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252篇
内科学   12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26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的适应证是:中危-2及高危及中危-1以下伴预后差细胞遗传学改变、严重多系血细胞减少或输血依赖者。需动态随诊、尽早确认。在无同胞全合供者时,非血缘或亲属单倍体也可作为选择。进展期的MDS在低预处理剂量的移植(RIC)前尽可能经化疗达缓解。去甲基化药物序贯移植并未增加移植毒性,疗效待证实。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对杭州地区尿石症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杭州地区尿石症患者中医体质与结石成分的分布规律及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国内公认的中医体质量表,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已进行相关检查确诊为尿石症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结石的患者,进行结石成分分析。对入选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及体质分型,最后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石成分以混合性结石为主,占63.5%,其中以含草酸钙类结石最多,占81.83%;尿石症患者中医体质依次为:湿热质占26%,痰湿质占21%,阳虚质占19%,阴虚质占12%,瘀血质占10%,气虚质占8%,平和质占3%,气郁质占1%,特禀质为0;合并尿路感染的尿石症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前3位:阳虚质占23%、阴虚质占18.2%、痰湿质占16%;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尿石症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前3位:阳虚质占24.2%、阴虚质占21.2%、痰湿质占18.2%。结论:杭州地区尿石症患者结石成分以混合性结石为主,其中以含草酸钙结石最多,因此可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来指导预防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杭州地区尿石症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比例最大;合并尿路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的尿石症患者中以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为主;结石成分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在一定程度可为实现尿石症个体化诊疗以及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分析阳痿肝郁证相关文献的中医辨证论治现状,为规范化诊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中国知网1979—2015年阳痿肝郁证中医辨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级和分析。结果: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11篇,按照《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最后获得Ⅰ级文献1篇,Ⅱ级文献4篇,Ⅲ级文献1篇,Ⅴ级文献5篇。入选文献证候名称较混乱,单一证候较少,多合并兼证,其中肝郁肾虚证出现频率最高,占50.0%,治法以疏肝解郁为主。结论:关于阳痿肝郁证中医辨证论治的文献较多,但大多是中医理论的阐述,病例报道相对较少,导致文献评级普遍较低,高级别文献很少,应增加临床报道,以便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与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基因标志之间的关系。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221例初诊APL患者的免疫表型,其中87例加做CD123抗体,196例同时运用PCR检测特异融合基因pml-rarer。结果发现:初诊APL患者中CD123、CD33和CD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9.1%和96.0%,阳性患者中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均在90%左右;虽然CD117、CD13、CD38及CD64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96%,但阳性患者中阳性细胞比例分布不一致,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在70%左右;部分患者表达CD15、CD56和CD11b,多数患者不表达CD34和HLA-DR,阳性患者中阳性细胞的平均比例均较低。196例初诊APL患者中,pml—rara基因的不同转录本bcr1、bcr2和bcr3所占比例分别为63.3%、4.6%和32.1%。bcr3型基因与CD34的阳性表达相关,以20%为界时bcr3和bcr1型中CD34^+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5.4%(10/65)和3.3%(4/121)(P〈0.05);以10%为阳性界限,bcr3和bcr1型中CD34^+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7.7%(31/65)和5.8%(7/121)(P〈0.001);其余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区别。APL细胞中CD34为阳性且表现为非高侧向角(NL-SSC)时高度提示基因为bcr3型。结论:APL患者的免疫表型具有独特特征,CD123、CD33和CD9更适用于APL的MRD检测,CD34的阳性表达、NL-SSC与bcr3基因亚型相关,CD34的阳性界限设为10%更能提示基因类型与抗原表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健康供者体内应用rhG-CSF初次采集造血于细胞以后二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时机.方法 38例二次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健康供者皮下注射rhG-CSF 5 μg·kg-1·d-1,连用5 d,在第5、6天采集外周血移植物(A组);A组供者初次采集时的资料作为对照(B组);A组供者依据初次和二次采集的75%间隔时间分为C组(≤9个月,n=30)和D组(>9个月,n=8).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中的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 A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中淋巴细胞CD3+CD8+(25.51×108)和CD34+细胞(0.51×108)的中位含量显著低于B组(31.55×108和0.70×108,P<0.05);C组供者CD3+CD8+(23.42×108)和CD34+细胞(0.42×108)的中位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D组供者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中位含量与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和D三组采集物中CD4+与CD8+细胞的比值、单核细胞与CD3+细胞的比值以及CD3+CD4-CD8-T细胞与CD3+细胞的比值与B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名健康供者初次和二次采集的间隔时间与二次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357,P=0.028).