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郭永胜  黄书婷  渠景连 《吉林中医药》2020,40(2):178-180,184
叶天士将《黄帝内经》中肝之苦欲补泻气味治法--甘缓、辛散、酸泄,总结归纳为"《内经》肝病主治三法",指出此治法的本质乃是调肝之体用: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通过全面分析叶天士著述中相关医案,系统探求其中变化运用规律:苦降、辛泄、微酸配伍之意,最合经旨,但需依病机变化以化裁。若营络虚损者,忌酸宜以辛甘润补;淋疝体虚者,忌酸宜以辛香甘润;肝胆相火亢盛者,则加苦寒之品以泄之;下焦肝肾精血不足者,则去辛散,取咸寒滋水以涵木等;并指出此种治法的禁忌病症情况,若其腑络壅结,则不宜用辛酸甘法,又当另辟咸苦配伍等其他治法。  相似文献   
12.
芳香药物对于瘟疫的防治具有特殊作用,历来备受医家的推崇。建国以来在时有爆发的多种新型传染病防治中,芳香药物亦得到广泛运用。根据运用芳香药物防治疫病疾患的途径不同,主要分为香汤疗法、香熏疗法、香蒸疗法、香灸疗法、佩香疗法、涂香疗法与服香疗法等。芳香疗法防治疫毒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芳香醒脾化湿以培正驱邪,疏肝行气而怡神畅志,开通窍闭以苏醒神志,并可辛散解表而宣泄透邪,避秽化浊以解毒驱邪等,以奏调护正气而却避邪气的功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尝试以古籍性味归经为依据分析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汤剂用药规律。方法:以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中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运用SPSS22.0与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算法分析药物组成及用量。结果:(1)发现高频性味为寒、温,甘、苦,归经为肝、脾经。(2)得到9味高频药物,分别是泽泻、白术、丹参、山楂、茯苓、半夏、陈皮、黄芪、决明子,与既往研究结论较为一致。(3)得到潜在药物组合7对。结论:(1)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甘温益气健脾,苦寒清热燥湿是目前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的主流治疗方法。(2)痰饮形成可能不止包括水液代谢障碍,可能也涉及食物消化吸收利用排泄的异常。(3)本次数据挖掘支持从肝脾论治血脂异常的观点。(4)决明子、荷叶,山楂、决明子等组合或可作为代茶饮,用以防治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5)泽泻、白术、丹参、山楂、茯苓、半夏、陈皮、黄芪、决明子为治疗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的常用药物,其中泽泻、丹参、白术尤为常用。  相似文献   
14.
浅析《黄帝内经》所述之“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魄"字在《内经》中共出现28次,分别涉及魄汗、肺与魄、魄门及魂魄,结合各医家对四种语境中"魄"的理解对其各处含义加以梳理和归纳引申,以期对经典学习及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逍遥舒坤汤联合蒲地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4例明确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7例,对照组予蒲地汤直肠灌注,观察组联合逍遥舒坤汤煎汤口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总治疗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诊半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36%明显高于对照组5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治疗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19±2.78天、2.30%、5.75%明显低于对照组29±2.04天、4.60%、1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蒲地汤直肠灌注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逍遥舒坤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短期复发率及药物副作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多正虚邪实,土虚木郁.李勇教授临证用药,谨熟阴阳,一法为主,百法兼用.对体壮,年轻患者,以祛邪之法为主,即祛除已成之痰瘀湿毒,同时健脾胃,调气血,畅情志,以求脾健肝舒,体用无碍;对消瘦,虚弱及年老患者,加重补气扶正之法,临证常用加减肝荣汤治疗.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浊邪害清”理论,以概括湿热性温病的致病特性。通过总结叶天士著述对“浊邪害清”的阐述,本文从拓展“浊邪”“清窍”内涵、总结“浊邪”诊断依据、揭示“浊邪害清”发病机制及其相应治疗等方面,系统探析后世医家对于“浊邪害清”理论的阐发,从而初步构建“浊邪害清”理论的辨治体系。以之为湿热性疾患所致清窍失常的诊治,尤其是对于湿热病邪所致神志异常的临床辨治提供思路,并可为其相关机制的科研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