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细胞凋亡率等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llen法将64只SD大鼠制成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分别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甲基强的松龙、亚胺环己酮及生理盐水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动物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及脊髓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从伤后2周和3周起,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斜板最大角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伤后1周起,治疗组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闭合性Danis—WeberB和C型三踝骨折的最佳手术时机及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Danis—WeberB和C型三踝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3岁。分为急诊手术组(A组)28例,择期手术组(B组)33例,对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及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比较;根据后踝骨折块固定与否将患者分成后踝骨折固定组(C组.26例)和后踝未固定组(D组,35例),对两组术后疗效及需行下胫腓固定患者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61例患者术后获得1~3年(平均随访时间1.7年)随访,在手术时间上A组明显少于B组[(102.50±10.13)min vs(146.80±11.73)min],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C、D两组优良率分别为76.92%和6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数闭合性Danis—WeberB和C型三踝骨折.早期手术安全有效.固定后踝骨折块对重建踝关节稳定性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3.
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复合物生物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棒的体内降解和组织相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β-磷酸三钙(β-TCP)与聚-L-乳酸(PLLA)复合得到PLLA/β-TCP复合材料,用注射成型方法制备出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棒,然后通过分子量、质量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弯曲强度变化和组织学方法等研究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棒的体内降解过程。结果表明,降解初期聚乳酸的分子量有大幅度下降,重量损失滞后。随着降解的进行,可吸收棒表面逐渐粗糙,内部逐渐出现微孔和小“沟壑”,弯曲强度从初始的151MPa下降至12周的106MPa。组织学分析显示,PLLA/β-TCP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74.
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大的骨缺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成骨细胞和支架材料在体外的复合,是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对材料的改性处理,增强其亲水性,提高骨诱导性;改进细胞种植方法等促进细胞复合后的增殖、分泌基质;引进应力应变作用,模拟体内微环境,促进蛋白质分泌等。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对25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根据术前Tokuhashi评分、肿瘤侵犯的节段、范围和有无神经症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前与术后均对患者的疼痛、脊髓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60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减轻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2±2.1)分,术后1个月为(2.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14例分别提高1~2级,2例无改善。骨水泥渗漏6例,未引起临床症状。随访期内未出现骨水泥下沉、松动、椎体塌陷及成角畸。1例术后1年出现原位复发,行二次手术。8例术后6~12个月出现其它节段椎体转移,均带瘤生存,无神经受损症状,未行外科治疗。结论根据患者术前Tokuhashi评分、肿瘤侵犯的节段、范围和有无神经症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能稳定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或缓解疼痛,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7.
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联合应用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和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探讨能否促进关节软骨缺损区新生软骨的形成,提高软骨缺损修复的成功率。方法48只青紫兰兔,96个实验关节,随机分为A、B、C、D组。无菌条件下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在A组缺损区单纯植入新鲜的同种异体骨软骨,B组单纯局部注射重组人bFGF,C组局部注射bFGF后同时植入新鲜的同种异体骨软骨,D组用作空白对照。术后第4、8、12周作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加注射bFGF组促进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均好于其他组,图像分析仪进行软骨细胞记数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修复软骨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结论采用新鲜的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及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者能起交互作用,促进了新生软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78.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11年7月采用MED治疗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78例患者按照年龄段分为两组,A组为青壮年组,40例(年龄< 50岁);B组为中老年组,38例(年龄≥50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没有差异.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时常规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对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6个月VAS及ODI评分,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率5% (2/40),B组复发率42%(16/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证选择应侧重于青壮年.对于中老年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治疗,应从严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9.
颈椎创伤往往需要采用经颈后路手术,而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其手术适应证、固定效果、技术难度和手术安全性有所不同,需要临床医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颈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17例颈椎创伤患者(伴颈髓损伤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0.
微孔表涂植入体与股骨界面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金属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微孔表涂股骨植入体与骨界面的生物学持性。方法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将表面分别喷涂HA和钴铬钼合金微粒的不锈钢三棱针配对植入20只成年家免的股骨,饲养2个月。采用X线摄片、光镜检查和能谱分析对二者进行比较。结果HA表涂植入体周围有较多的成骨反应,透亮区较金属表涂的植入体较少而窄,有较强的四环素荧光带,组织学检查HA表涂植入体周围以骨组织为主,钴铬钼合金表涂植入体以纤维组织为主。能谱分析以HA植入体与周围组织交接部含钙量为高。结论植入兔的股骨两个月后,HA微孔表涂植入体的生物学特性较金属微孔表涂植入体更有利于生物学的固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