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个明媚的午后.陶红出现在我面前.很熟络地同陌生人打着招呼.仿佛多年不见的老友。陶红染成棕红色的短发短得令人惊奇.像调皮孩子的恶作剧.将原本动感十足的丝绸上了绑.惟独撇下右侧一缕刘海.偶尔随着陶红不经意或有意的甩动而跳跃着.像夜色中划过的流星.亮丽绚烂但很快就悄无声息.仿佛从来都没有降临过。  相似文献   
32.
长期吸烟对2型糖尿病眼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豫  鲁平  马桂英  郭慧丽 《眼科研究》2002,20(4):292-292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38例有长期吸烟病史的2型糖尿病(2-DM)患者眼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评价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根据WHO(1999年)标准确诊的2-DM患者38例,均为长期吸烟血压正常的2-DM男性患者,年龄35~47岁,平均39.3岁;烟龄10~30年,平均21年.  相似文献   
33.
高危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分析61例骨肉瘤后因素及生存率,探讨高危骨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报告16例高危骨肉瘤治疗经验。方法 以经肢体挽救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例骨肉瘤为基础,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肿瘤预后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的绝对长度、绝对宽度、绝对深度、绝对面积、软组织肿块最大横径进行分析。结果 61例骨肉瘤随访1~10a,5a生存率57.5%,外科分期Ⅲ期;骨肉瘤与宿生主骨面积比≥2/3;软组织肿块最大横径≥6cm;病理骨折;活检标本PCNA阳性细胞检出占平均视野2/3以上均属高危骨肉瘤。采用术前多次化疗,深静脉持续给药;高选择骨肉瘤原发灶和转移灶滋养动脉化疗并栓塞;术前放疗和肢体挽救术处理高危骨肉瘤16例,随访1.5a,死亡2例,带病存活5例,无病存活9例,保肢率68.7%。结论 本研究使一些高危骨肉瘤得到了积极救治,更具备综合性和肿瘤针对性。  相似文献   
34.
大鼠骺板软骨细胞P物质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P物质 (substanceP ,SP)在不同年龄大鼠骺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对 2、4、8、12、16、2 4、30周龄大鼠的胫骨骺板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SP基因表达进行定位与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2周龄大鼠骺板软骨细胞各个区域均未见SP表达 ,4、8、12、16、2 4、30周龄大鼠骺板静止及增殖期软骨细胞未见SP免疫阳性染色 ,肥大区及钙化区软骨细胞可见SP阳性表达 ,其表达强度从 4周龄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到 12周龄时达峰值 ,16周龄始SP阳性表达强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30周龄则偶见SP表达。本研究证实生长板肥大区软骨细胞可以表达SP ,SP的表达强度与骨龄有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用雌性大鼠去势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去势后分别在白天和晚上进行脉冲电磁场(puls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治疗,观察昼夜节律对PEMF对去势后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作用的影响。方法: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去势组、对照组、去势+PEMF白天预防组和去势+PEMF夜间预防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周处死,处死前,测量全身骨密度。处死后测定血清骨钙素、行右股骨远端骨形态计量法检查。结果:PEMF白天预防组与PEMF夜间预防组相比BGP降低[(1.54&;#177;0.11),(1.71&;#177;0.15)μg/L,t=2.559,P&;lt;0.05]、骨小粱间隙减少[(127.5&;#177;13.3),(143.4&;#177;13.9)μm,t=2.337,P&;lt;0.05],而全身骨密度增加[(0.298&;#177;0.010),(0.289&;#177;0.008)g/cm^2,t=2.283,P&;lt;0.05]、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增加[(35.2&;#177;3.0)% vs (32.0&;#177;2,4)%,t=2.308,P&;lt;0.05]、骨小梁宽度增加[(65.9&;#177;5.2),(59.8&;#177;4.9)μm,t=2.435,P&;lt;0.05]、骨小梁数目增加[(5.5&;#177;0.4),(5.1&;#177;0.3)/mm,t=2.813,P&;lt;0.05]。结论:PEMF对大鼠卵巢切除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有预防作用,而昼夜节律对PEMF的治疗作用有影响,用PEMF预防大鼠骨质疏松症时白天治疗的效果优于夜间治疗。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初诊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与阴茎深动脉血流动力学间的关系。方法 :对 17例初诊 型男性糖尿病患者测量其内皮舒张功能及阴茎勃起前后阴茎深动脉的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初诊 型糖尿病患者的内皮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2 .初诊 型糖尿病患者勃起状态时阴茎深动脉的阻力指数 (RI)、舒张期血流速度 (V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 .0 5 ) ;3.相关性分析显示 :内皮血管舒张功能与阴茎深动脉的阻力指数呈正相关 ,与舒张期血流速度呈负相关。结论 :初诊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 ,可造成阴茎深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37.
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微量蛋白尿成为倍受关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有报道显示伴微量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冠心病的发生率。2003-04~2004-04,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伴微量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情况,对其内在关系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8.
目的:应用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技术评价绝经期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颈动脉血管内皮弹性功能改变,探讨WI技术在早期诊断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根据病程将60例女性SLE患者分为SLE 1组(病史<5年)和SLE 2组(病史≥5年),用WI技术依次检查SLE 1组30例、SLE 2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集WI相关参数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NA)、僵硬度(β)、瞬时波强脉搏波传导速度(PWV-W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及内中膜厚度(IMT),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 1组、SLE 2组患者W2、β、Ep、PWV-WI、PWVβ值增高,AC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W1、AI、NA值逐渐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 2组的W2、PWV-WI、β、Ep、PWVβ均较SLE 1组显著升高,AC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WI技术可早期检测SLE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对临床早期防治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时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分别对 5 2例 (81眼 )老年DR患者和 4 5例 (5 9眼 )成年DR患者CR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老年DR患者CRA各血流参数与成年DR患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CRA阻力指数 (RI)明显增高 ,舒张期血流速度 (vED)明显降低 (P <0 .0 1) ,眼球壁增厚的程度明显高于成年DR组 (P <0 .0 5 )。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 ,DR患者CRA的RI增加 ,而收缩期血流速度、vED降低 (P <0 .0 5 )。结论 :对于老年DR患者 ,随着年龄、病程的增加 ,视网膜的缺血性改变明显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价DR时CRA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髋外翻(coxa valga)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术后并发症之一,术中大转子骨骺受损被推测是可能因素,但尚无实验证实,本研究拟证实股骨大转子骨骺损伤与髋外翻的关系。方法在建立大鼠DDH模型后,通过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同时损伤大转子骨骺的方法,探讨DDH术中骨骺损伤因素对预后颈干角、前倾角的影响。将43只新生SD大鼠下肢伸直襁褓位固定10 d,待出生1个月时行骨盆正位X线片,确诊其中41个左侧髋关节发生脱位(41/43)。将41只DDH大鼠随机分为骨骺损伤组(21只)和对照组(20只)。对照组于大鼠出生1个月时切开复位左侧髋关节,骨骺损伤组在切开复位左髋的同时用1 mm克氏针钻孔损伤左股骨大转子骨骺。术后1个月处死并取得左股骨标本,使用超微立体扫描仪(Epson)测取颈干角及前倾角。结果骨骺损伤组颈干角为130.56°±3.44°,前倾角为28.57°±9.25°;对照组颈干角为126.57°±6.04°,前倾角为28.83°±7.85°。骨骺损伤组颈干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5),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结论术中大转子骨骺受损的DDH大鼠颈干角更大,提示该损伤可能是发生DDH术后髋外翻的因素之一。手术中减少对大转子骨骺的干扰和损伤,或可改善术后颈干角的变化,减少髋外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