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5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69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1.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胶原沉积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 β_1)表达的影响,研究雌激素对肝纤维化形成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设立模型组、治疗对照组、雌二醇组和正常对照组,以四氯化碳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雌二醇组在四氯化碳应用的同时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mg/kg,2次/wk,共8wk。大鼠肝脏HE染色与Masson染色,分级观察肝组织的炎性坏死与胶原纤维沉积变化,并观察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脏表达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对TGF β_1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四氯化碳模型大鼠出现典型的肝纤维化表现,肝脏胶原纤维间隔广泛形成,肝小叶与肝窦内胶原增生沉积明显,Ⅰ,Ⅲ型胶原(0.58±0.26vs 6.34±2.24,1.07±0.49 vs 5.28±1.28,P值均<0.001)及TGF β_1基因表达明显增多;雌二醇应用可以明显减轻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沉积P<0.05),抑制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2.47±0.76 vs 6.34±2.24,3.02±1.20 vs5.28±1.28,P值均<0.05)及TGF β_1的合成表达。结论:雌二醇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及TGF β_1的合成表达,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2.
十二指肠胃反流胃肠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DGR发生与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关系。方法:对20名健康志愿者行24h同步胃内pH监测和胆汁监测,以及夜间长时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测定。结果:24h同步胃内pH监测和胆汁监测后,2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2组:DGR阴性组(D1组)(7名)和DGR阳性组(D2组)(13名)。D1组MMC周期数较D2组显著增加(P〈0.05);D2组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收缩较D1组显著减少,十二指肠推进性蠕动减少(P均〈0.05)。D1组十二指肠MMCm相逆蠕动发生率显著低于D2组(P〈0.05)。D2组发生MMCm相逆蠕动前后10min,胃内pH值分别为1.72±0.61和3.7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夜间MMCⅡ相晚期碱反流和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相、Ⅱ相早期和Ⅲ相(P均〈0.05)。结论:DGR的发生与胃窦十二指肠MMC周期数、Ⅱ相晚期和Ⅲ相逆蠕动有关。 相似文献
83.
IL-4及TNF-α基因多态性与陕西汉族非贲门胃癌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4基因启动子区-59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位基因多态性与陕西汉族非贲门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陕西汉族106例非贲门胃癌及108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IL-4启动子的-590位点和TNF-α的-308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胃癌组和对照组中IL-4基因启动子-590位点的基因型CC、CT、TT频率和等位基因C、T频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α的-30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4启动子-590位点基因多态性及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陕西汉族非贲门胃癌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
食管末端及胃食管连接处的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肿瘤发病情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我国人食管末端和胃-食管连接处的肠化生(IM)及异型增生和肿瘤的发病状况,齿状线(SCJ)位置和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调查记录391例患者的症状,胃镜下RE的表现,并根据SCJ的位置分为3组,其中,胃镜下见齿状线上移≥3cm为A组,<3cm为B组,齿状线和GEJ同一水平的为C组。每例患者均于齿状线远端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A,B,C,3组IM发生率分别为26.53%,33.85%,34.00%;IM的发生在4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男女之间无差异;361例患者中共诊断异型增生12例(轻度7例,中重度5例),贲门癌16例,食管腺癌1例;A,B,C3组RE的发病率分别为57.14%,22.83%,12.00%。结论 1.胃镜下提示为LSBE,SSBE和GEJ三组间的IM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应重视食管末端及胃-食管连接处异型增生的诊断;3.贲门癌发病远高于食管腺癌。 相似文献
85.
目的建立坐位食管通过时间(ETT)正常参数,并观察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坐位ETT的变化.方法健康志愿者45例,RE患者28例,分别用99mTcDTPA标记的蒸鸡蛋和牛奶测定坐位固体及液体食物ETT.结果健康志愿者固体及液体食物ETT分别是690s±173s及247s±056s,RE患者为1150s±570s及316s±120s.健康志愿者及RE患者固体食物ETT有差异(P<005).结论核素显像法测定ETT简单准确,对评估食管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6.
24h胃pH监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4h胃pH监测的临床应用谭晓林1罗金燕2龚均2SubjectheadingsGastricacid/secretionGastricaciditydeterminationHydrogen-ionConcentrationAnti_ulcer... 相似文献
87.
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随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20多年,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和亚洲地区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北美和西欧 [1]。食管腺癌的发生和 Barrett食管 (BE)有直接的关系。大量的研究发现,食管末端的腺癌几乎都产生于 BE,而 40%的贲门(胃-食管交界处)癌同 BE有关 [2,3]。 一、 BE的定义 :BE是在 1950年由一位名叫 Norman.Barrett的英国心胸外科医生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4]。 BE的最初定义 [5]: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其受累长度≥ 3cm,也称为长节段 BE( Long-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SBE) [6]。 … 相似文献
88.
89.
90.
短节段Barrett食管与贲门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与病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研究短节段Barrett食管 (SSBE)与贲门肠上皮化生 (CIM)内镜及病理学特点 ,探讨它们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胃内炎症的关系 .方法 :对 32例SSBE和 4 1例CIM患者自食管远端、贲门、胃窦取 8块活检 ,经HE ,AB PAS ,AB HID及Giemsa染色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SSBE组平均年龄低于CIM组 (P <0 .0 1 ) .SSBE组异型增生、不完全肠化发生率分别为 1 2 .5 %和 6 5 .6 % ,均明显高于CIM组的 2 .4 %和1 9.5 % (P <0 .0 1 ,P <0 .0 1 ) .SSBE和CIM组在反流症状、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 (RE)症改变及组织学上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SSBE组HP感染及胃窦肠化发生率低于CIM组 (P <0 .0 5 ,P <0 .0 1 ) .结论 :内镜下疑诊SSBE时异型增生发生的危险性比CIM明显增高 ,提示它们具有不同的临床过程 .SSBE可能与GERD相关 ,而CIM可能与H .pylori相关性胃炎以及胃多灶性萎缩肠化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