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3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脊柱感染继发的腰大肌脓肿(psoas abscess,PA)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严重,病死率高等特点,目前仍然是脊柱外科棘手难题。对其进行早期诊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此类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难以耐受常规开放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脊柱外科迅猛发展,采用微创术式治疗PA的报道日渐增多,笔者就继发于脊柱感染的PA诊断及微创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感染性PA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平衡罐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平衡罐疗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颈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加用平衡罐治疗;对照组加用枕颌牵引。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8.0%与88.0%,P〈0.05)。随访6-2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与20.0%,P〈0.05)。结论:平衡罐疗法结合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结合患者指示的痛点,对427例患者棘突区、关节区、横突区、腰骶区与臀区做广泛触诊,寻找压敏点。记录每个患者的压敏点数量、部位以及各个压敏点的阳性率。结果:427例患者中,有297例患者即69.6%的患者可以在下腰部和臀部查找到1~3个压敏点。常见部位依次为小关节区(47.5%)、髂腰韧带(35.4%)、臀上皮神经出口(21.2%)、梨状肌(17.2%)、腰三横突(17.8%)和骶髂关节(17.2%),另外还有臀中肌、棘突或棘突间等。L4~L5与L5~S1突出患者压敏点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压敏点的阳性率与年龄、病程长短均无线性相关趋势(P0.05),压敏点的总数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成正相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压敏点既为腰椎间盘突出后脊柱失稳的机体反应状态表现,又是引起神经根疼痛的致痛源之一,可作为小针刀疗法选择靶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4.
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对比传统艾灸法与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艾灸组,每组60例.热敏灸组在腰背部及下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每日1次;传统艾灸组温和灸夹脊穴、次醪、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7天,疗程结束及半年后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经治1疗程后,热敏灸组愈显率为65.0%,优于传统艾灸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以上患者半年后随访,热敏灸组愈显率为62.3%、复发率为26.4%,传统艾灸组分别为34.2%、46.3%,热敏灸组疗效优于传统艾灸组且复发率低于传统艾灸组(均P<0.05).结论:热敏灸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其疗效稳定、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壮医经筋针刺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急性期术口疼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腰椎内固定术后术口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腰椎内固定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壮医经筋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第2、第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12 h、24 h、48 h的止痛泵药物使用量,出入院时的腰椎JOA评分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第2、第3天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2 h、24 h、48 h的止痛泵药物使用量少于对照组,出院时腰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不良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26.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壮医经筋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术口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6.
目的:了解无菌性炎症对大鼠颈脊髓背根神经节内P物质的影响,探讨无菌性炎症在颈椎病根性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王拥军等提出的动静力失衡法制作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在大鼠左肩胛提肌肩胛上角止点处肌腹内注射2%福尔马林溶液2ml以造成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右侧作为对照侧。干预后第1、3、5、7天连续观察模型大鼠的行为变化。用热测痛法分别测定模型大鼠干预侧和对照测的痛阈值。SP测定: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切取C5DRG及其部分传入、传出纤维,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提取的组织中P物质含量。结果:干预侧的痛阈值在干预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比对照侧低,其中第1天、第3天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第5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7天两侧痛阈值无明显差别(P0.05)。免疫组化显示,干预侧的神经节细胞内(包括胞浆及胞核)及神经纤维的P物质呈强阳性表达,而对照侧的神经节细胞内(包括胞浆及胞核)P物质呈轻阳性表达,神经纤维P物质呈阴性表达。干预侧的P物质在神经根组织中的阳性比率高于对照侧(P0.01)结论:肩背部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会造成P物质在同侧神经根纤维及背根神经节表达,从而造成同侧肢体的痛阈下降。  相似文献   
9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手术治疗是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然而目前有报道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仅为55~60%[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常见腰腿部疼痛、麻木等神经功能障碍的残留甚至较术前加重,明显影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疗效。目前对于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近年来将电针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8.
通阳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通阳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牵引、卧床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先在百会、涌泉穴同时行单点温和灸5 min,再在腰背部及下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1次/d;对照组温和灸夹脊穴、次髎、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穴位,1次/d。2组疗程均为7 d,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VAS评分。结果经治1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为8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阳灸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
刘勇  刘震  颜磊  黄承军 《西部医学》2013,25(5):757-758,762
目的总结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包块特征、影像学资料、病理(常规及免疫组化)、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等,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手术、外伤史或妊娠史,而无明显症状,包块平均直径4.5cm,女性18例。MRI提示边界不清,T1WI常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提示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肿瘤位于肌肉内或与筋膜相连处,质地坚韧,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胶原纤维成分特别丰富,无明显包膜,边缘不清,向周围组织浸润,常侵及横纹肌,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检查梭形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5例均阳性反应;平滑肌抗体SMA灶性阳性5例;ki-67指数均阴性或不高于5%。术中需切除周围2~3cm组织,手术后局部复发2例。结论腹壁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临床及病理有一定的特征,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
我们自1999~2002年用成角度进针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功能恢复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