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8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钟英强  黄花荣  李楚强  苏红 《新医学》2007,38(4):220-222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36份活动期UC患者的结肠黏膜标本(结肠炎组)及30份体检者的结肠黏膜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SSTR的表达情况.结果:SSTR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结肠黏膜的上皮细胞、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小血管的内皮细胞的细胞质中.SSTR在UC结肠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P<0.05).中、重度UC患者结肠黏膜SSTR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轻度UC患者(均为P<0.05).便血明显(肉眼可见)的UC患者结肠黏膜SST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便血不明显(肉眼不可见,但潜血试验阳性)的UC患者(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结肠黏膜的SSTR的表达上调,其上调程度在病情较重或伴明显便血患者中更高.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哮喘)发作期患儿的外周血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40及其配体CD40L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1、Th2表达率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哮喘患儿(哮喘组)和2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的外周血CD40及其配体CD40L的表达率和Th1、Th2的表达率[用中位数(全距)表示],比较2组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CD40、CD40L的表达率和Th1、Th2的表达率的关系.结果:哮喘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CD40表达率分别为11%~41%(21%)和7%~24%(15%),CD40L表达率分别为0.01%~0.80%(0.14%)和0.08%~0.67%(0.32%), Th1表达率分别为3%~50%(16%)和1%~13%(6%),Th2表达率分别为2%~44%(15%)和3%~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CD40表达率与Th1、Th2表达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87和0.352,均为P>0.05);CD40L表达率与Th1、Th2表达率亦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72和0.176,均为P>0.05).结论:与健康儿童相比,哮喘患儿的外周血CD40及其配体CD40L的表达率分别升高和降低,提示其可能参与哮喘免疫发病的过程,但与Th1、Th2表达率无关,其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Th1/Th2、Tc1/Tc2细胞亚群平衡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荧光标记抗体,应用三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技术,从单细胞水平对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20例)、缓解期哮喘患儿(18例)及同龄正常健康儿(对照组20例)外周血CD4+、CD8+细胞内分泌IFN-γ、IL-4进行检测。结果:哮喘患儿外周血细胞内分泌IL-4(+)的CD4+(Th2)、CD8+(Tc2)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哮喘急性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分泌IFN-γ(+)的CD4+(Th1)、CD8+(Tc1)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且哮喘急性发作期低于缓解期。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Th2、Tc2百分率升高,Th1、Tc1百分率降低,Th1/Th2、Tc1/Tc2比值降低,且哮喘急性发作期低于缓解期。  相似文献   
84.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多数进展为呼吸衰竭、MODS,少见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报道。该文对2例甲型H1N1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进行报道。2例患儿既往无其他基础疾病,均表现为发热、咳嗽,双肺可闻及湿啰音,X线胸片呈支气管肺炎改变,咽拭子H1N1病毒核酸检测(荧光定量PCR法)阳性。2例患儿均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水平下降,骨髓细胞学检查均示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象。予痰热清、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患儿分别在用药后3~4d体温降至正常,血常规约在10d恢复正常。该文提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在正常儿童诱发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及时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中成药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IFN-γ和 IL-4 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易感性及血浆IFN-γ、IL-4和IgE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100例哮喘儿童和122例对照儿童IFN-γ基因-179G/T、 IL-4 基因-33C/T和-589C/T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法检测IFN-γ基因+874A/T位点基因型;毛细管电泳法检测IFN-γ基因CA重复序列基因型;ELISA法测定血浆IFN-γ、IL-4和IgE。结果: 100例哮喘儿童和122例对照儿童IFN-γ基因-179位点均为GG纯合子,未检测到突变基因型。IFN-γ基因+874A/T位点和CA重复序列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哮喘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874位点多态性与血浆IFN-γ水平相关,AA基因型IFN-γ含量低于AT基因型(P<0.05)。 IL-4 基因-33C/T和-589C/T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哮喘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33和-589位点TT基因型外周血IL-4和总IgE浓度均高于CT基因型,只有-33位点与血浆IL-4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IFN-γ基因+874A/T和CA重复序列多态性可能与儿童哮喘无相关性,+874A/T位点多态性与IFN-γ水平相关。 IL-4 基因-33TT和-589TT基因型可能为儿童哮喘的易感基因型,-33位点多态性与IL-4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喘息婴儿外周血IL-4和CD20水平以及喘息再发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婴儿和66例喘息婴儿外周血CD20+细胞数和IL-4水平,随访记录婴儿的喘息缓解时间和半年内再喘息率。