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我国汉族人群GRPR基因第2外显子1106T/C及1316T/C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的特征及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方法 采用PCR及DNA测序方法,检测150例无血缘关系的中国陕西省汉族个体GRPR的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频率.结果 陕西汉族人群GRPR基因1106T/C及1316T/C位点T和C的基因频率均分别为92%和8%,而基因型频率T/T、T/C以及C/C均分别为88.67%、6.67%和4.67%;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01;两个SNP位点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量均较低,但其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与欧洲和非洲人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日本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GRPR基因1106T/C及1316T/C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P<0.001.结论 获得了陕西汉族人群GRPR基因第2外显子1106T/C及1316T/C的等位基因分布数据,且由于其基因频率具有种族间差异,提示可以用于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2.
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的分布特征。方法对象选自中国西部5省区健康汉族个体209人,男132名、女77名,平均年龄(59±10)岁。以蛋白酶K消化、苯酚及氯仿抽提以及异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结合测序的方法检测ATP结合盒转运体(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ABCA1)、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eastertransferprotein,CETP)以及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lipase,LPL)等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SNP。结果该研究群体等位基因ABCA1-A和G的基因频率分别为53.4%和46.6%;CETP-B1和B2分别为59.0%和41.0%;LPL-H(-)和LPL-H(+)分别为18.9%和81.1%;LPL-P(+)和LPL-P(-)分别为66.0%和34.0%,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LPL基因多态位点Hind(+)与Pvu(+)之间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将性别因素作分层分析提示CETPTaq1B基因型频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χ2=9.94,P=0.0075)。测序表明上述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均系内切酶识别区域内的单核苷酸碱基替换。中国人种与白人种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对照研究发现,CETP-Taq1B等位基因频率接近,而其余3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汉族人  相似文献   
113.
吲哚-3-乙酸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SCE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研究吲哚-3-乙酸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SCE频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应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测定吲哚-3-乙酸诱导微核形成率试验和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结果:各吲哚-3-乙酸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微核形成率和SCE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吲哚-3-乙酸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物质具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4.
急性分离Meynert核团神经元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急性分离Meynert核团神经元方法.方法 切取活脑组织切片,经Protease酶解消化、孵育后,机械分离Meynert核团神经元.作形态学观察,通过单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活动.结果 分离出的Meynert核团神经元,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形态保持良好,突起较完整.90%以上细胞可以记录出电活动.结论 本方法可以获取活的Meynert核团单个神经元,用于单细胞膜片钳、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术等研究.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PH)脾脏巨噬细胞(Mφ)游离Ca2+浓度和分布的变化,为深入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脏的变化及评价其免疫功能状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手术切除脾脏(12例)为实验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手术切除脾脏(4例)为正常对照组.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脾脏组织Mφ,使用Ca2+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Mφ,以激光共焦镜显微镜观察Mφ内Ca2+的分布,流式细胞仪检测Mφ内Ca2+的浓度变化.结果 与正常脾脏相比,PH脾脏Mφ内Ca2+的分布无明显变化,但可见细胞表面有较多的Ca2+荧光染色阳性的伪足样突起;PH脾脏Mφ内Ca2+浓度为明显升高(48.75±2.61 vs 39.92±1.76,P<0.05).结论 PH脾脏Mφ内Ca2+浓度明显升高,进一步说明PH脾脏Mφ处在活化状态,但PH脾脏MφCa2+浓度变化的具体机制,以及这种变化对PH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6.
