阳性的细胞数目与结缔组织囊壁内的S-100阳性的细胞数目呈正相关(P〈0.05),但与衬里上皮内的S-100阳性的细胞数目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结缔组织囊壁中的郎格罕细胞数目与衬里上皮的增殖活性呈正相关,提示囊壁内由郎格罕细胞参与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有促进上皮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二膦酸盐类药物是指结构中含有两个磷酸基并同时连接在一个碳原子上,即以P—C—P键为特征的一类药物。此类药物与钙离子有很高的亲和性,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二膦酸盐类药物现已成为肿瘤性恶性高钙血症、肿瘤骨转移、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的主要治疗药物。其中唑来膦酸盐是最具潜力的第三代二膦酸盐类药物。近年的研究发现二膦酸盐类药物具有一定的促进成骨和增加种植体.骨接触率等作用。在种植体骨结合方面,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由破骨细胞引起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过度吸收,以及促进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以达到早期骨结合的目的。现就有关二膦酸盐类药物促进骨形成、种植体骨结合以及含药涂层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本文通过对安氏Ⅲ类错的家庭聚集性、遗传度及遗传方式的研究,探讨遗传因素在安氏Ⅲ类错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95个安氏Ⅲ类错先证家系和208个对照家系进行调查,比较其一级亲属患病率,以二项分布(p+q)n的数学模型及χ2检验判定家庭聚集性。以Falconer回归法进行遗传度的估算。结果安氏Ⅲ类错先证组一级亲属患病率为27.83%,与对照组8.09%相比,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二项分布显示,先证组实际频数大于二项分布的理论频数,说明其具有家庭聚集性。一级亲属遗传度为80.85%,其中男性遗传度为90.79%,高于女性遗传度(71.08%)。结论安氏Ⅲ类错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式。其一级亲属遗传度为80.85%,遗传倾向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对男性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对大鼠腭中缝快速扩开后骨缝重建的影响。方法将7周龄雄性wisr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4只,所有大鼠均进行快速上颌扩大1周,再保持4周时,对照组不给药,实验一组双膦酸盐灌胃2周,实验二组双膦酸盐灌胃4周,保持结束后拆除所有大鼠的保持器,并且处死各组的一半大鼠,其余的大鼠复发4周,结束时再全部处死。测量每个实验步骤结束时腭中缝的宽度。所有大鼠取材后制做脱钙骨切片,光镜下观察计算各组大鼠扩弓后的复发率及破骨细胞数量。结果对照组腭中缝处破骨细胞数量及扩弓后腭中缝复发率明显高于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结论大鼠上颌快速扩大后机械保持配合使用双膦酸盐能减少腭中缝处破骨细胞的数量,抑制新生骨质吸收,减少扩弓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5.
米诺环素对人牙周韧带细胞矿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米诺环素(0,1,5,20,100,200mg/L)加入体外培养的第4代HPDLCs中,孵育4天后,检测其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的PDLCs在体外进行长期培养,实验组加入矿化液和米诺环素(20mg/L或100mg/L),对照组只加矿化液。28天后用茜素红与VonKossa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20mg/L和100mg/L的米诺环素能显提高PDLCs的ALP活性.其中20mg/L具有最大的促进效应,对体外矿化结节的形成,亦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结论米诺环素有促进牙周韧带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的趋势,从而有助于牙周新附着的形成。 相似文献
46.
目的报道喙突过长引起下颌运动受限、开口困难的病例资料,供临床工作借鉴。方法报道7例喙突过长致开口困难病例的临床、X线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曲面断层、华特位片可较好的显示突喙突过长,但往往不为临床医师所认识。本资料6例经手术切除过长的喙突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结论喙突过长致开口困难较少见,应在开口困难的鉴别中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47.
Fascin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Fascin在口腔鳞癌患者中的表达,以期为口腔鳞癌找到一个肿瘤标志物和靶向治疗的新靶标。方法:使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两步法观察Fascin在56例口腔鳞癌患者和12例口腔黏膜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结果:Fascin在口腔鳞癌中高表达(P=0.003)。Fascin的表达和肿瘤的临床分期(P=0.006),组织学分级(P=0.024),淋巴结转移(P=0.021)有关,与患者的性别(P=0.514)和年龄(P=0.474)无关。Fascin的染色强度与临床分期(P=0.041)和淋巴结转移(P=0.044)有关。Fascin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生存率间有显著差异(P=0.030)。结论:Fascin可以作为口腔鳞癌有参考意义的肿瘤标志物,且可能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有望成为口腔鳞癌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白榴石增强陶瓷的双轴弯曲强度的影响。方法试件的蜡型制作采用将融化的铸造蜡灌注于机械加工模具内,制成厚度和直径一致的蜡型。厚度为2.0 mm、直径为18 mm圆片,共40个。实验分组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即:打磨和抛光、上釉和离子交换组。以不做打磨、上釉和离子交换的为对照组。根据ASTM标准F394-78.1991(美国材料实验协会)测试试件的双轴弯曲强度。经one-way ANOVA统计分析各实验组。同时辅以扫描电镜、X线衍射仪和能谱分析观察其结构的变化。结果不同处理方法与对照组比较双轴弯曲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处理方法组内的比较双轴弯曲强度,差异有显著(P<0.01)。结论热压铸陶瓷的不同处理均可以增加陶瓷的双轴弯曲强度,而以离子交换处理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9.
50.
2447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先天性唇腭裂的患病状况及特点 ,寻找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 ,为唇腭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 1989~ 1998,10年间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 2 4 4 7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 ,唇裂 6 4 8(2 6 5 % )、唇腭裂 996 (40 7% )、单纯腭裂 80 3(32 8% )。唇裂伴或不伴腭裂中 ,男多于女 (2 .14∶1) ,单纯腭裂女多于男 (0 77∶1)。单侧唇腭裂明显多于双侧 ,两者之比为 4 84∶1,其中左侧者多于右侧者 ,两者之比为 2 14∶1。有遗传史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 7 4 % ,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的 8 2 % ,单纯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单纯腭裂患者的 6 5 %。母亲怀孕前 3月经历危险因素有 95 4例 ,占 39 0 % ,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者 70 0例 ,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数的 4 2 6 % ,单纯腭裂2 5 4例 ,占单纯腭裂的 31 6 %。A型和O型血患者比例高于正常人群比例 ,而B型血者比例低于正常人群比例 ,单纯唇裂出生于 4~ 6月者人数小于其他季度 ,而单纯腭裂出生于 7~ 9月者人数少于其他季度 ;19例双生子中 ,均为其中之一发病 ,无同时发病者。唇腭裂伴发畸形者共 4 1例 ,占总病例数的 1 7%。结论 本资料提示唇腭裂的发生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