结果:喘息婴儿外周血的IL-4与CD20+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常规治疗前后患儿外周血的IL-4水平分别为(155.13±29.82)ng/L与(92.21±14.55)ng/L,P0.01,但治疗后的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20水平分别为(35.60±7.27)%与(22.73±6.19)%,P0.01,治疗后的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IL-4水平分别为(142.87±36.51)ng/L与(57.31±12.68)ng/L,P0.01;CD20水平分别为(37.12±8.51)%与(18.46±5.34)%,P0.01,治疗后IL-4与CD2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丙种球蛋白组患儿的喘息消失时间(4.18±1.75)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5.92±1.33)d,P0.01。丙种球蛋白组半年内出现再喘息率(12.12%)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3.33%),P0.05。结论:喘息发作婴儿外周血中IL-4与CD20+细胞水平明显增高,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较迅速缓解婴儿喘息症状和减少喘息再发率的机制可能与IL-4水平和CD20+细胞数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气道内T-bet质粒基因转染对哮喘小鼠气道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13(IL13)、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C57BL/6J小鼠32只,完全随机分为4组(n=8),即哮喘模型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空质粒干预组(C组)和模型T-bet质粒干预组(D组).用卵白蛋白(OVA)抗原溶液小鼠腹腔注射致敏,滴鼻造模.B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卵白蛋白,C组和D组卵白蛋白激发48 h前,分别经鼻滴入50μg空质粒或重组T-bet质粒.免疫印迹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3、ET-1的水平.结果 哮喘模型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h2因子IL-13和ET-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升高[(2.32±0.40)ng/L比(0.38±0.16)ng/L,(40.07±6.52)ng/L比(14.16±0.51)ng/L,均P<0.05];模型T-bet质粒干预组BALF中Th2因子IL-13和ET-1水平[(1.16±0.19)和(23.08±2.59)ng/L]比哮喘模型组降低(均P<0.05).结论 气道内转染T-bet质粒能有效下调小鼠BALF中Th2因子IL-13及ET-1水平.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分泌白介素(IL)-8、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1的影响。方法用Hep-2细胞扩增病毒,并进行毒力鉴定。建立并鉴定RSV感染NHBE的体外细胞模型。实验分RSV感染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感染组以不同滴度分为1000、500、100、50 TCID504个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2、24、48和72h各组IL-8、Eotaxin-1水平。结果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鉴定细胞模型建立成功。相同感染时间内(12、24、48和72h),随着感染滴度增加(50、100、500、1000 TCID50),各感染组IL-8分泌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正常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同感染滴度内(50、100、500、1000 TCID50),随着感染时间增加(24、48和72h),各感染组IL-8分泌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12h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相同感染时间内(12、24、48和72h),随着感染滴度增加(50、100、500、1000 TCID50),各感染组Eotaxin-1分泌水平较正常细胞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100、500 TCID50相同感染滴度内,随着感染时间增加(24、48和72h),各感染组Eotaxin-1分泌水平较12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可显著上调IL-8分泌水平,进一步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炎症,而早期的RSV感染对Eotaxin-1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9.
儿童型克拉霉素(利迈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花荣  钟英强 《中国药房》2002,13(8):482-484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儿童型克拉霉素对消化性溃疡患儿幽门螺杆菌根除和疼痛缓解的效果 ,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分别采用大剂量 (A组 )和小剂量 (B组 )克拉霉素 +质子泵抑制剂 (PPI) +甲硝唑三联疗法与羟氨苄青霉素 +PPI +甲硝唑三联疗法组 (C组 )对68例消化性溃疡患儿进行对比前瞻性研究。结果 :A组的HP根除率为96 % ,B组为91 3 % ,C组为90 % ,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5)。3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1周的腹痛缓解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5) ,但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5)。不良反应轻微 ,A组发生率为28 % ,B组为4 3 % ,C组为25 % ,B组与A组、C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5)。结论 :小剂量克拉霉素 +PPI +甲硝唑三联疗法是根除患儿幽门螺杆菌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90.
小儿腺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2004年小儿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12月期间入住本院儿科病房诊断为腺病毒感染的124例病儿,将其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结果:本组资料显示大部分病儿腺病毒感染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均升高.在腺病毒感染的非肺炎病例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升高其分别为67.4%、78.4%、71.1%、85.7%;腺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中,分别为31.3%、37.5%、56.3%、92.8%.非肺炎组与肺炎组比较,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儿童腺病毒感染可引起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升高;腺病毒感染的非肺炎病例大多可引起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腺病毒性肺炎者升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