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的抗癌机制.方法 应用原位移植方法建立裸鼠胃癌原位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各10只,术后1周5-氟尿嘧啶(5-Fu)组、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5-Fu 30 mg/kg及等量生理盐水,LMWH组皮下注射LMWH 1 500 IU/kg),联合组按上述方法同时予5-Fu及LMWH,均为每周2次,共5周.第6周处死动物,测定裸鼠原位胃癌肿瘤体积、肿瘤增长抑制率(TGI),并采用RT-PCR 法测定hTERT mRNA表达(OD值).结果 5-Fu组、LMWH组和联合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体积显著小于5-Fu组(P<0.05);LMWH组和联合组hTERT 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Fu组低(P均<0.05).结论 LMWH可抑制裸鼠原位胃癌瘤体生长并与5-Fu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肿瘤hTERT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以手术方法建立猪室颤模型。方法动物麻醉后监测心电、动静脉压,右颈静脉插入心导管至右心室,以5 mA诱发1~2 s。结果动脉压曲线近似为一直线,心电图出现典型的室颤波。结论本手术方法建立室颤模型稳定且可靠。  相似文献   
73.
后基因组时代药物研究的新领域——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加速现代药物研究的进程 ,各种生物技术手段在后基因时代大力发展起来。尤其是蛋白质组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平台 ,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药物发现和药物开发的研究中。此文对蛋白质组学在涉及药物研究过程中的新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整体及节段性心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QTVI技术检测36例HCM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心肌,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并计算Ve/Va,心尖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HCM组Vs、Ve、Ve/Va均明显小于正常组(P<0.01),而Va与正常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HCM组左室射血分数呈高动力状态,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上收缩功能及主动松弛功能均较对照组减低。QTVI技术能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四甲基哌啶(Tempol)对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肝损伤中的白细胞介素(IL)-22、IL-2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40只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抽样分成空白组、溶剂组、TCE组和TCE+Tempol组,建立TCE经皮致敏模型,TCE+Tempol组动物在末次激发前腹腔注射Tempol溶液(100 mg/kg).末次激发24 h后根据皮肤致敏结果评分将动物分成致敏阳性组或致敏阴性组,HE染色法观测肝脏切片病理,分离血清检测谷草转氨酶(AST)与谷丙转氨酶(ALT),TBA法检测肝脏MDA含量,IHC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L-22和IL-2在肝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 TCE组和TCE+Tempol组致敏率分别为40.0%和33.3%;病理检测结果显示:空白组、溶剂组与致敏阴性组小鼠肝细胞无明显病理变化,TCE致敏阳性组小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空泡样变性,细胞水肿且细胞质呈现疏松状态,而TCE+Tempol致敏阳性组表现为部分区域可见肝细胞水肿;溶剂组、致敏阴性组与空白组相比,小鼠肝组织中MDA活性、IL-22和IL-2含量均无统计学意义,致敏阳性组小鼠肝组织中MDA、IL-22和IL-2的相对表达量皆高于溶剂组和致敏阴性组(P<0.05),且TCE致敏阳性组高于同时点的TCE+Tempol致敏阳性组(P<0.05).结论 Tempol可能通过降低IL-22和IL-2水平对TCE引起的免疫性肝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观察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肝脏内TNFR2表达情况,探讨TNFR2与免疫性肝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1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6~8周龄,随机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对照组(5只),TCE处理组(11只),建立TCE致敏小鼠模型,进行小鼠背部皮肤致敏反应评分,评分大于1分为TCE致敏组,反之为未致敏组.模型完成后处死小鼠,摘取眼球取血,测定血清肝功能活性指标ALT和AST;取出小鼠肝脏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表现,免疫组织化学(IHC)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小鼠肝脏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TNFR2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NFR2的mRNA水平.结果 TCE组致敏率为45.45%(5/11);致敏组小鼠的肝功能指标较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TCE致敏组可见细胞发生空泡样变性,细胞呈蜂窝状且胞质疏松,其余组小鼠的肝细胞形态正常,染色均匀.免疫组化实验显示,TCE致敏组TNF-α表达较高,且与其他组相比TCE致敏组可以观察到大量TNFR2阳性表达,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TCE致敏组TNFR2的mRNA表达也比其他组表达升高(P<0.05).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CE致敏组比其他组TNFR2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R2在TCE致敏组小鼠肝脏中表达升高,其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了 TCE致敏小鼠免疫性肝脏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7.
目的建立健康成年人血浆presepsin正常值参考区间。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C28-A3文件中参考区间研究模式及参考人群筛选标准的要求,测定1 250例20~90岁健康成年人血浆presepsin水平。以非参数百分位数法计算健康成年人血浆presepsin的参考区间,并进行验证。结果不同性别及年龄健康成年人群(20~30、30~60、60~90岁3个年龄组)的血浆presepsin参考区间:男性分别为50~195、47~170、41~142pg/mL;女性分别为43~173、44~162、38~137pg/mL。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健康成年人血浆presepsin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建立长沙地区健康成人血清肌酐(Scr)的参考区间.方法 将1 734例健康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及女性组,每组按年龄再分为18~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70岁组.采用Scr(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试剂盒及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上述人群的Scr浓度,根据统计结果划分95%参考区间.结果 男性体检者的Scr浓度明显高于女性(P<0.001),其95%参考区间为:56.3~91.0 μmol/L(18~30岁)、56.2~95.8 μmol/L(〉30~70岁)、60.1~112.9 μmol/L(>70岁);女性体检者Scr的95%参考区间为:41.0~65.6 μmol/L(≤60岁)、44.7~86.2 μmol/L(>60岁).结论 建立长沙地区健康成人的Scr参考区间可为该地区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目的: 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 IL-6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诊断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3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67例, 均给予阿司匹林、减轻心脏耗氧等常规治疗, 实验组除标准治疗外, 入院给予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 检测2组治疗前及8周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 IL-6、血脂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血脂、血清CRP、 IL-6无明显变化, 而实验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CRP及IL-6明显降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具有降脂作用外, 还具有降低炎症反应, 有利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的恢复;降低CRP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IL-6实现的.  相似文献   
80.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晓佳  丁光宏  姚伟  詹睿  黄猛 《中国针灸》2008,28(3):207-213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