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伤寒论》的六经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总结出的辨证论治提纲。中医常说的疾病病位,是指病邪与人体斗争所反应的病位,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虽然皮肤病病变部位在皮表,但绝不可因此而认为其病位在表。依六经来分,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时每个病位上又存在寒热、虚实的病性,判断病位及病性是根据四诊合参确定的,因此,皮肤病的病位同样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笔者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2.
柴胡桂枝干姜汤研究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胡桂枝干姜汤(简称柴胡桂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也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附《外台秘要》方”。本方目前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及方解认识不一,争论较多。笔者参考了相关书籍以及近10年的文献报道,试从病机、  相似文献   
43.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无论是五脏辨证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都是根据症状来的。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要重视“证”的获得,即重视临床上患者整体的综合的直观的症状反应,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对病机的思辨和对西医微观检查的依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4.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一书,是汉前经方治病有效的临床经验总结,即经千百万人体的实验观察,又经几代几十代实践的科学总结.它不但系统论述外感急性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而且亦系统论述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其中亦包括了常见的各种肿瘤.以其"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配伍严谨,法度森严,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且不少人用其方药治疗肿瘤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为了肿瘤研究和治疗的需要,今将近期有关资料总结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45.
自温病学从医林之中独树一帜以来,一直存在着“伤寒”与“温病”的争论。中医治病主要依靠人体患病后正邪相争所反应的症状特点即证候来治病的,笔者认为伤寒与温病的本质区别点应由症状反应来判定,而非由所伤病邪而判定。《伤寒论》六经辨证涵盖了温病,六经理明,万病理通,而《伤寒论》全书内容又详述了温病的证治,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证治疗温病亦是早已存在的事实,温病学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未“”跳出伤寒圈子”。1伤寒与温病的区分取决于症状反应明清时期,一些温病学家在没有搞清楚温病和伤寒区别的情况下,便主观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即《伤寒论》主要是讲风寒外感病的),“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即温病学主要是讲风热外感病的)。其实,中医辨证论治所说的证,是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证候来判断,而不依据感受的是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可反应出寒证,也可反应出热证;感受了热邪也可反应出寒证或热证。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的古代,当时既没有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据,又没有精密实验器材的利用,故势必不可能像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因素,以求疾...  相似文献   
46.
冯世纶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师承于胡希恕等著名中医,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出版了《经方传真》《张仲景用方解析》《中国汤液经方》等专著,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经方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经方是“医方之祖”,…  相似文献   
47.
《伤寒论》是具有独特经方理论体系的著作,论中很少涉及脏腑经络之说,而《脉经》是以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体系,与《伤寒论》不是相同的理论体系,故不能用《脉经》之"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来解释《伤寒论》之促脉,而要从《伤寒论》原文精神探求.通观全论的基础上,认为《伤寒论》之促脉当为寸脉浮、关以下沉之象,其主病当为津液有所伤之表不解而已.  相似文献   
48.
曹颖甫为清末名医,注重临床实践,以善用经方闻名。他的门人姜佐景将其部分医案整理成《经方实验录》一书,今选取其中一则治足肿痛医案,供借鉴。患者,女,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睡至次日早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痛甚时筋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