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本文系作者所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总论中的一节  相似文献   
72.
我所自1979年起,开展对中药大型输液剂"增液针"和"养阴针"的研制,目前已从实验转到临床,对32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对照和实验观察,现将观察结果初步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观察一、观察对象:本组324例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90岁,26~60岁者占73.76%;内科病人213例,外科病人11例;住院观察273例,门诊观察41  相似文献   
73.
解毒清热法是治疗高热急症的有效方法。有祛除病因,顿挫高热,保护正气等作用。这一作用与温热病病因及高热为主的卫气营血见证和毒邪热所致的伤阴耗气紧紧相扣。近年来我们按照“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毒不去则热不除”、“变必生”的新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收效较好,特别是采用中医的综合疗法,在诸如肺炎等高热证治疗方面,有了新的起色,热程有了明显缩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4.
高热证治研究的讨论纪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热,是温热病的主证之一,常见于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不同的高热,不仅能反映出病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而且还能推测判断出不同病机,预测其传变的顺逆。因此,探讨高热的证治规律,是继承发扬温病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庆市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为了深入开展卫气营血理论的讨论,于1980年6月份组织了一次高热证治研究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历时2天。有重庆市中医学校、重庆市第二中医院、重庆医学院附一院、重庆市第一工人医院、四  相似文献   
75.
<正> 温病学,是明清以来,不少医家在从事急性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践中,研究发展而成,具有独特理论进展的临床学科。其学术成就,初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6.
温热病在中医内科中十分常见,并可引起高热、伤阴,厥脱、神昏、抽搐、关格等急重症。其中,急性发热属热病范畴者约五分之四。自秦汉以来,热病始终受到重视。在《内经》中,急症内容以热病最为丰富,涉及病因、病机、证候、  相似文献   
77.
【现代研究】解放以后,各地应用中医淋证理法,对西医某些泌尿系统病症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医药治疗肾盂肾炎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对乳糜尿的治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中医淋证理论,丰富了中医淋证证治的内容,促进了相应病症的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78.
79.
临床科研,是中医科研的基础,中医临床科研的效应,既是中医诊治水平的具体体现,又是在当前中西医的科技竞争中,较易反映优劣的集中领域。本文拟回顾分析近年以来中医临床科研选题的思路、成效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改进的设想。  相似文献   
80.
由江西中医学院知名中医学家万友生教授撰写的《热病学》,已于1990年9月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热病学》的问世,是作者多年悉心研究热病学,将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熔于一炉,合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于一体的理论升华,是近年问世的中医热病学专著中,学术质量较高的佼佼者。本书由于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扬、理论与应用、医疗与科研的关系,对宏扬中医药学术,展现出以下三方面的新进展,启迪深远。1 立热病病因病机学的新论立热病病因病机学灼新论,是《热病学》所展现的新进展中,在学术上具有独特新见的科学论述。作者的研究认为,热病的病因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