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14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5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目的:分析胸外伤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世纪90年代收治胸外伤1152例,统计伤因、死因比例。结果:伤因以锐器伤、坠落伤和车祸伤为主。早期死因主要为失血性休克,晚期死因主要为ARDS、MODS及合并严重颅脑伤。结论:胸外伤防治应以胸部锐器伤、车祸和坠落伤为重点,针对胸外伤常见死因和危重问题处理为策略,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探讨唾液腺癌经手术联合125 I粒子治疗后远处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影响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10月至2010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手术联合125 I粒子治疗的唾液腺癌患者197例,总结远处转移的发生特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远处转移率为14.2%(28/197),常见部位是肺(25/28,89.3%),其次是骨(5/28,17.9%)和肝(4/28,14.3%);诊断至远处转移的时间为5~168个月,平均时间(44.2±45.8)个月,中位时间64个月;远处转移至死亡的时间为0~54个月,平均时间(9.7±13.4)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90.8%,87.8%;5年分别为84.0%,81.0%。单因素分析局部区域控制情况(F=26.997,P <0.01)和组织学分型(F=1.592,P<0.01)是唾液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T分期、术后淋巴结是否阳性、肿瘤切缘及面神经侵犯情况,与唾液腺癌远处转移无显著关系;多因素分析局部区域控制情况(F=29.332,P<0.01)是影响唾液腺癌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结论:手术联合125 I粒子治疗唾液腺癌,局部控制率高,延长远处转移的发生时间,局部区域控制情况是影响唾液腺癌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初步总结放射性125I粒子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操作方法、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10例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采用CT引导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放射治疗,植入前采集影像资料,设计靶区,通过TPS设计治疗计划,通过CT引导依治疗计划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植入术后即刻及2月验证125I粒子分布及靶区剂量变化。随访观察疗效及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植入顺利,粒子分布满意,靶区剂量符合设计要求,随访12~28个月,平均19个月,手术 粒子放疗9例靶区内未见复发,余1例单纯植入治疗,转移淋巴结缩小50%以上。5例患者局部皮肤充血反应3例患者出现咽痛均未作特殊处理,本组病例未见严重放射性损伤。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具有操作精确、安全可靠,对控制复发及颈淋巴结转移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进行恶性肿瘤腔内照射治疗的新方法,以弥补原方法的不足。方法:6例上颌区恶性肿瘤已侵及眶底和颅底的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将患者的头部螺旋CT扫描数据输入电脑,经Mimics 8.11软件和Geomagic 7.0软件处理后,获得患者肿瘤术后缺损部位的三维影像,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缺损部位的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制作患者缺损部位的高位弹性阻塞器,阻塞器戴入完成后,制定放疗计划,在组织内插植125I放射性粒子的同时,在阻塞器式布源器上对应靶区的部位埋入125I放射性粒子并计数,CT摄片检验放射性粒子稳定情况,并对患者随诊12个月。结果:全部患者的阻塞器固位、稳定良好,与设计的靶区组织贴合。阻塞器式布源器内的125I放射性粒子稳定性良好,6例患者阻塞器式布源器上植入的粒子数共计105粒,占总植入粒子数(189粒)的55.6%,阻塞器式布源器戴入后,照射患者靶区的放射性粒子数量比戴入前明显提高。随访12个月后,6例患者局部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上颌放射性粒子布源器,在其上植入放射性粒子对上颌恶性肿瘤术后的放疗靶区部位进行放射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放射性粒子的放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开胸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本院从1990~2008年共收治开胸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区后的位置稳定性。 方法 随机选择10例行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植入治疗的患者,植入后1周内使用放射治疗模拟机拍摄两张不同角度的平片,计数粒子数量,并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做平面剂量分析,计算处方剂量的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剂量均匀指数。粒子植入后2个月,重复上述过程,比较两次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次检查粒子数量一致。处方剂量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面积以及剂量均匀指数包括粒两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嚼肌区后,位置稳定,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28.
目的:回顾总结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应用手术联合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75例原发性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患者,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或部分切除,经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制定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于术中或术后植入放射性粒子,处方剂量60~120 Gy。患者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肿瘤控制及生存情况,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对其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5例患者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0%、78.8%,T1~T2患者分别为92.2%、82.0%,T3~T4患者均为82.6%。无瘤生存率为3年74.9%、5年54.3%。总生存率3年、5年分别为86.0%、79.6%,其中T1~T2患者均为91.3%,T3~T4患者分别为73.9%、59.7%。3年、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4.4%、76.7%,其中T1~T2患者分别为83.4%、79.6%,T3~T4患者分别为86.0%、67.8%。通过COX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年龄是影响患者局部控制的预后因素,肿瘤分期及肿瘤部位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作为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术后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高龄者易出现局部复发,肿瘤分期高及肿瘤位于鼻腔、鼻窦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29.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笔者运用养阴活血法治疗本病4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85)诊断标准.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均出现肢体麻木、刺痛、烧灼感、蚁行感,肌无力或肌肉萎缩,深浅感觉减退,跟腱反射、膝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在41~74岁,平均52.5岁;糖尿病病程最短2.5年,最长14年,平均4.6年;周围神经病变3个月~5年,平均1.6年.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