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1篇
肿瘤学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免疫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对48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30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及20例健康人分别检查了血清ANA、SMA和抗-GOR。结果慢性丙肝组血清自身抗体(ANA/SMA)阳性率为33.3%(16/48),明显高于健康人组的5%(1/20)(P〈0.025)。在输血后慢性丙肝和散发性慢性丙肝中,ANA/SMA阳性率分别为25.6%和66.7%(P〈0.05),ANA/SMA平均滴度分别为1:20和1:10  相似文献   
112.
目的体外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动态定量分析DC表达Toll样受体(TLRs)的种类,探讨TLRs的表达水平与DC成熟的相关性。方法用羟乙基淀粉(HES)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lL4)诱导培养DC,于培养5d加或不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一仅(IFN一仅),诱导其为成熟与未成熟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别于3、5、7d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单抗)标记未成熟DC(immature DC,imDC)和7d成熟DC(mature DC,mDC),在流式细胞仪(FACS)上检测,用CellQuest软件分析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B7—1、B7—2)和MHCII类分子以及细胞内、外TLR3、TLR4、TLR7、TLR8、TLR9的表达百分率。结果健康人TLR3在imDC细胞膜表面的表达高于细胞内,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所下降;TLR4则主要表达在imDC细胞膜外,并伴随着干预性成熟而下降;TLR7在imDC细胞内的表达高于细胞表面,并随着imDC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DC成熟时表达下降;TLR8和TLR9细胞内外均有表达,但细胞内稍高于细胞外,随DC成熟而表达增加。结论健康人单核细胞来源的DC表面TLRs的表达具有多样性,TLRs在DC的不同分化阶段表达模式不同,这种差异可能是DC通过TL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的基础,从而有效地调节或控制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构建包含不同变异位点的HBV表面抗原表达载体,体外表达评价HBVS区不同位点突变对于我国乙肝表面抗原ELISA检测的影响。方法以C基因型野生株HBV的表面抗原基因为模板,采用定点诱变方法引入不同位点的变异序列,分别构建包含S区的8个突变位点表达载体(118Met,122Asn,123Ala,129Asn,141Glu,145Arg,145Lys,154Thr),体外瞬时表达后用国内16家供应商提供的HBV表面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A-P)检测,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经鉴定、测序比对,成功构建HBV表面抗原突变表达质粒共8株。分别转染293T细胞后,上清中均检测到HBsAg的表达,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检测试剂的反应格局及检测灵敏度各不相同。结论 HBV表面抗原变异对国内ELISA检测存在显著影响,不同厂商对变异株检测有着不同的检测谱,适当选择不同的组合能有效提高检测覆盖谱。同时重组表达变异表面抗原是进行ELISA试剂评价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4.
缪锟  孙亮  于莲珍  黄祖瑚  林琳 《江苏医药》1999,25(12):940-940
慢性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饮酒造成的常见肝脏疾病。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前瞻性地观察腺苷蛋氨酸在慢性酒精性肝病合并严重肝内胆汁瘀积的治疗作用,以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材料和方法收集1997年~1999年我院住院病人,慢性酒精性肝病组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平均年龄46岁。必须符合以下的诊断标准:(1)有5年以上长期的饮酒史(男性>120g/天,女性>80g/天)。(2)血清总胆红素>320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100mol/L。(3)五种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指标均阴性,近期内无诱发肝损害的药物史。(4)B超和/或CT排除肝内外梗…  相似文献   
115.