目的:通过基因克隆构建表达SP—TAT—Apoptin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通过DNA重组技术,以pCD—NA3.1/Apoptin质粒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将具有分泌功能的信号肽和能够携带核酸、蛋白和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和核膜的蛋白转导域TAT序列连接于Apoptin基因5’端;PCR反应的产物连接于plenti6-V5-D—TOPO真核表达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重组结果;将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瞬时转染HUVEC细胞,用免疫荧光标记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处理,观察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CR产物大小符合要求,重组质粒plenti6-V5-D—TOPO/SP-TAT-Ap—optin双酶切鉴定与预期一致,测序结果正确.且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重组蛋白的表达,表明重组表达载体已构建成功.结论:成功克隆出SP-TAT-Apoptin融合基因,并成功构建其真核细胞表达载体,为下一步研究SP-TAT-Apoptin融合基因对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的体内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构建HERG基因G572R突变体表达载体并建立其稳定转染HEK293 的细胞系。方法应用重叠延伸PCR构建
HERG-G572R突变体表达载体,经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系,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测序鉴定稳定转染细胞系。
结果经序列比对,证明HEK-HERG-G572R突变体表达载体构建成功,Real-Time PCR,Western blot 及测序证明稳定转染细胞
系构建成功。结论该方法可成功构建的HKE-HERG-G572R细胞株,为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磷脂酰乙醇胺(PE)诱导肝癌HepG2细胞生长抑制中STAT1和STAT2的作用。方法实验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为材料,分别设置了空白对照组、0.125、0.25、0.5和1 mmol/L PE处理组。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STAT1和STAT2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E各处理组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可诱导STAT1和STAT2高表达,而AG490可以部分逆转PE的效应。结论 STAT1和STAT2参与了PE诱导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过程。  相似文献   
119.
本研究初步分析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蛋白质质谱的差异,筛选AML血清特征性肿瘤标志物及探讨AML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及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选择AML患者14例和健康对照28例,应用弱阳离子交换纳米磁珠捕获血清蛋白质组分及Autoflex I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各样品的蛋白质质谱,再利用CliprotoolsTM2.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差异蛋白质分子并建立AML诊断模型.选取验证组7例AML血清和14例健康对照血清对产生的模型用盲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分子量700-10 000 Da范围内,可检测到69个左右的蛋白质谱峰.与健康组比较,AML患者组中共检测出有显著意义的蛋白峰差44个(p0.0001),其中10个蛋白峰高表达,34个蛋白峰低表达.将区分疾病组与对照组能力最强的3个质谱峰建成一个基于QC(Quick Classifier Algorithm)算法的诊断模型,质荷比(mass charge ratio,m/z)分别为3216.57,4089.7,7762.87,在该训练集中其判断AML的预期敏感性为86.4%,预期特异性为82.8%.分类验证中该模型能正确识别7例AML病例中的6例和14例健康对照中的12例.交叉验证显示,该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85.7%.结论:初步应用Clinprot系统建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QC模型由3个显著差异蛋白质峰构成,似能有效区分AML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有可能作为AML的血清标记物,其中m/z7762.87为血小板源性的趋化因子,其有可能为AML发病机制、分子分型、疗效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0.
目的:分析针灸相关的Cochrane系统评价来评估针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John WileySons公司2018年第5期"The Cochrane Library"(网络版)为数据基础,关键词为acupuncture or acupoint or acupressure or electroacupuncture or moxibustion进行全文搜索,纳入与针灸相关,包括手针、电针、穴位按压、经皮电刺激、艾灸等更新至最新版本的系统评价全文。结果:最终纳入81篇与针灸相关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发表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2009年以后增长较快。发表前5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23篇,占28.4%)、英国(17篇,占21.0%)、澳大利亚(15篇,占18.5%)、加拿大(6篇,占7.4%)、美国(4篇,占4.9%)。涉及了30个Cochrane协作组,研究较多的领域为神经系统疾病(21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0篇)、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11篇)、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的疾病(9篇)、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5篇)。其中21篇(25.9%)认为针灸相关治疗有效,5篇(6.2%)不支持针灸相关治疗,55篇(67.9%)为当前证据不足以判断针灸的临床疗效。结论: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拓宽了针灸疾病谱,进一步分析发现,针灸尤善治疗疼痛相关疾病。然而由于RCT研究设计的方法学缺陷以及报道质量低,导致大部分CRS都提示研究证据级别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