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的双肾下极脂肪囊面积(ultrasound measured inferior pole area of perirenal fat,US-IPAPF)与代谢综合征患者核磁共振测量的腹腔内脏脂肪面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asured area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MRI-VAT)、各身体参数及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关系,评价测量US-IPAPF的临床意义。方法募入7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测量其身体参数及各项生化指标,超声测量患者腹腔VAT厚度、US-IPAPF,核磁共振测量MRI-VAT。结果测量US-IPAPF可重复性好,不受年龄、性别、身高、肾脏大小的影响,与各种影像、身体测量方法及多数心血管危险因子相关,US-IPAPF与MRI-VAT的相关独立于BMI,MRI-VAT对US-IPAPF的影响大于其它方法。结论US-IPAPF与代谢综合征患者MRI-VAT及心血管危险因子相关,其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研究小剂量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合理性。方法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苯那普利5mg/d+缬沙坦80mg/d)、苯那普利组(苯那普利10mg/d)和缬沙坦组(缬沙坦80mg/d)各40例,观察期24周。治疗前后检测平均动脉压、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氨、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钾及血脂。结果3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脂、血清钾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各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最明显(P〈0.05),缬沙坦组与苯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安全合理,其肾脏保护作用独立于降血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三酰甘油各种n-6与n-3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组分及其n-6/n-3PUFA比值与代谢综合征患者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关系。方法比较在体检中新发现的代谢综合征和健康人群的代谢参数、HOMA-IR及PUFA的差异,分析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三酰甘油PUFA各组分与HOMA-I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HOMA-IR、腰围、血糖、血脂、胰岛素及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三酰甘油的C18:3 n-3(亚麻酸)、C20:5 n-3(EPA)、C22:6 n-3(DHA)及总n-3 PUFA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n-6/n-3 PUFA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三酰甘油n-6/n-3 PUFA比值、n-3 PUFA、EPA和DHA与代谢综合征患者HOMA-IR相关,n-6/n-3 PUFA比值对HOMA-IR的预测作用较强,补充膳食n-3 PUFA的同时可能还需要考虑避免n-6 PUFA的过量摄入。  相似文献   
15.
康莱特对系膜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KLT)对大鼠系膜细胞(MC)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活细胞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KLT对MC增殖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MC在KLT,IL1(白细胞介素1)分别及共同刺激下的增殖情况,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进行端粒酶活性定量及定性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学检验。结果:KLT抑制MC增殖,伴随端粒酶活性降低。IL1刺激MC增殖,伴随端粒酶活性升高;两者先后共同作用,抑制MC增殖,抑制端粒酶活性。结论:康莱特对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端粒酶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并可干预IL1的刺激效应,对防治MC增殖相关的肾小球肾炎可能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Graves病的临床应用。方法30例难治性Graves病患者经超选择插管至甲状腺上、下动脉造影,根据动脉管径选择不同直径的聚乙烯醇分步栓塞,并用钢圈加强。栓塞体积达80%以上。结果30例患者栓塞术均成功。栓塞2周后,临床症状消失,甲状腺体积缩小,4周后甲状腺功能正常。随访24~40个月,26例临床治愈,无甲状腺功能减低或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突眼无加重。4例复发,其中3例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例手术治疗。结论介入栓塞甲状腺上、下动脉治疗难治性Graves病简单、安全、疗效显著,为Graves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三酰甘油中的n-6与n-3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各组分及其比例与代谢综合征患者核磁共振测量的腹腔内脏脂肪面积(MRI-IAF)的关系.方法 比较在体检中新发现的代谢综合征和健康人群的代谢和体脂指标的差异,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三酰甘油脂肪酸谱各组分与MRI-IAF等体脂参数的相关性,并且以相关的血清脂肪酸谱组分为被筛选变量,逐步回归分析以上变量对MRI-IAF、腰围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的各项体脂及代谢指标均较对照组差,其中MRI-IAF差距较大[(108.3±13.3)cm2 vs.(63.0±7.1)cm2,t=18.28,P<0.05)],代谢综合征组血清三酰甘油的n-6/n-3 PUFA比值高于对照组(10.1±3.3vs.7.2±2.1,t=8.564,P<0.05),而C18∶3 n-3[(1.4±0.4)%vs.(1.7±0.6)%,t=-3.295]、C20∶5 n-3[(0.2±0.2)%vs.(0.6±0.6)%,t=-3.611]、C22∶6n-3[(0.9±0.5)%vs.(1.2±0.6)%,t=-2.920]及n-3PUFA低于对照组[(2.5±0.6)%vs.(3.7±1.2)%,t=-7.034](P均<0.05),所有n-6 PUFA及C22∶5 n-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6/n-3 PUFA、n-3 PUF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均与MRI-IAF (r=-0.377~0.565,P=0.024)相关,n-6/n-3 PUFA还与腰围(r=0.400,P=0.016)和BMI相关(r=0.357,P=0.033),而n-6 PUFA与各体脂参数不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提示n-6/n-3PUFA比值与MRI-IAF、腰围、BMI的相关性较强(校正的R2=0.102~0.299,P=0.033).结论 血清三酰甘油n-6/n-3 PUFA比值和n-3 PUFA与代谢综合征患者MRI-IAF等体脂参数相关,补充膳食n-3 PUFA的同时可能还需要考虑避免n-6 PUFA的过量摄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mRNA 表达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以流式细胞术和RT-PCR技术确认HUVECs膜上EPCR的表达水平和 mRNA 水平的表达。再分别以含不同浓度D-葡萄糖(5、10、30、50 mmol/L)的培养基以及含吡格列酮(5、10、20 μmol/L)或不含吡格列酮的高糖(50 mmol/L)培养基孵育HUVECs 24 h,行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实验,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HUVECs细胞 EPCR mRNA 的表达。结果:随着培养基D-葡萄糖浓度的增加,HUVECs培养24 h后其EPCR mRNA 的表达逐渐下调。在采用吡格列酮干预后, 50 mmol/L高糖处理的HUVECs EPCR mRNA 表达的下调得到明显改善。结论:(1)EPCR 在HUVECs上高表达,高糖可通过下调EPCR mRNA 的表达而损伤内皮细胞功能。(2)吡格列酮可阻止高糖诱导的HUVECs EPCR mRNA表达的下调,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超声测量的双肾下极脂肪囊面积(US-AIPPF)与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72例MS患者,测量其腰围、臀围、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尿酸和C反应蛋白,超声诊断NAFLD并分期,测量US-AIPPF。结果MS患者中合并中重度NAFLD者的US-AIPPF、腰围、腰臀比(WHR)、体块指数(BMI)比轻度或无脂肪肝组更大(均<0.01),也伴随了更高的血压、胰岛素抵抗、尿酸、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及更紊乱的脂代谢(除HDL-C外,均<0.05)。US-AIPPF预测MS患者合并中重度NAFLD优于其他参数(ROC曲线下面积=0.941)。US-AIPPF是预测MS患者合并中重度NAFLD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US-AIPPF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可靠的超声指标来预测MS患者是否合并中重度NAFLD。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活性在各种恶性肿瘤及肿瘤衍生的细胞株显著上调,而且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基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内分泌腺良、恶性肿瘤,如甲状腺、肾上腺及卵巢的肿瘤,尤其两者的定量检查更具良好前景。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较病理检查更能判断肾上腺癌的预后,对卵巢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