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检测肝外组织中经血传播病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单一经血传播病毒(TTV)阳性患者肝外组织中TTVDNA的表达。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TTV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丙肝病毒NS3、庚肝病毒NS5等为阴性的5例尸检肝外组织标本。结果 3例(3/3)胰腺组织、2例(2/2)睾丸组织、1例(1/1)卵巢组织、2例(2/3)心肌组织、3例(3/5)肾组织检出阳性信号。杂交阳性信号主要为胞核型,仅在部分胰腺组织中出现  相似文献   
11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核酸疫苗对猕猴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原性。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猕猴分别肌内注射HBcAg核酸疫苗(pJW4303/HBc)和对照质粒(pJW4303)。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接种前后猕猴血清中抗-HBc、抗-HBc IgG亚类和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4(IL-4)水平。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猕猴PBMC HBcAg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实验组猕猴接种该核酸疫苗后均产生了较强的抗-HBc反应。实验组猕猴抗-HBc IgG亚类以IgG2为主,PBMC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显著增高,提示为Th1型免疫应答。实验组猕猴的PBMC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BcAg核酸疫苗对猕猴具有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17.
目的:观察IL-12和IL-18基因免疫对HBcAg核酸疫苗诱导小鼠(H-2d)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用肌肉注射法将HBV核心区DNA疫苗、IL-12质粒和IL-18 质粒接种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及IgG亚类(IgG1、IgG2a);LDH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HBcAg特异性CTL活性.结果:免疫6周后,HBcAg DNA疫苗联合IL-12质粒、IL-18质粒和IL-12+IL-18质粒组小鼠的血清抗HBc终点滴度均明显高于单纯注射HBcAg DNA疫苗组小鼠(P<0.05),抗HBc IgG亚类以IgG2a占优.DNA疫苗免疫的各组小鼠,HBc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率均高于对照组(P组),其中C+IL-18组和C+IL-12+IL-18组中CTL值明显高于C组,尤以C+IL-12+IL-18组中的CTL杀伤率最高.结论:IL-12和IL-18基因与HBcAg DNA疫苗联合免疫,不仅能增强HBcAg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而且能增强HBcAg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18.
为了解HBV前C区1896位G→A突变株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关系,采用错配引物PCR(m少PCR)扩增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检测了83例HBsAg阳性HCC患者血清样本中的HBV前C区突变株,并与66份HBsAg(+)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对照。结果发现:HCC组有47例检出HBV前C区基因(56.6%),其中16例存在HBV前C区突变株(34.0%);慢性乙肝组有33例检出HBV前C区基因(50.0%),其中仅4例存在HBV前C区突变株(12.1%),两组HBV前C区突变株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为进一步研究HBV前C区突变株在HCC患者中的状况,同步检测了8例HBsAg阳性HCC患者肝癌组织和血清中HBV前C区突变株,发现在HBV前C区基因阳性的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和血清中HBV前C区突变株分别为3/8(37.5%)、3/7(42.9%)和1/5(20.0%),均比慢性肝炎组高,提示HBV前C区1896位G→A突变珠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体外阻断HBV感染作用的差异.方法:雅培ELISA定量测定乙肝疫苗接种应答者和稳性HBV感染康复者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再调整到相同含量,分别和HBV预孵育1 h后感染Hep G2细胞,24 h后巢式PCR检测Hep G2细胞中HBV-DNA,评估其阻断效应.结果:同等浓度下,隐性感染康复者和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野生株HBV感染阻断作用无差异,但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变异株无阻断效应,隐性感染康复者对变异株仍有阻断作用,其作用明显弱于野生株.结论: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对野生株和变异株HBV均有阻断作用,而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变异株无阻断效应,提示新型乙肝疫苗应包含更多抗原成分如前S1/S2抗原,以对HBV变异株产生中和效应,应用多种成分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肝移植后变异株HBV再感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0.
观察了20例EHF患者的自发性抑制性T细胞(ST_s)功能,发现在病之极期ST_s活性显著低于正常(-49.07%vs.22.51%,P<0.001),多尿期和恢复期逐渐回升并趋向正常。轻症组患者极期的ST_s活性较重症组下降更为明显(-85.42%vs,-12.7%,P<0.05)。初步认为T_s功能低下是EHF体液免疫亢进的基本原因。T_s功能下降,使T_h和T_c功能相对增强,有利于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这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免疫反应。本文还提出关于EHF免疫调节过程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