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68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对比分析碎裂QRS波与病理性Q波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48例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观察其碎裂QRS波,比较病理性Q波与碎裂QRS波对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探讨碎裂QRS波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碎裂QRS波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特异性低于病理性Q波,结合碎裂QRS波及病理性Q波对陈旧性心肌梗死诊断有更高的敏感性;碎裂QRS波的诊断效率与病理性Q波相似。结论碎裂QRS波可用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其诊断效率与病理性Q波相似,结合病理性Q波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2.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起搏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不同起搏系统功能的影响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术后3个月内先后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其中13例预先置入临时起搏电极。比较给药前后起搏阈值等参数的变化。结果:永久起搏器系统KDR70110例,SDR3039例,SWI1031例,全部为激素涂层双极电极,用药前后起搏阈值均保持在最低水平,即0.25V(KDR701)和0.5V(SDR303)。感知范围和电极阻抗无明显变化。临时起搏电极为STJUDEMEDICAL双极起搏电极,与用药前相比普罗帕酮使临时起搏阈值从(1.0±0.4)V升至(1.3±0.4)V(P<0.05),胺碘酮使其从(1.1±0.5)V降低至(1.0±0.4)V(P>0.05)。结论:具激素涂层电极的永久起搏系统急性期使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3.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评价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栓的变化。方法总结分析18例急性PTE患者临床表现,溶栓前后实验室检查及心脏超声的变化,应用多层螺旋CT计数溶栓前后血栓累及肺段数量。结果本组患者以胸闷、气短为主诉就诊,院前误诊率(88.9%,16/18),3例(16.7%)曾出现晕厥,经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脏超声显示溶栓后右房、右室直径明显缩小(P<0.05);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累及肺段数量溶栓后明显减少(P<0.001);其中6例患者血栓完全消失,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栓累及肺段数量有相关性(r=0.742,P<0.001)。结论尿激酶溶栓方案对于PTE安全有效,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够明确显示溶栓治疗前后血栓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84.
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心电图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住院患者中行冠脉动脉造影并符合非继发性ST—T改变的患者1178例.对心电图和冠脉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冠状动脉狭窄〈70%组比狭窄50%-70%组、狭窄〈70%组比无狭窄组更易发现ST—T异常(p〈0.01),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诊断性试验表明ST段比T波异常特异性高,T波比ST段异常敏感性高。③胸痛组敏感性稍优于非胸痛组(54.9%vs48.9%),特异性基本一致(67.9%vs67.3%)。结论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偏低,但除外其它继发性ST—T改变的存在,心电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无ST-T改变情况下,有胸痛患者应进一步行心电连续监测和心电图负荷试验等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成功行PCI并于术后1 a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797例,以支架置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53例和无狭窄组64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再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为34.64%,高于无狭窄组的23.91%(P<0.01),支架直径为(2.90±0.41)mm,小于无狭窄组的(3.02±0.90)mm(P<0.01),血清尿酸为(406.54±78.18)μmol/L,高于无狭窄组的(343.78±76.64)μmol/L(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1.70±4.71)μmol/L,低于无狭窄组的(13.16±6.43)μmol/L(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40,95%CI 1.893~3.011)、尿酸(OR=1.653,95%CI 1.447~2.083)、支架直径(OR=0.668,95%CI 0.496~0.898)、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水平(OR=0.838,95%CI 0.797~0.980)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有关(P均<0.01)。结论糖尿病、支架直径、尿酸、总胆红素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其中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较大支架直径、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的血清总胆红素为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5例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依照IMT检查结果分为IMT正常组(n=36)、IMT增厚组(n=38)和斑块形成组(n=41)。分别测定各组血压和血脂及HCY和hs-CRP,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hs-CRP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IMT与年龄、SBP、TC、LDL-C、HCY及hs-CRP成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hs-CRP为IMT影响因素。结论血清HCY水平、hs-CRP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全身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87.
背景:干细胞移植为治疗心肌梗死带来新的希望,但研究结果不一致,存在争议。细胞移植能否长期持久地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缺血心功能的机制这些问题均不明确。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功能、血管生成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杂种犬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n=10)和生理盐水组(n=6),前上嵴或髂后上棘穿刺分离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心肌梗死后2h分别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生理盐水,心肌梗死后2h及6周时分别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vW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超声心动图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数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结果说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提高促血管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8月对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797例,以支架植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53例)和对照组(64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清UA及其他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再狭窄组的血清UA水平为(406.54±78.18)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43.78±76.64) μmol/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53).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明显相关,降低血UA浓度可能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
背景: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移植可以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促进缺血区域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和收缩功能。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至犬心肌梗死模型后在体内的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杂种犬16只,体质量15~25 kg,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方法:16只杂种犬投币法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6),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2 h经冠状动脉内移植CM-DiI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冠状动脉结扎后2 h及6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6周处死所有动物于梗死区及其邻近部位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①心肌梗死后6周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化情况。③透射电镜观察移植组梗死区心肌组织的变化。 结果:纳入杂种犬16只,全部存活。左前降支结扎2 h后可见结扎点远端心肌组织变紫,室壁活动减弱,心电图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①对照组心肌梗死后6周和心肌梗死后2 h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 > 0.05)。移植组术后6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均较心肌梗死后2 h有明显改善(P < 0.01),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改善(P < 0.05),移植组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提高7%左右。②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可分布于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并表达肌球蛋白重链;正常心肌组织及对照组心肌组织内未见移植细胞。③透射电镜下可见移植组分化完全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类心肌样细胞。 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在梗死区梗死周边区存活并逐渐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0.
Tako-tsubo综合征,是最近逐渐受人瞩目的一种新型心肌病.1991年Dote等[1]首次在日本报道了该综合征.因其左心室造影收缩期图像与日本渔民捕章鱼用的鱼篓相似,因而以章鱼篓的日文发音Tako-tsubo命名该疾病.为了强调该疾病的左心室形态学特征,目前也被称为短暂的左心室心尖球形样变综合征.美国[2]和比利时[3]也有该综合征报道.虽然该综合征的病因还不清楚,但许多学者提出了诸多的假设.笔者就该综合征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