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皮层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8例符合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诊断标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组(治疗组,42例)和神经内镜经皮层入路组(对照组,46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脑内血肿的清除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术后再出血、癫痫、消化道出血、脑梗死);手术3个月之后,对患者的恢复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估;手术6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对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术后残余血肿量与对照组相比更少,但两组血肿清除率的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术后再出血、癫痫、消化道出血、脑梗死)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预后良好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而GOS≤3分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ADLⅠ~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膜瘤的术前影像信息对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的172例脑膜瘤手术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血管包绕、肿瘤侵袭性、肿瘤边界、肿瘤形状、肿瘤增强程度、瘤周水肿,筛选出影响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的因素,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肿瘤形状及肿瘤边界是影响肿瘤是否残留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侵袭性是主要因素;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血管包绕、肿瘤增强程度是影响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部位是主要因素;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是影响是否死亡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部位是主要因素. 结论 脑膜瘤术前影像信息特别是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这4个主要因素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判断和评估脑膜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其中肿瘤侵袭性是肿瘤残留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而肿瘤部位是手术并发症、死亡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球囊辅助脑造通器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行微球囊辅助脑造通器在神经内镜下清除血肿;对照组51例,行传统骨瓣(或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清除血肿。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预后效果。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所有患者术后1 d行常规CT检查以了解血肿清除情况。治疗组平均清除率为(90.5±5.3)%,对照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78.7±11.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治疗组ADLⅠ级4例,Ⅱ级15例,Ⅲ级14例,Ⅳ级13例,死亡0例;对照组ADLⅠ级5例,Ⅱ级10例,Ⅲ级11例,Ⅳ级25例,死亡0例。治疗组ADL效果良好33例(Ⅰ~Ⅲ级),效果不良13例(Ⅳ~Ⅴ级)。对照组ADL效果良好26例(Ⅰ~Ⅲ级),效果不良25例(Ⅳ~Ⅴ级);两组恢复良好率分别为71.7%(33/46)和51.0%(26/51),治疗组预后ADL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相比于显微镜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血肿清除率提高,再出血发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能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较高。微球囊辅助脑造通器提高了神经内镜手术的可视性及安全性,在保证降低手术人为创伤的条件下,达到了微侵袭神经外科所要求的以最小创伤取得最佳手术效果的目的,进一步扩大了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范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