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60例CHF患者及 2 0例健康人血浆中TNF -α和TGF -β1的浓度。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TNF -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且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 ,TNF -α水平呈进行性增高 ;TGF -β1 水平在心功能Ⅲ、Ⅳ级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而心功能Ⅱ级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NF -α、TGF-β1 与LVEF呈负相关 (r =-0 .5 13 ,r =-0 .45 3 ,P <0 .0 1)。结论 :TNF -α和TGF -β1 的升高可作为CHF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CHF患者血中高浓度的TNF -α和TGF -β1 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1组30例予西替利嗪治疗,对照2组30例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组30例予西替利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3组均治疗28 d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比较3组治疗前后荨麻疹症状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白三烯C4(LTC4)、白三烯D4(LTD4)及白三烯E4(LTE4)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DLQI评分、荨麻疹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后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DLQI评分、荨麻疹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Ig E、组胺、LTC4、LTD4及LTE4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后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Ig E、组胺、LTC4、LTD4及LTE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27/30),对照1组总有效率66.67%(20/30),对照2组总有效率60.00%(18/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对照1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2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并能改善临床症状和Ig E、组胺、LTC4、LTD4及LTE4水平。  相似文献   
43.
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阶段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30只Wister大鼠分为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发糖尿病.并于糖尿病发病后4、6和12周对两组大鼠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及分析.结果在各实验时点,糖尿病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血液流变触性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这些改变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更趋显著,但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则轻微升高.结论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异常的主要特征是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和解聚困难,这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4.
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有效预防SARS传播,我院实行了严格的消毒、灭菌、隔离、防护措施,使我院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对我院2000年~2003年每年2月~6月份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3年2月~2003年6月份医院感染率为0.8%,比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同期分别下降1.5%、1.6%和1.8%。2医院感染控制措施2.1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医院领导把医院感染管理纳入了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分管院长,并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  相似文献   
45.
针灸治疗糖尿病现代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以前多用灸法。50年代国内出现针刺个案报道,60~70年代临床观察病例数增多,出现了群体病例的观察和分析,80年代以来国内外从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两个方面进一步对针灸作用机理作了广泛、深入地研究,现仅就有关文...  相似文献   
46.
唐小岚  黄艳霞 《广西医学》2007,29(10):1653-1654
社会力量设奖是国家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是顺应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在自治区卫生厅党组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经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授权,由广西卫生科教管理学会设立的医药卫生类的社会力量奖项.自2004年开展首届评奖活动至今,共成功举办了三届.  相似文献   
47.
进入以信息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医学论文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和载体,受到了普遍重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发表科技论文时,一般都需附上英文摘要。可见,英文摘要是医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文摘要相比,英文摘要有其特殊性。一般来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以“痛风性关节炎”为关键词,“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为副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3年5月的数据,最终经筛选后实际进行分析文献56篇,对其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归纳和统计分析。结果:56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文献中共用中药845味,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土茯芩、牛膝、薏苡仁、黄柏、苍术、萆薜、车前子、威灵仙、泽泻、丹参。使用频率高的方剂为四妙散加减、苹薜渗湿汤加减、白虎加苍术汤加减、宣痹汤加减、痛风汤及当归拈痛汤加减等。结论: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以泄浊利湿、通络止痛为主,同时要兼顾健脾之运化。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中山大学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无菌级成年纯系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15只/组.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用0.1 mol/L、pH 4.5柠檬酸盐缓冲液配制)诱发糖尿病,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液.于糖尿病发病后4,6,12周,将两组大鼠空腹麻醉后尾静脉采血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流变触性等检测,制备视网膜血管铺片,常规过碘酸-Schiff染色法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计数10个高倍镜视野的视网膜微血管壁的细胞数.空腹血糖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用微柱层析法,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用SDZ-3型自动电子计时黏度计,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触性的测定采用LG-B-190型红细胞聚集仪.结果:实验共纳入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两组大鼠腹腔注药前后血糖变化:腹腔注药前,两组大鼠空腹血糖均低于6.5 mmol/L(t=1.614 9,P>0.05),尿糖定性均为阴性.腹腔注药后第1,3,7天,糖尿病组大鼠血糖均持续高于19 mmol/L,且尿糖持续阳性,而对照组大鼠血糖均低于6.5 mmol/L以下,尿糖阴性.注药后两组大鼠血糖具有显著性差异(t=5.648 2~5.669 4,P<0.01).[2]糖尿病发病后不同时间两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观察结果:糖尿病组发病后4周,毛细血管行走尚规则,血管壁细胞数目及血管形态无明显异常改变;发病后6周,血管壁细胞数目减少;发病后12周,血管壁细胞数进一步减少,毛细血管迂曲,管径粗细不一,毛细血管呈囊样扩张.对照组在以上各实验时点毛细血管行走规则,管径粗细均一,视网膜毛细血管无异常改变.[3]糖尿病发病后不同时间两组大鼠糖化血红蛋白与视网膜微血管壁细胞数目的变化:发病后4,6,12周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7;1.3),(6.1&;#177;1.2)%,P<0.05;(10.3&;#177;2.1),(6.2&;#177;1.1)%,P<0.01;(10.4&;#177;2.5),(6.2&;#177;1.1)%,P<0.01].发病后4周糖尿病组视网膜微血管壁细胞数与对照组基本相近[(56&;#177;6.5),(58&;#177;6.2)个,P>0.05],而发病后6,12周糖尿病组视网膜微血管壁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2&;#177;5.3),(59&;#177;6.1);(28&;#177;4.5),(58&;#177;5.9)个,P均<0.01].[4]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糖尿病病程呈高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821 6,-0.751 8,-0.742 2,-0.765 1,-0.736 6,-0.753 7,P均<0.01),而与血液流变触性呈正相关(r=0.768 2,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发病后4周即可检测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且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发病后6周开始发生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改变.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异常和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早期纠正其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糖代谢紊乱对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