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观察39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8例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Eb1),重型再障(SAA)11例,慢性再障(CAA)17例。作者将Eb1(+)AA与Eb1(-)AA病人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发现Eb1(+)SAA较Eb1(-)SAA有更低的Hb值。腔道出血、败血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Eb1(+)CAA较Eb1(-)CAA有更高的网织红计数(Ret),骨髓多为增生活跃,红系比例偏高,治愈率亦高。并对Eb1在AA中出现的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全反式维A酸 (ATRA)自从应用于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以来 ,因其疗效好 ,完全缓解 (CR)率高 ,且具有治疗中不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及无骨髓抑制等优点 ,目前已成为诱导缓解APL的首选药物之一[1] 。但随着ATRA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大 ,其副反应也渐被重视 ,特别是它的一些严重副反应如高白细胞综合征、维A酸综合征 (RAS)和高颅压综合征等若处理不当常危及患者生命。为加深对ATRA治疗相关副反应的认识 ,减少其在临床上的发生 ,进一步改善APL预后 ,我们对我院 36例初诊APL患者在服用ATRA诱导分化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是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主要与预处理有关。找出合理的剂量和新的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关键。目的:了解以烷化剂为主的联合化疗作预处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相关毒性和移植效果。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地点: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对象:选择1997-07/2006-02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45例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男31例,女14例,年龄7~52岁,中位年龄31岁。移植时病程5~17个月,平均8个月。方法:对45例白血病及淋巴瘤缓解期患者进行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以烷化剂为主的联合化疗,髓外毒性分级采用Bearman等制订的标准,预处理相关毒性分5个级别,即由无毒性(0级)至致死性毒性(Ⅳ级)。统计分析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时间、复发率和无病生存期。主要观察指标:各脏器预处理相关毒性发生情况。结果:①5例无任何毒性发生,最大毒性为Ⅲ级者占13%(6/45)。各脏器预处理相关毒性大多数为Ⅰ~Ⅱ级,严重的预处理相关毒性Ⅲ级不多见。在Ⅰ~Ⅱ级预处理相关毒性中口腔黏膜溃疡和胃肠道毒性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3%(33/45)和51%(23/45),经治疗后短期内恢复;心脏毒性发生率低,均为Ⅰ级,多为心动过速和ST-T改变;肝脏预处理相关毒性,除2例肝静脉闭塞病外,多表现为转氨酶增高,4例出血性膀胱炎,其中1例为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肾、肺和中枢神经系统预处理相关毒性少见。②移植后43例患者造血功能获得重建,植入失败死亡2例(4%)。中位随访时间37(8~102)个月,复发10例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死亡5例,28例仍长期无病生存(62.2%)。100d内移植相关死亡原因主要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巨细胞病毒性间质性肺炎,侵袭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早期复发。结论:烷化剂为主的预处理方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相关毒性轻,患者耐受好。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55例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指征及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减少输血反应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 ,输注前及输注后 1 8~ 2 4h测定血小板计数 (Plt) ,计算其增值及回收率 ,并观察临床出血控制情况。结果 Plt 1 0× 1 0 9/L作为输注指征是安全的 ;发热可影响输注效果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效果好 ,副作用少。结论 AL化疗后骨髓抑制阶段及时输注去白细胞血小板可有效防止出血 ,减少因白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和发热反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干细胞的有效动员和采集,选择高效低毒的动员方案,掌握动员和采集时机与动员效果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对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对象:选择1998-09/2006-12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2例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诊断符合国际白血病分型及世界卫生组织新分类标准。男25例,女17例,年龄7~54岁,平均29岁,体质量(52±18)kg。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晚期乳癌2例。患者均经常规化疗达到或接近完全缓解,骨髓细胞学检查无肿瘤细胞浸润。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正常。动员前化疗疗程平均8次,所有患者均对治疗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均采用米托蒽醌10mg/(m2·d)静脉滴注第2~3d后,阿糖胞苷2g/m2静脉滴注第1~2d,1次/12h。当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20例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连用3~5d,22例患者早6:00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晚6:00给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μg/(kg·d)。