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69篇
  免费   1548篇
  国内免费   931篇
耳鼻咽喉   213篇
儿科学   244篇
妇产科学   119篇
基础医学   1462篇
口腔科学   244篇
临床医学   3954篇
内科学   2314篇
皮肤病学   239篇
神经病学   589篇
特种医学   11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1篇
外科学   2161篇
综合类   8448篇
预防医学   3493篇
眼科学   259篇
药学   3765篇
  58篇
中国医学   3631篇
肿瘤学   954篇
  2024年   218篇
  2023年   788篇
  2022年   876篇
  2021年   934篇
  2020年   750篇
  2019年   697篇
  2018年   788篇
  2017年   480篇
  2016年   596篇
  2015年   641篇
  2014年   1606篇
  2013年   1248篇
  2012年   1464篇
  2011年   1544篇
  2010年   1452篇
  2009年   1443篇
  2008年   1321篇
  2007年   1499篇
  2006年   1476篇
  2005年   1391篇
  2004年   1248篇
  2003年   1073篇
  2002年   835篇
  2001年   902篇
  2000年   878篇
  1999年   870篇
  1998年   802篇
  1997年   843篇
  1996年   840篇
  1995年   685篇
  1994年   563篇
  1993年   418篇
  1992年   395篇
  1991年   365篇
  1990年   232篇
  1989年   273篇
  1988年   153篇
  1987年   144篇
  1986年   112篇
  1985年   113篇
  1984年   83篇
  1983年   86篇
  1982年   74篇
  1981年   61篇
  1980年   42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18篇
  1964年   12篇
  1959年   12篇
  1957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蛋白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 P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BRMS1、u PA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RMS1和u 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6%和60.00%,乳腺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BRMS1和u 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和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1.02、14.40,P均<0.05);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MS1蛋白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u PA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阳性细胞染色呈棕黄色细颗粒状。BRMS1蛋白和u PA表达在TNM分期中Ⅰ期和Ⅱ期乳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Ⅲ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64、6.13、9.46、36.75,P<0.05);BRMS1和u PA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9.64、36.75,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BRMS1蛋白表达与u PA呈明显负相关(r=-0.75,P<0.05)。结论 BRMS1与u PA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浸润转移,两者在转移的信号转导中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中MP-DNA基因拷贝数和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MP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行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BAL),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肺泡灌洗液中MP-DNA定量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的基因拷贝数分为低菌量组(MP-DNA的拷贝数103/mL的患儿),中等菌量组(MP-DNA的拷贝数为103~106/mL的患儿)和高菌量组(MP-DNA的拷贝数106/mL的患儿)。比较不同菌量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高菌量组患儿总病程长,高热患儿和热程大于或等于7d的患儿数量均多于中、低菌量组,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退热时间也较其他两组更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25、P=0.029、P=0.003)。实验室检查中高菌量组C反应蛋白值升高明显,高于中低菌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影像学检查中高菌量组大片肺实变、肺不张者较、低菌量组多(P=0.002)。低菌量组未见双侧胸腔积液或大量胸腔积液患儿,中高菌量组此症状患儿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 MP肺炎患儿BALF病菌量和临床表现密切相关,高菌量组患儿病情更为严重。可能与患儿体内的肺炎支原体不易清除和存在较强的免疫反应有关,临床需延长抗菌药物治疗时间以及加强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比较手性修饰的氧化石墨(GO)衍生物对小鼠成神经瘤细胞N2a活性的影响。方法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N2a细胞形态,MTT法检测N2a细胞的活性。结果在0.1~0.4μmol/L浓度GO衍生物对N2a细胞活性影响呈浓度相关,其中0.4μmol/L的GO衍生物对N2a细胞生长状况最好;L-型GO(L-GO)和D-型GO(D-GO)促N2a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4%和5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性修饰的GO衍生物在0.1~0.4μmol/L能促进N2a细胞生长,L-GO促进N2a细胞生长活性比D-GO强。