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7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探讨人血中CD3+CD16及CD3-CD16+细胞在异种肾移植(猪/人)间接体内模型中的变化.方法:利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的体外灌注系统,将人新鲜血灌注离体猪肾22只(实验组),人肾8只(对照组).经免疫荧光双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灌注前及灌注后不同时间内,人血中CD3+CD16-及CD3 CD16+细胞的变化.结果:最初经由猪肾灌注出来的人血中CD3+CD16细胞、CD3-CD16+细胞与灌注前相比,分别由(67.8±3.4)%降至(32.4±4.1)%和(17.3±1.8)%降至(6.9±1.2)%.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两种细胞减少的趋势逐渐减弱;而经由人肾灌注的人血与灌注前相比,两种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人血中T细胞、NK细胞可能通过与猪肾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参与了异种肾移植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2.
王立明  夏鹏  闵志廉  朱有华  齐隽 《上海医学》2000,23(10):633-634
前列腺癌为老年男性恶性肿瘤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人口老龄化趋势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1] ,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和治疗质量 ,是目前泌尿外科领域关注的课题。现将我院自 1 96 3~ 1 998年 ,对 34例伴下尿路梗阻症状的前列腺癌病人 ,行前列腺癌非根治性切除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TURP) 内分泌治疗的情况 ,进行随访观察 ,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资料34例患者 ,年龄 5 4~ 82岁 ,平均 70 .5岁 ,均有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症状 ,平均残余尿 1 1 5ml,1 8例有导尿史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 PSS)总分平均为 2 8.5。B…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分析前列腺周围脂肪对前列腺癌术前与术后分期、分级差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184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MRI测量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周围脂肪的相关指标,将前列腺周围脂肪测量指标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前列腺周围脂肪面积(PFA)及内脏脂肪比率(Ratio)在前列腺癌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差异组和非差异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P=0.037);并且二者与前列腺癌术前、术后分期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1, P=0.002);而术前穿刺病理结果Gleason评分与根治术后Gleason评分差异组和非差异组之间,PFA脂肪测定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并且前列腺周围脂肪测定指标PFA、前列腺移行区体积与前列腺癌术前、术后Gleason评分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8, P=0.028)。结论 前列腺周围脂肪对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准确的临床分期、分级的评估有影响。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Matrigel对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组织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羊水间充质干细胞与Matrigel混合,注入裸鼠皮下,14 d后观察新生物的形态外观和组织结构.并以不混合Matrigel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注入裸鼠皮下作为阴性对照,单纯Matrigel注入裸鼠皮下作为空白对照.结果 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在裸鼠皮下均形成一长圆形瘤样组织,其形态外观基本一致,但组织结构有明显差异,在实验组组织血供丰富,主要为腺样结构,部分含管腔,向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和幼稚神经细胞分化.在阴性对照组血供较少,细胞呈单一平铺排列,未观察到明显组织结构,细胞未分化.空白对照组无新生组织形成.结论 MatrigeI能促使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在裸鼠皮下向成熟的组织细胞分化并形成简单的腺样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5%葡萄糖作冲洗液对糖尿病前列腺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方法将11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为两组:无糖尿病组为85例,伴糖尿病组为33例。采用5%葡萄糖作冲洗液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术中血糖变化,每30min一次,与术前空腹血糖对照,同时观察两组间对应时点的血糖值。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糖值均随手术时间逐渐升高,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之间对应时点血糖值无明显差异(P〉0.05)。未发生糖尿病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血糖升高主要由于术中冲洗液吸收的量和速度,与手术操作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汽化电切术用5%葡萄糖作冲洗液同样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6.
α-受体阻滞剂和抗抑郁药联合治疗Ⅲ型前列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α-受体阻滞剂和抗抑郁药联合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效果。方法本组48例被诊断为Ⅲ型前列腺炎(CP/CPPS)的患者,年龄20-50岁,平均30岁。均有会阴区域疼痛、尿频及紧张、焦虑等症状。病程3月。2年,平均18个月。均有抗生素治疗史,疗效不佳。采用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控释片4mg/d或坦索罗辛2mg/d口服)、抗抑郁药(舍曲林50mg/d或文拉法辛75mg/d口服)联合疗法,3个月为一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和12周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疗效评定标准为:(1)显效:NIH-CPSI较治疗前下降〉15分:(2)有效:NIH-CPSI较治疗前下降〉5分:(3)无效:NIH-CPSI较治疗前下降〈5分或上升。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结果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41/45)。2例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退出治疗。结论α-受体阻滞剂和抗抑郁药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有效,可以明显缓解Ⅲ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7.
精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股沟管和经腹膜后3种方法高位结扎精索静脉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近6年精索静脉曲张患者130例,均为单侧首次治疗,其中腹腔镜手术19例(I组),经腹股沟管手术61例(Ⅱ组),经腹膜后手术50例(Ⅲ组)。结果Ⅰ组手术3个操作通道皮肤切口共长约3cm,Ⅱ组和Ⅲ组手术切口约3-5cm。3种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5、40、28min,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6500元、2280元、2160元,术后阴囊肿胀发生率分别为10.5%(2/19)、16.4%(10/61)、0%(0/50),睾丸萎缩发生率分别为0%(0/19)、4.9%(3/61)、0%(0/50)。腹腔镜手术术后阴囊皮下气肿发生率21.1%(4/19),脐部感染发生率5.5%(1/19)。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分别为94.7%(18/19)、78.7%(48/61)、96%(48/50)。Ⅰ组手术住院费用、Ⅲ组术后阴囊肿胀发生率、Ⅱ组术后1年治愈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手术时间、术后睾丸萎缩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后高位结扎精索静脉是单侧精索静脉曲张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8.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灰区的前列腺癌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4~10 ng/ml)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探索如何提高灰区PSA水平的前列腺癌活检诊断率。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间,PSA介于灰区、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的72例病人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包括肛指检查、IPSS评分、经直肠超声(TRUS)检查、PSA密度(PSAD)、游离/总PSA(F/T)比值以及病理学酶标检查。结果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14例(19.2%),平均年龄(74.2±2.4)岁,IPSS(12.9±4.5),PSAD(0.29±0.04),F/T(0.11±0.02)。GS评分≤6共9例,GS=7共2例,GS≥8共3例。肛指有结节3例,无结节11例。TRUS低回声区2例,等回声区2例,回声不均6例,回声均匀4例。前列腺尖部穿刺阳性率占51.4%。结论PSAD和F/T在PSA灰区的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两组间有明显差别;PSA灰区范围内,前列腺尖部是前列腺癌的高发部位。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进一步探讨移植肾超急性排斥(HAR)的病理学发生机制及临床对策。方法 1978年6月至1998年2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1525/1604例次,64例发生HAR,对其中63例切除的移植肾标本分别从以质、髓质及血管取材,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早期肾间质小血管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大量红细胞淤滞为主要改变。随着排斥反应的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聚集,可见毛细血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并形成梗死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抗雄激素撤退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经持续性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疗法治疗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进行性升高的前列腺癌患者48例采用抗雄激素撤退治疗,氟他胺停用4周,比卡鲁胺停用8周.以血清PSA的变化作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PSA的变化情况.结果 抗雄激素撤退治疗后,共12例(25%)患者出现PSA下降≥50%,疾病缓解的中位有效时间为(4.0±2.0)个月.抗雄激素撤退治疗是否有效与治疗前患者一般特征无关.结论 抗雄激素撤退治疗对部分CRPC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