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奈达铂联合羟基喜树碱方案(nedaplatin and hydroxycamptothecine,NO方案)与超液化碘油乳剂治疗Ⅲ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Ⅲ期肝细胞癌患者,用NO方案与超液化碘油乳剂化疗栓塞治疗.治疗方案为奈迭铂100mg/m2行肝动脉灌注,结合羟基喜树碱40mg/m2和超液化碘油5~30mL混合成乳剂栓塞.参照WHO抗癌药物毒性分级标准现察毒性反应,Child-Pugh分级观察肝脏损害.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 120例患者,血液学毒性表现为骨髓抑制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Ⅰ度33.3%,Ⅱ度12.5%,Ⅲ、Ⅳ度8.3%.恶心呕吐:Ⅱ、Ⅲ度91.7%.肝脏Child-Pugh分级:术后21例由A级升至B级,4例由A级升至C级,10例由B级升至C级.肾毒性方面未见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Cr)值升高.随访120例患者的生存期为5~35个月,中位值20个月.结论 NO方案联合超液化碘油乳剂化疗栓塞治疗Ⅲ期肝细胞癌,是安全的和有效的,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2.
IL-18与HBV感染及拉米夫定治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IL-18在HB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0例HBV感染者(无症状携带者15例。慢性肝炎21例,重型肝炎14例)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IL-18水平,并动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之间IL-18水平具差异有显著性(P〈0.01),病情愈重,水平愈高;CHB患者IL-18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662.P=0.001);不同HBVDNA含量的CHB患者IL-18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低病毒量组高于高病毒量组;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HBVDNA转阴组IL-18水平在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后12月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HBVDNA未转阴组IL-18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肝脏炎性损伤和HBV免疫清除过程,拉米夫定治疗可能增强Th1型细胞应答。 相似文献
23.
临床实践教学是传染病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巩固临床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临床创新能力等.但传染病具有其特殊性,如老传染病发病率逐渐减少,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提示当前的传染病学实践教学需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染病学实践中潜在的传染性风险、因传染病本身的地域性及季节性等原因...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中抑癌基因Ras相关结构域家族1A(RASSF1A)和BLU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巢式甲基化特畀性PCR(nMSP)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与正常人血浆中抑癌基因RASSF1A和BLU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结果】58例肺癌患者血浆样品中分别发现22例(37.93%)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和17例(29.31%)BLU基因启动予的异常甲基化,2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都未检测到RASSF1A和BLU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血浆中两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肺癌组织学分型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利用nMSP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RASSF1A和BLU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可为肺癌的筛查、早期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5.
目的:构建人成熟型TGF-βl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人成熟型TGF-βl融合蛋白。方法:应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成熟型TGF-βl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人成熟型TGF-βl的融合蛋白,并应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融合蛋白,应用Western-Blot鉴定其抗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人成熟型TGF-βl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人成熟型TGF-βl融合蛋白,其抗原性较好。结论:人成熟型TGF-βl基因原核表达裁体的成功构建,可高效表达人成熟型TGF-βl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获得其多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并为开发国产人TGF-βl诊断试剂做必要的准备,对肝纤维化的防治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136例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C、D 4组.均给予基础护肝、抗感染等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及胸腺肽-α1;B组仅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C组仅加用胸腺肽-α1;D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并将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CD+4、CD+8 T细胞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C组自发性腹膜炎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7.6%、55.2%和55.6%,均显著高于D组的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治疗起效所需时间均显著短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中性粒细胞(N)比例、TNF-α水平、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D+4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A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C、D组,CD+4、CD+8 T细胞比例的恢复则优于B、D组.结论 微生态制剂联合胸腺肽-α1能加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抗感染治疗效果,缩短临床治疗起效时间,降低患者血清TNF-α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构建人成熟型TGF-β1基因T克隆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人成熟型TGF-β1的原核表达和功能打下基础。方法 应用RT—PCR技术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人成熟型TGF-β1编码区cDNA基因(336 bp),并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ooR I, Hind Ⅲ的酶谱分析和DNA测序分析证实。结果 成功构建人TGF-β1/T载体,可进一步用于基因表达和表达产物的功能研究。结论 人TGF-β1/T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表达和功能打下基础,对肝纤维化的防治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应用核苷类似物防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非肝脏肿瘤患者化学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HBsAg阳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及结果 .58例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于化疗前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比较两组HBV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对照组根据化疗后使用抗HBV药物与否及使用时段,比较未用抗HBV药物者(A组)、HBV再激活后方使用抗HBV药物者(B组)和尚未发生HBV再激活即使用抗HBV药物者(C组)之间的病情发展、转归及疗效等.结果 预防组22例患者中,仅3例(13.6%)发生HBV再激活,且肝炎发病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无重型肝炎及死亡病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22例(61.1%)发生HBV再激活,重型肝炎发病率(27.8%)和死亡率(16.7%)均高于预防组,肝功能损害程度亦高于预防组.在对照组中,A组5例患者均因肝功能衰竭死亡;B组13例患者中,4例发展为重型肝炎,其中1例死亡;C组18例患者中,4例出现HBV再激活,但其肝炎发病程度、病情转归、疗效均优于B组.结论 HBsAg阳性的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前即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可有效减少HBV再激活概率.若已行化疗,及时加用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仍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HBV再激活的概率.即使已经出现HBV再激活,加用核苷类似物也有助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9.
冬虫夏草菌丝对慢性乙肝T细胞亚群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的药物 ,本文应用冬虫夏草菌丝治疗慢性乙肝患者 2 5例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 (HA)和前Ⅲ型胶原 (PCⅢ )。治疗 3月后 ,CD4,CD4 CD8,HA ,PCⅢ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 (P <0 .0 5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无显著性。提示冬虫夏草菌丝对调节慢性乙肝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和抗肝纤维化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0.
分析我院100例原发性肝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100例中有HBV感染者88例,无HBV感染者12例。男:女=6.69:1。乙肝组发生PHC以30~39岁者居多,占40.9%;平均发病年龄为37.3岁。无乙肝组以50~59岁为多,占41%,较乙肝组明显滞后。故认为,HBV感染并发肝硬化10年以上及HBsAg与抗-HBe阳性均可视为发生PHC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