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4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待脾亢改善3个月后,予以Peg-IFNα-2α135μg或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 200 mg/d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抗病毒期间,第1、2、4、6、8、12周随访,之后每4周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HCV RNA水平、血常规、肝功能及抗病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给予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7.39%(31/46)。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改善脾亢后予以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有较好的SVR,从而延缓了丙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对家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方法:成年家兔24只,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灌注10 min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低浓度异丙酚组(LP组)及高浓度异丙酚组(HP组),C组继续灌注K-H液60 min,LP和HP组分别灌注含4mg/L与8 mg/L异丙酚的K-H液60 min;记录3组家兔平衡灌注10 min (T0)、继续灌注5 min (T1)、30 min (T2)、60 min (T3)时右心室前壁三层心肌动作电位,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20%、50%、90%的时程(MAPD20、MAPD50、MAPD90).结果:与T0比较,LP组和HP组T1~ T3时MAPD20、MAPD50、MAPD90延长(P<0.05);与T1比较,两组T2~T3时MAPD20、MAPD50、MAPD90延长(P<0.05);与T2比较,两组T3时MAPD20、MAPD50、MAPD90延长(P<0.05);同一时点与C组和LP组比较,HP组T1~T3时MAPD20、MAPD50、MAPD90延长(P<0.05).结论:丙泊酚灌注时间延长和高浓度丙泊酚灌注,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这可能是临床使用丙泊酚导致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肝癌细胞系HEPG2,探讨其是否可以促进HEPG2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EMT)。方法使用AngⅡ刺激HEPG2,进而采用蛋白印记法对HEPG2中Vimentin 和 E-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发生EMT的合适时间;并使用AngⅡ的抑制剂Ang1-7和Ang1-7的抑制剂A779进行干预,明确AngⅡ诱导HEPG2发生EMT的作用。结果 AngⅡ刺激下,HEPG2中E-cadherin 转录水平下降,Vimentin转录水平升高;最适宜刺激时间是48 h。 AngⅡ诱导HEPG2发生EMT的作用可部分被抑制剂Ang1-7抑制。结论 AngⅡ刺激下,HEPG2可以发生EMT。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HBVac)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方法采用HBVac和HBIG,对芒市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措施。结果 2011年1~6月,检测在芒市各医院住院分娩产妇的HBs Ag 2821例,阳性73例,阳性率2.59%。按项目方案对73名婴儿实施乙肝母婴阻断措施,HBVac全程免疫率100%;HBIG免疫率86.30%;实施后检测婴儿血清73份,HBs Ag阳性1份,阳性率1.37%;HBSAb阳性72份,阳性率98.63%;HBe Ag阳性4份,阳性率5.48%;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94.52%。结论应用HBVac联合HBIG能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对防治乙型肝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调查病例感染途径,了解病例居住地流行情况,为湖南省制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 患者发病前有可疑蜱叮咬史;病例居住地居民、牛、羊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6.9%、66.7%和100.0%;所捉蜱核酸检测阴性;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病例。结论 湖南省局部地区存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应加大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对我院1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诊断特征及表现进行回顾。材料与方法:从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经由术中组织切除,通过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中选取15例,分别对其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以及病理组织检测。结果:1肿瘤可分为囊性结构和实性结构两部分,CT平扫实性结构主要表现为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其动脉期呈现为轻度的强化,而门静脉期则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强化,在增强扫描前后,其囊性部分均表现为低密度;210例患者的囊性与实性结构对比基本一致,1例患者则表现为以实性结构为主,另4例患者表现为囊性结构为主;34例患者表现出侵袭性,其肿瘤的包膜非常不完整,11例患者则表现出较为完整的包膜;4大部分的肿瘤均来自胰腺,且表现为椭圆形、圆形,多有较为完整的包膜,在经过增强处理后,可观察到有明显的强化,并且与胰腺有较为清晰的分界。结论:在CT诊断中,可观察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表现出一定的特征,表明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注意与囊腺癌、胰腺假性囊肿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