结论 健康供者二次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时机以初次采集的9个月后为宜,9个月内采集应适当增加循环血量以保证移植物中的免疫和造血组分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检测血浆巨细胞病毒(CMV)DNA载量,诊断CMV感染及指导临床抗CMV治疗的意义.方法 统以318例接受allo-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同胞HLA相合HSCT患者160例,血缘关系配型不合127例,非血缘关系移植31例.移植前供受者采用ELISA方法 进行CMV血清学抗体检测.移植后采用RQ-PCR方法 检测血浆CMV DNA,6×102拷贝数/ml为CMV PCR阳性.全部患者在预处理阶段-9 d到-2 d应用更昔洛韦预防CMV感染.抢先治疗主要应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或两药联合治疗.结果 移植后100天(+100 d)内CMV感染累计发生率40.6%,同胞相合、血缘关系配型不合及非血缘关系移植三种移植方式,+100 d内CMV感染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7.5%、66.1%、45.2%.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均表明,血缘关系配型不合移植和非血缘关系移植,预处理方案中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以及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导致CM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早期应用抢先治疗后,总体+100 d内CMV病累计发生率为8.8%.三种移植方式+100 d内CMV病累计发生率分别为5.6%、9.4%、22.6%.且三种移植方式CMV感染患者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llo-HSCT后RQ-PCR检测血浆CMV DNA可有效用于CMV感染诊断和监测,并有利于指导临床抗CMV治疗,减少移植后CMV感染高危患者CMV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8.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effects of two regimens (bortezomib and dexamethasone, BD; and thalidomide and dexamethasone, TD) on bone disease in multiple myeloma(MM).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nd refractory or relapsed MM were treated with BD or TD regimens from Dec 2006 to Sep 2008. Bone pain score and X-ray examination were carried out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Serum levels of DKK-1, sRANKL, OPG and TRACP-5b were measured by ELISA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therapy. Results Serum TRACP-5b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patients received TD regimen (5.94 U/L before therapy vs 4.84 U/L 3 months after therapy ,P < 0.05), and so did for serum DKK-1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responded to BD regimen (35.11 μg/L before vs 32.03 μg/L 3 months after therapy,P <0.05) ;for serum concentration of sRANKL in patients responded to BD regimen (1.05 pmol/L before vs 0.67 pmol/L 3 months after therapy, P < 0. 05); and for serum concentration of TRACP-5b in responders to BD regimen (5.57 U/L before therapy vs 4.90 U/L 3 months after therapy ,P <0.05). Conclusion Bortezomib lowers levels of serum DKK-1 and RANKL in responders, thus leads to normalization of abnormal bone remodeling through the increase of bone formation and reduction of bone resorption. Thalidomide decreases bone resorption regardless of treatmant response.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表达及凝血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AL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治疗原发病、机械通气、激素治疗、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3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 d后测定血清PAF、血栓素B_2(TXB_2)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及血气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PAF、TXB_2和PT、APTT、FIB、血小板参数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氧合均改善,PAF和TXB_2下降,PT、APTT延长,FIB下降,血小板参数改善(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氧合显著改善,PAF和TXB_2显著下降,PT、APTT显著延长,FIB显著升高,血小板参数显著改善(P<0.01或P<0.05).但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能减少ALI患者PAF的表达,改善ALI患者高凝状态和氧合,为临床早期治疗ALI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评价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去甲万古霉素静脉用药的HSCT住院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的关系、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观察疗效。结果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共入选病例95例,其中可进行临床和实验室安全性评价者93例。出现不良反应者共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其中肾功能损害7例(7.5%)、肝功能损害4例(4.3%)、肝肾损害伴血尿者1例(1.1%)、肠道菌群失调1例(1.1%)、耳鸣1例(1.1%)、血栓性静脉炎1例(1.1%)。年龄≥45岁,合并应用其他易造成肾脏损伤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膦甲酸钠)都是造成肾脏损害的高危因素。而以上因素均不是肝脏损害的高危因素。可评价疗效的81例中,47例有效,总有效率58.0%。结论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在HSCT患者的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合并应用其他易造成肾脏损伤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膦甲酸钠)易发生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