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4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背景:细胞因子能启动、促进并维持软骨和骨生成,但需要合适的载体才能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目的:验证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新型双相钙磷陶瓷(1:1)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27只兔,造成兔两侧股骨中下段4 mm×4 mm×12 mm的缺损,随机分为3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钙磷陶瓷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双相钙磷陶瓷组、双相钙磷陶瓷组.于4,8,12周取材,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X射线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比较各组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钙磷陶瓷组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双相钙磷陶瓷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缺损修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双相钙磷陶瓷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钙磷陶瓷组又优于骨形态发生蛋白+双相钙磷陶瓷组,在8周时编织骨小梁逐渐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及髓腔结构,骨缺损基本修复.12周时完全修复.结果提示:①双相钙磷陶瓷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内有较强的成骨活性,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合用可以加快新骨的形成.③新型双相钙磷陶瓷是一个吸附细胞因子的良好缓释载体,它的降解吸收和新骨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过程.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369例(371侧)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O分型,A型骨折146侧(39.4%),B型骨折75侧(20.2%),C型骨折150侧(40.4%).非手术治疗88侧(非手术组),手术治疗283侧(手术组),其中使用钢板螺钉系统185侧,逆行髓内钉98侧.结果 根据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标准,非手术组HSS评分[(68.3±10.3)分]低于手术组[(86.3±11.5)分](P=0.0000);A型骨折HSS评分[(93.2±13.6)分]优于B型和C型骨折[分别为(87.4±12.2)、(81.6±13.1)分](P=0.0021).采用钢板螺钉系统的病例治疗后HSS评分[(89.8±12.6)分]优于逆行髓内钉[(86.3±13.8)分](P=0.0324).结论 股骨远端骨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伤情和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式,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选择钢板螺钉系统、微创内固定系统或髓内钉固定为宜.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体外缓释生物支架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粒子沥滤-冷冻干燥复合工艺制备了附载rhBMP-2的PLGA生物支架,并检测了在PLGA的降解过程中rhBMP-2的释药规律;同时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后分别接种于附载和未附载rhBMP-2的PLGA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MSC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rhBMP-2能被包裹进PLGA支架中,而且可以在PLGA支架降解过程中持续释放出来并诱导骨发生。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PLGA复合载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生物支架。 相似文献
85.
86.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细胞凋亡率等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llen法将64只SD大鼠制成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分别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甲基强的松龙、亚胺环己酮及生理盐水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动物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及脊髓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从伤后2周和3周起,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斜板最大角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伤后1周起,治疗组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7.
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联合应用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和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探讨能否促进关节软骨缺损区新生软骨的形成,提高软骨缺损修复的成功率。方法48只青紫兰兔,96个实验关节,随机分为A、B、C、D组。无菌条件下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在A组缺损区单纯植入新鲜的同种异体骨软骨,B组单纯局部注射重组人bFGF,C组局部注射bFGF后同时植入新鲜的同种异体骨软骨,D组用作空白对照。术后第4、8、12周作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加注射bFGF组促进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均好于其他组,图像分析仪进行软骨细胞记数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修复软骨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结论采用新鲜的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及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者能起交互作用,促进了新生软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对25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根据术前Tokuhashi评分、肿瘤侵犯的节段、范围和有无神经症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前与术后均对患者的疼痛、脊髓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60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减轻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2±2.1)分,术后1个月为(2.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14例分别提高1~2级,2例无改善。骨水泥渗漏6例,未引起临床症状。随访期内未出现骨水泥下沉、松动、椎体塌陷及成角畸。1例术后1年出现原位复发,行二次手术。8例术后6~12个月出现其它节段椎体转移,均带瘤生存,无神经受损症状,未行外科治疗。结论根据患者术前Tokuhashi评分、肿瘤侵犯的节段、范围和有无神经症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能稳定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或缓解疼痛,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9.
颈椎创伤往往需要采用经颈后路手术,而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其手术适应证、固定效果、技术难度和手术安全性有所不同,需要临床医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颈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17例颈椎创伤患者(伴颈髓损伤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0.
假体方位角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髋置换假体方位角与术后疗效的关系,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方法临床随访全髋置换术后患者352例,平均3年1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测量术后及近期X线片髋臼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位置及偏心距,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髋置换术患者优良率为93.0%(Harris评分>80分)。352例中脱位10例,有中度及以上疼痛者16例。优秀组(Harris评分>90分)具有最为合适的方位角。前倾角<15°及外展角>56°者脱位发生率显著增加。疼痛组股骨头旋转中心的偏心距明显大于优良组。结论全髋置换术的疗效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及偏心距密切相关,前倾角在15°~25°、外展角45°~56°及合适的股骨头旋转中心位置和偏心距者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