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目的初步总结放射性125I粒子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操作方法、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10例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采用CT引导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放射治疗,植入前采集影像资料,设计靶区,通过TPS设计治疗计划,通过CT引导依治疗计划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植入术后即刻及2月验证125I粒子分布及靶区剂量变化。随访观察疗效及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植入顺利,粒子分布满意,靶区剂量符合设计要求,随访12~28个月,平均19个月,手术 粒子放疗9例靶区内未见复发,余1例单纯植入治疗,转移淋巴结缩小50%以上。5例患者局部皮肤充血反应3例患者出现咽痛均未作特殊处理,本组病例未见严重放射性损伤。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具有操作精确、安全可靠,对控制复发及颈淋巴结转移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构建基于血清miRNA水平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效能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消融治疗的389例NV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72例(70.0%)作为训练集,78例(20.0%)作为测试集,39例(10.0%)作为验证集。随访观察1年,绘制Kaplan-Meier累积复发风险曲线,根据随访期间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求训练集NVAF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NVAF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再进一步对测试集的模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截至2021年12月21日,共30例失访(训练集18例,测试集10例,验证集2例),最终纳入359例(训练集254例,测试集68例、验证集37例)NVAF患者。其中训练集中58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22.8%。复发组基线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大于与未复发组(P<0.05);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消融治疗前、...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应用迷你临床评估对口腔颌面外科医学生进行临床能力评估,以分析此种评估方法在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急诊教学及临床评估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2011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3位口腔颌面外科或急诊科带教医师利用改进的迷你临床评估量表对40位本院实习的医学生进行临床能力评估,每人在临床真实环境中接受4次~8次评估,患者为我院门诊和急诊患者,随机挑选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评估后教师即时给予学生反馈意见,同时教师和学生对此次评估做出评价.评估结束后,对评估过程进行评价,对评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研究期间共完成265人次的评估,每次评估平均用时25.3分钟,信息反馈用时4.1分钟,教学之初的评估显示,学生有3项~4项不达标,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结束时评估显示学生各项均达标.所有参与者对此种评估方式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并认为其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和教学工具.结论 迷你临床评估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可靠的临床评估和教学工具,其简便易行,值得在口腔医学临床教学和评估中推广.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进行恶性肿瘤腔内照射治疗的新方法,以弥补原方法的不足。方法:6例上颌区恶性肿瘤已侵及眶底和颅底的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将患者的头部螺旋CT扫描数据输入电脑,经Mimics 8.11软件和Geomagic 7.0软件处理后,获得患者肿瘤术后缺损部位的三维影像,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缺损部位的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制作患者缺损部位的高位弹性阻塞器,阻塞器戴入完成后,制定放疗计划,在组织内插植125I放射性粒子的同时,在阻塞器式布源器上对应靶区的部位埋入125I放射性粒子并计数,CT摄片检验放射性粒子稳定情况,并对患者随诊12个月。结果:全部患者的阻塞器固位、稳定良好,与设计的靶区组织贴合。阻塞器式布源器内的125I放射性粒子稳定性良好,6例患者阻塞器式布源器上植入的粒子数共计105粒,占总植入粒子数(189粒)的55.6%,阻塞器式布源器戴入后,照射患者靶区的放射性粒子数量比戴入前明显提高。随访12个月后,6例患者局部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在其上植入放射性粒子对上颌恶性肿瘤术后的放疗靶区部位进行放射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放射性粒子的放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 评价国内关于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中诊断试验性研究的文献质量.方法 检索收录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中的关于国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的文献,截至时间为2015年8月,纳入所有诊断试验性研究文献,应用QUADAS (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如遇分歧,讨论解决.结果 共纳入36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35篇,英文文献1篇.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大多数文献与QUADAS质量评价标准符合率不高;20篇文献病例谱未包含各种病例及易混淆病例,7篇病例谱不清楚是否包含各种病例及易混淆病例,28篇未清楚描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21篇"金标准"不能准确区分有病无病状态,仅10篇文献都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26篇采用多个诊断"金标准"或以综合性诊断作为"金标准",24篇不能确定是否所有研究对象均经"金标准"核实,25篇不清楚诊断试验和"金标准"结果的解释是否采用盲法,36篇未描述难以解释的结果,35篇未描述有退出病例.结论 国内关于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文献的诊断试验性研究文献质量在病例选择、金标准选择、试验重复性、盲法比较、偏倚控制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腮腺癌术后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的确定方法。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1例腮腺癌患者,男女比例14 ∶17,平均年龄38.2岁,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黏连或神经侵犯),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切除术,术后行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匹配周缘剂量60 Gy。治疗前后行薄层螺旋CT扫描以制定治疗计划和质量验证,以腮腺周围骨性结构和肌组织为参照确定计划靶区和临床靶区,并比较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的差异,同时计算粒子植入后颌骨、中耳D90值以及脊髓最大接受剂量。结果 125I粒子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粒子植入后靶区D90值均大于匹配周缘剂量。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7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目前随访结果,采用本方法确定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9.
黄明伟 《医药世界》2009,(9):508-509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3例经心电图确诊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胺碘酮1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采用微量注射泵缓慢静脉注射,时间10min、30min后效果不满意依前法可再次静脉注射150mg,如仍无效则以20mg/h静脉滴注维持不超过24h。治疗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密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96%。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能有效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采用缓慢精确的给药方式可以提高疗效并大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食管脱落细胞DNA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食管脱落细胞DNA增殖活性指标,以探讨其在食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食管拉网法获得41例食管癌病人和21例非食管癌病人食管脱落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作碘化丙啶荧光染色,记录和计算组方图、DNA指数(DI)、G2/G 1、S期比率(SPF)、细胞增殖活性指数(PI)等指标,同时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与脱落细胞常规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DI:食管癌组1.31±0.23,对照组1.00±0.03;异倍体(An)出现率:食管癌组70.7%,对照组4.8%;G2/G1:食管癌组2.071±0.153,对照组1.996±0.099;SPF:食管癌组28.830±15.997,对照组5.804±4.771;PI:食管癌组37.010±13.794,对照组14.738±9.703.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食管癌组食管脱落细胞的DI、An以及PI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食管脱落细胞DNA增殖活性指标对食管癌普查及提高早期诊断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