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通过与2D-DSA比较来评价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0-07-2012-07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先后接受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 所选的100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73例通过2D-DSA检测出动脉瘤78个,16例有动静脉畸形;而通过3D-DSA检测出78例患者动脉瘤93个,18例有动静脉畸形.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准确率均高于2D-DSA.结论 相比2D-DSA,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2.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可靠的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方法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脊髓全横断损伤组,横断组选择T12节段横断大鼠脊髓。分别于术后24h、7d及21d取L2节段制成20μm冰冻切片行HE染色,并记录其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结果脊髓全横断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在同一时间点之间相比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脊髓横断以下节段出现大量空泡,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以腹角为甚;全横断组腹角神经元计数与假手术组在同一时间点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大鼠的30天存活率达72%。结论本方法为一种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的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制作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0例脑胶质瘤标本中VEGF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的表达在低级别组(Ⅰ~Ⅱ级)与高级别组(Ⅲ~Ⅳ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VEGF的表达与患者的术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P<0.05),VEGF的高表达预示较短的OS和PFS;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VEGF是独立的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有关,而且是脑胶质瘤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增殖性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胶质瘤石蜡标本,其中24例低度恶性(Ⅰ-Ⅱ级)、21例高度恶性(Ⅲ-Ⅳ级),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L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GFL7蛋白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及增殖性(Ki-67标记指数)的关系。结果EGFL7在人脑胶质瘤中存在表达,EGFL7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其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t=4.399,P〈0.01),与增殖能力呈正相关(r=0.793,P〈0.01);EGFL7在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结论人脑胶质瘤中瘤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存在EGFL7基因的表达,并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及增殖能力相关,提示EGFL7在胶质瘤的生长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正常大鼠脊髓内微血管及TrkC分布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墨汁灌注及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显示大鼠脊髓内微血管及TrkC分布.结果 脊髓微血管主要分布在灰质,而且在灰质中腹角微血管密度大于背角.腹角、背角及白质三个部位之间的平均血管密度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正常脊髓中,TrkC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在腹角、腹角外侧、中央管背外侧及背角深部.结论 微血管及TrkC主要分布于脊髓腹角,以Ⅸ板层最为显著,提示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及其完成生理功能时亦需要大量的血供及神经营养因子NT-3的支持.  相似文献   
36.
脑血管病,又叫脑卒中,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死疾病[1],其中出血性疾病约占20%,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故而致残率高。临床上基底节区出血常见于单侧,截至目前,笔者搜索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同时性出血的病例报道较少。随着数字医学技术在神经外科的不断发展[2],利用数字工程技术设计手术入路能达到精准穿刺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