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紫鹿续骨汤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手术或保守治疗,治疗组37例术后服用紫鹿续骨汤,对照组32例术后服用伤科接骨片。观察2组肿胀、疼痛消失时间以及骨折达临床愈合的时间,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肿胀消退时间为(96.45±45.56)小时,疼痛消失时间为(61.36±16.58)小时,均在术后2~4月内达到临床愈合标准,骨折愈合时间为(2.3±2.5)月;对照组肿胀消退时间为(159.74±48.44)小时,疼痛消失时间为(89.79±15.49)小时,其中30例均在术后3~10月内达到临床愈合标准,骨折愈合时间为(4.9±3.4)月。治疗组肿胀减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骨折达临床愈合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紫鹿续骨汤内服能促进肿胀消退及术后疼痛缓解,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2.
由贵阳中医学院邱德文副教授领衔,成都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等十所高等医学院校合编的高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方剂学》(以下统称新编《方剂学》),已于1989年2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教材的问世,是近年中医高等教材改革中,在我们西南、西北地区率先培育出土的一棵茁壮新苗。这棵新苗的培育,由于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扬,理论与实践,讲授与实验等方面的关系,所以成苗  相似文献   
33.
中医对内科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过巨大的贡献。古代对内科急症最早的论述,从现有文献资料查证有据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以后经过汉代张仲景、晋代葛洪、隋代巢元方和唐代孙思邈等先贤的不  相似文献   
34.
中医诊治急症,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治疗急症的优势,对其临床研究的几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今分述如下。一、古代中医急症发展的特点古代对中医内科急症的治疗研究,一般而论,可概为外感和内伤。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5.
36.
37.
淋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和尿意不尽等尿路激惹症状为突出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肾结核等泌尿系统疾病。临证时除应切实进行西医的鉴别诊断外,在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论治方面,应详察证候的虚实。中医的淋证,一般有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劳淋之分,且这些不同的淋证,又有虚实之别。因此临证时只有先辨明其为何种淋证,属虚属实,然后才有可能选用合理而有效的治疗。辨别淋证虚实的主要依据有三:一辨病程长短。一般而论,新病初发多实,乃湿热邪毒蕴结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腱外露的修复方法。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2月按缺损面积大小应用腓肠神经经营皮瓣及矩形推进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腱外露16例,观察皮瓣成活率、感觉、外观等情况。结果16例患者15例皮瓣一期成活,创面顺利愈合,1例矩形推进皮瓣创缘坏死,创面裂开,经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后治愈。皮瓣感觉良好,4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稍显臃肿,跟腱无粘连,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对缺损面积4.0cm×5.0cm以内者可应用局部顺利推进皮瓣修复,缺损面积4.0cm×5.0cm以上者宜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39.
本文通过对2616例内科急症(病种为溃疡病出血、心力衰竭、感染性高热、冠心病心绞痛)的证治和疗效比较,认为明辨虚实、选用经过验证的有效方药,采取多种给药途径的新制剂,对提高临床疗效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黄星垣  杨进 《陕西中医》1990,11(3):97-105
外感热病包括温病、伤寒及传染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治疗颇为棘手的一类病症。近年来,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一定优势。为适应当前临床研究工作需要,特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法研究作以初步探讨,以期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