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2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71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16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415篇
内科学   22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39篇
特种医学   158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777篇
预防医学   291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307篇
  3篇
中国医学   306篇
肿瘤学   11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TO)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内外段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手术前后NIHSS评分、ASPECT评分、侧支循环、闭塞类型、开通顺序、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有效再通率、术后出血转化率、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确认21例[(10.6%(21/198)]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8例(38.1%),预后不良组13例(61.9%)。两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肺部慢性疾病、入院NIHSS评分、术前ASCEPT评分、病因TOAST分型等术前评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年龄更低(P=0.009)。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P=0.020),术中替罗非班的使用、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21例患者有效再通率为(TICI 2b-3)71.5%,死亡率28.6%,仅38.1%的患者预后良好。两组再灌注TICI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336),较低的发病年龄(P=0.009)、良好侧支循环(P=0.037)、术后7 d NIHSS评分(P=0.020)及桥接静脉溶栓(P=0.01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为预后预测因子(B=3.651,OR=38.5,95%CI为2.951~508.463,P=0.006)。结论前循环急性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总体良好预后率偏低,良好侧支循环为预后较强预测因子。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为非随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TO患者最佳治疗策略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研究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胆汁培养粪肠球菌基因序列,分析其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009~2013年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ERCP治疗的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胆汁标本分离的60株粪肠球菌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并利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分离菌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s)的MIC50,MIC90和耐药率。结果本组粪肠球菌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莫西沙星15.0%,加替沙星18.3%,左氧氟沙星25.0%,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均为35.0%,诺氟沙星48.3%。粪肠球菌耐药株中的gyrA在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的第83位和87位氨基酸发生突变,分别为S83I,E87G。parC第80位氨基酸发生突变S80I,产生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结论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粪肠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由于部分粪肠球菌菌株基因已发生突变,其耐药性还需进一步观察,同时还需开发更有效的具有抑制此类细菌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分期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经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周左右再行颈动脉支架术(CAS),手术前后均进行水化以保护肾功能,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mRS)、肾功能,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有无心肌梗死、脑梗死并复查造影观察支架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成功行分期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显示血管通畅,狭窄解除满意,手术前后患者mR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次介入前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PCI术后3d出现原脑梗症状加重,紧急行CAS术,预后良好。虽有1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窦反射,但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心肌梗死、脑梗死,无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支架侧脑梗死。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分期先行PCI后行CA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索利用50%氰氨化钙(商品名为荣宝)在洲滩易感地带杀灭血吸虫虫卵和尾蚴的简易方法,继而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方法 收集含血吸虫虫卵的阳性的新鲜牛粪.在夏、秋、冬3个季节,分别按照每100 g阳性牛粪加荣宝3 g和5 g的比例,在易感地带以搅拌、表面喷撒和粪内中置等3组方式施药,并设不施药阳性牛粪对照组,于不同时段分别取样,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毛蚴.用浓度为10 g/m3的荣宝对血吸虫易感水体进行血吸虫尾蚴杀灭,在施药前及施药后不同时段用哨鼠测定血吸虫易感水体.结果 夏季,搅拌组和表面喷撒组施药后第2天均未发现毛蚴,粪内中置组第3天未发现毛蚴;秋季,施药各组第2天取样均可发现毛蚴1~5条,第3天除粪内中置组仍然发现毛蚴1~5条外,其余施药各组未发现毛蚴;冬季,施药各组第3天取样孵化,除搅拌组外均可发现毛蚴2~3条,第7天抽样孵化未发现毛蚴;夏、秋、冬3季对照组第7天仍然有6 ~ 10条毛蚴.用荣宝处置血吸虫易感水体,处置前哨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1.11%,处置后第1、15和30天,经解剖检查,哨鼠均为阴性,亦未发现死鱼.结论 3组施药方式在易感地带均具有杀灭血吸虫虫卵的作用.其中,以每100 g牛粪加3 g荣宝的比例,采取表面喷撒的方法适宜现场应用,夏季效果更佳.采用荣宝10 g/m3的比例喷洒于现场血吸虫易感水体,可有效杀灭血吸虫尾蚴.2种方法同时使用,可达到净化血吸虫易感地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对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ILP蛋白(Impact-like protein)进行克隆表达,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蛋白结构分析。方法提取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基因组DNA,PCR扩增ILP基因,构建pGM-T重组载体,挑选阳性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将ILP基因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IPTG诱导表达。运用PSIPRED和SWISS-MODEL进行蛋白结构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ILP,该基因全长831bp。SDS-PAGE结果显示,目的蛋白条带出现在相对分子量约33kD的位置,与预期相符。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重组蛋白。结论成功克隆、表达并分析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ILP蛋白,为蓝氏贾第鞭毛虫ILP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下称301医院)远程会诊开展情况,为远程会诊及远程医学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方法通过构成比分析方法,对301医院2014年与2015年两年的16384例远程会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结果显示,301医院远程会诊总量呈现稳步提高态势,2015年医院远程会诊病例总量较2014年明显增加,会诊病例覆盖全部临床科室,会诊量排名靠前的医院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结论建议应进一步加大远程会诊的宣传力度和普及程度,使优势医疗技术资源辐射更多地区和人群,为全国全军各级医院伤病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90.
目的在HLA—A、-B、-C、-DRB1、-DQB14高分辨基因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供受者单倍型和等位基因错配在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的2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基因测序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进行供受者HLA—A、-B、-C、-DRB1、-DQB1高分辨基因分型。结果供受者根据HLA—A、-B、-C、-DRB1、-DQB1基因分型结果及相合度,分为HLA-5/10、-6/10、-7/10、98/10四组,其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8.7%、59.3%、71.1%、38.3%(P=0.068)。供受者HLA-6/10相合组与HLA-5/10相合组相比,3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在供受者HLA-6/10相合组:当HLA—I类位点(HLA-A、-B、-C)相合3年OS率为61.5%,与HLA-5/10相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HLA—A位点等位基因相合3年OS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0.5%8n84.4%,明显高于HLA-5/10相合组(P=0.013,P=0.013)。供受者与脐血单倍型相合88例,不合51例,两者巨核系重建累积发生率分别为95.3%和86.2%(P=0.007),粒系重建累积发生率分别为98.8%和96.1%(P=0.022)。结论在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的供者选择中,HLA相合度及等位基因错配对预后均有意义,选择与供受者单倍型相合的第三方脐血可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