白细胞计数>2.5×109 L-1,CD34 细胞≥1%时,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连续2d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检测CD34 细胞含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①单个核细胞与FITC标记的CD34 、CD3和CD8单抗及与CD4PE标记的CD4单抗4℃混合30min,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分析5×105个细胞,得出CD3、CD34 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用甲基纤维素法测定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②观察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针对不同类型疾病给予相应预处理36~48h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并行单个核细胞计数及台盼蓝染色,解冻后检测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②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数)。结果:纳入患者4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外周血CD34 细胞明显增加[(0.054±0.032)%,(1.82±0.76)%,P<0.01]。22例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患者CD34 细胞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分别为(8.76±3.39)×106/kg,(3.52±1.33)×105/kg,明显高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20例患者[(6.12±2.11)×106/kg,(2.03±1.07)×105/kg,P<0.05]。单独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后随CD34 细胞增加,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②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相关不良反应:全部病例出现Ⅱ~Ⅲ度脱发,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54.43±26.14)×109 L-1,2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发热(37.8~41.0℃),经抗生素治疗感染均在短期内得到控制。13例患者在白细胞快速上升时出现骨骼疼痛(腰骶部为主)。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非程控冷冻-80℃保存2.0~6.5个月,细胞回收率(88.7±7.4)%,台盼蓝拒染率(92.1±5.5)%,回输的单个核细胞(5.21±2.44)×108/kg,CD34 细胞(6.89±3.55)×106/kg,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2.58±2.33)×105/kg。④循环血量每次10~16L(终点分血量均在3个TBV上)。无严重毒副反应。26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者造血功能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均能安全、有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但以合用更为有效。大容量采集是提高干细胞产率,减少采集次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诊断学实验是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多项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纽带,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目前诊断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已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考核体系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来源的树突细胞 (DC)在体外能较强地激发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产生 ,对自身白血病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1 ] 。我们探讨CGL细胞冻融抗原(CLA)负载的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共同培养能否进一步提高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的杀伤活性。材料和方法1 细胞来源  12例外周血样本采自CGL慢性期初诊患者(WBC >5 0× 10 9) ,冻存后作为靶细胞及制备CLA。采缓解后患者外周血进行DC及CIK细胞培养。2 主要试剂 rhIL 4 (比活性 13U ng)、rhTNFα(比活性 36U ng)购自Pro…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实行“典型病例实验诊断分析”,使学生学会通过检查项目的选择、检查结果的分析,掌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及判断预后,培养系统而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基因骨髓混合一定比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异基因骨髓移植能否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方法将BALB/c与BCF1(BALB/c×C57BL/6)小鼠或与G-CSF动员BCF1小鼠脾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腹腔注入BALB/c幼鼠,制备新生小鼠GVHD模型,结果以脾指数表示.成年雌性BALB/c小鼠接受60Co全身照射8.5Gy后进行移植,移植物为BALB/c与雄性BCF1或与G-CSF动员BCF.小鼠骨髓细胞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移植细胞总数60×105个/只.观察移植小鼠aGVHD典型症状、病理表现及存活率.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注射BALB/c与BCF1小鼠脾细胞混合比例为21、11及异基因BCF1小鼠脾细胞的新生小鼠均发生GVHD;但G-CSF动员与否,GVHD发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1及11混合骨髓移植(MBMT)组小鼠有中到重度GVHD表现;经G-CSF动员的MBMT组小鼠8周存活率较未动员组明显提高(P<0.05).(3)G-CSF动员供鼠后L3T4+细胞下降显著,L3T4+/Lyt2+比值明显低于未动员组(P<0.01).(4)G-CSF动员供鼠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结论同基因骨髓混合一定量H-2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可减轻GVHD的发生;G-CSF动员供鼠可进一步减轻MBMT后GVHD的发生.其机理可能与IL-2、IFN-γ下降、IL-4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