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45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5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中医治疗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48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辨证论治,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中医证型、中药进行频次分析。结果:248例肝癌患者中,肝郁脾虚证85例(34.3%),气滞血瘀证63例(25.4%),肝肾阴虚证54例(21.8%),湿瘀互结证31例(12.5%),湿热内蕴证15例(6.0%),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出现频率最高;临床用药中,补虚药(27.2%)、利水渗湿药(14.8%)、清热药(14.1%)出现频率最高;排名前十的药物依次为白术、柴胡、陈皮、茯苓、半夏、山楂、当归、黄芪、半枝莲、山药。结论: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是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常见证型,临床治疗常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从食管黏膜屏障修复的角度,探讨祛瘀护膜剂对反流性食管炎(RE)模型大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祛瘀护膜剂治疗RE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祛瘀护膜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肝外胆管结石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来我院门诊经过超声检查诊断为肝外胆管结石并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确诊的186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胆道梗阻及胆总管扩张,声像图典型表现为靶环征,多数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会有其他的并发症。结论超声检查肝外胆管结石具有简单方便,且无创、无痛,可重复强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人体对内外源性致癌物的代谢能力影响个体对胃癌的易感性。影响胃癌遗传易感性的代谢酶基因主要有:与Ⅰ相代谢有关的CYP1A1、CYP2E1基因和与Ⅱ相代谢有关的GSTM1、GSTT1基因等。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在胃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45.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149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并以40正常人及25例非肝病患者为对照,结果表明:各肝病组(除慢迁肝外)血清PCⅢ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及非肝病组(P〈0.05),其中以慢活肝,肝硬化及肝化型肝癌缚升高最为显著,血清PCⅢ升高水平与肝组织中的纤维细胞数和纤维化程度相关显著(γ=0.582,P〈0.05),而与小叶内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不相关(r=0.159,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 胃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及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肿瘤发生于胃底胃体多见,多呈半球形隆起;超声内镜多为固有肌层低回声肿物;其中仅有5例内镜下活检证实为胃间质瘤.结论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活检阳性率低,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诊断有帮助,确诊主要依靠手术病理及CD117、CD34的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前后压痛变化规律,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0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隔日1次,西药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0 mg,1日两次,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比较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压痛阈值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针刺组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②西药组治疗后T 4、T 5、T 7、T 8、T 9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针刺组治疗后T 5~T 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进行比较,针刺组在T 6~T 9棘突下的穴位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较明显(P<0.05);③针刺组愈显率为76.67%(23/30),西药组为30.00%(9/30),临床疗效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较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更优,可以明显减轻胸痛程度。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相关肺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单发肺外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穿刺活检资料,分析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并发肺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超声引导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为99.58%(235/236),病理确诊率为85.11%(200/235)。穿刺活检相关肺出血发生率为11.91%(28/235)。病变血流显示较丰富与不丰富者相比,穿刺后有无肺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而不同性别、年龄、病变位置、病灶前后径、病理类型、病变内支气管征、穿刺针型号及进针次数的患者,穿刺后有无肺出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病变的血流显示是否较丰富与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引起肺出血关系密切,术前详细了解病变内血管数量及其走行、分布,有助于减少肺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