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黄仲英 《西部医学》2010,22(9):1721-1722,1725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在育龄妇女的发生率达1%,危害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由于发病机制不清楚,URSA临床治疗仍是尚未攻克的难题。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分子作为CD94/NKG2受体的配体,调节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参与许多免疫应答过程。近年研究对HLA-E在母胎界面表达和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入,提示HLA-E对于维持正常妊娠有重要意义。本文将HLA-E在URS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2.
IGF-I和IGF-I受体在早孕期大鼠子宫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I(IGF- 1 )和 IGF- I受体 (IGF- IR)在围着床期大鼠子宫内膜和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孕激素 (P)的关系。方法 :收集自然交配的孕 3~ 1 0 d大鼠的血清及子宫组织 ,以动情期雌鼠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 P水平 ;免疫组化Ls AB法检测 IGF- I、IGF- IR及孕激素受体 (PR)在孕早期大鼠子宫内膜及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 ,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定量。结果 :IGF- I及其受体在大鼠内膜腺、腔上皮 ,蜕膜细胞及滋养层细胞中均有表达。IGF- I在大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强度随孕天逐渐升高 ,孕 5~ 7d达到最强 ,此后降到动情期水平 ,与 P及 PR无显著性相关。IGF- IR的表达强度随孕天降低 ,孕 5~ 6 d达到最小值 ,孕 8~ 1 0 d又上升到动情期水平 ,与 P及 PR均呈显著性负相关 (P<0 .0 5 )。IGF- I和 IGF-IR在孕 8~ 1 0 d大鼠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随孕天逐渐升高 ,与血 P及 PR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IGF- I与 IGF- IR在围着床期大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出现分离 ,既抑制了 IGF- I对子宫内膜过强的促生长作用 ,使之蜕膜化 ;同时又满足了孕早期胚胎生长发育所需的较高 IGF- I水平 ,此效应主要受 P调节。 P和 IGF- I对胚胎滋养层细胞功能的调节可能是独立进行的。  相似文献   
23.
精子活动力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子活动力与ICSI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01.12-2005.04在本中心完成ICSI治疗的139个周期进行分析。根据卵母细胞形态特征对928个MⅡ期卵进行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并分别用可获得的精子行显微穿刺。结果:用A级、B级和C级精子穿刺各级别的MⅡ期卵母细胞后,受精率在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高于D级精子行ICSI(P<0.05)。用A、B、C或D级精子行穿刺后一旦使卵受精,卵裂率无明显差异。卵母细胞为Ⅰ级或Ⅱ级时,用A级、B级和C级精子穿刺后,优质胚胎率在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高于D级精子行ICSI;卵母细胞为Ⅲ级时,用A、B级精子行ICSI后,优质胚胎率高于C、D级精子行ICSI(P<0.05)。结论:精子活动力不影响ICSI后卵裂率;不活动精子行ICSI后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总体上较活动精子低。卵母细胞质量较差时,活动精子的活动力等级对优质率胚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羊水过多与胎儿畸形的关系。方法:对医院1997—2006年153例羊水过多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产后新生儿随访。结果:153例羊水过多中有149例分娩,胎儿畸形23例,其中消化道畸形8例、肢体畸形7例、神经系统畸形5例;剖宫产11例,利凡诺引产9例,自然流产3例。结论:早期诊断羊水过多是否存在胎儿畸形是处理母儿疾病及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寻找实施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最佳显微穿刺时机。方法:单纯因男方因素不孕接受ICSI治疗的146例患者的167个周期,在注射hCG后36~38h取卵。在注射hCG后37~40h行ICSI为A组,共576个卵,在注射hCG后41~48h行ICSI为B组,共449个卵。观察和比较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形成率及胚胎种植率。结果:A组ICSI卵的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79.51%和97.38%,与B组的受精率(80.85%)和卵裂率(97.5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优质胚胎率在A组达76.91%,高于B组(70.06%),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和B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18.91%和19.1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hCG后37~48h期间行ICSI,穿刺时间不影响受精率和卵裂率。在注射hCG后37~40h行ICSI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但对胚胎种植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6.
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s,RSA)的发生,除遗传、解剖、内分泌、感染性原因以外,免疫因素也是重要原因。母体对滋养层侵入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产生过多胚胞毒性细胞因子,免疫系统低反应性导致保护滋养层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或自身免疫反应异常,都可能造成RSA。进一步明确RSA免疫学因素,将对RSA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排卵前卵泡液TGF-β1的表达水平并研究TGF-β1在体外对PCOS患者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miR-224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TGF-β1在PCOS卵泡发育微环境中的作用机理。方法纳入接受IVF-ET治疗的PCOS患者及同时期卵巢反应性正常的非PCOS患者(对照)各16例,收集来自直径17mm以上卵泡、不含血液及冲洗培养基的卵泡穿刺液,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TGF-β1水平。同时收集黄素化颗粒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和原代培养,用100ng/m L TGF-β1体外刺激颗粒细胞48h,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颗粒细胞miR-224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不含卵子的卵泡液中TGF-β1浓度在PCOS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06.67±16.19)mg/m L vs·(166.16±12.28)ng/m L,P>0.05)];含有卵子的卵泡液中TGF-β1浓度在PCOS组中显著低于对照组[(201.56±6.45)ng/m L vs·(404.90±51.29)ng/m L,P<0.01)]。TGF-β1在体外作用于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后,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COS组与对照组的miR-224的相对水平都较本组内不用TGF-β1刺激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所处微环境中TGF-β1表达水平的异常可能通过影响颗粒细胞miR-224的表达、进一步干扰卵巢颗粒细胞的功能,其具体作用及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8.
孕晚期小鼠脾脏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孕晚期 Balb/ 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改变。方法 分离孕晚期小鼠脾脏巨噬细胞 ,以动情期小鼠作为对照。通过诱导迟发超敏反应和体外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转化实验检测巨噬细胞使机体初始 T致敏的能力以及诱导致敏 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将充分摄取和结合了抗原 HGG或 Pla- Ag的孕晚期小鼠脾脏巨噬细胞注射到动情期小鼠腹腔使之致敏 ,再用相同抗原注射到小鼠足底诱发的迟发超敏反应强度显著低于动情期小鼠 (P<0 .0 5 )。当孕晚期小鼠脾脏巨噬细胞被当作抗原提呈细胞时 ,体外用人γ球蛋白抗原或胎盘抗原诱导致敏的正常小鼠的 T细胞增殖强度也显著低于动情期小鼠 (P<0 .0 5 )。孕晚期小鼠脾脏巨噬细胞还能显著抑制动情期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刺激致敏 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孕晚期 Balb/ c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显著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9.
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s,SA)的发生,除遗传、解剖、内分泌、感染性原因以外,免疫因素也是重要原因。母体对滋养层侵入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产生多胚胞毒性细胞因子,免疫系统低反应性导致保护滋养层的球蛋白缺乏或自身免疫反应异常,都可能造成RSA。进一步明确RSA免疫学因素,将对RSA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
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约50%以上的胚胎发育至4~8细胞阶段,即发生阻断现象,胚胎不再继续发育。动物研究证明,应用颗粒细胞部分剥除法(即将保留的部分自体卵母细胞周围颗粒细胞与胚胎共培养),是克服体外胚胎发育阻断的有效方法,用于共培养的细胞可来自自体,也可来自异体。目前,有关研究报道较多的是选用输卵管上皮细胞,也有选用颗粒细胞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颡粘细胞部分剥除法在行常规IVF—ET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