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35篇 |
综合类 | 29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MELD评分与肝移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ELD评分与肝移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肝移植前最后一次检测血清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依据,计算患者的MELD评分。根据MELD评分的不同将患者分成3组。A组:MELD评分<15分81例(50.6%);B组:MELD评分为15~24分45例(28.1%);C组:MELD评分≥25分34例(21.3%)。分别统计各组患者术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MELD评分高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多,与MELD评分低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评分高的患者术后肺部严重感染或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血管并发症、移植相关性脑病、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较高,与MELD评分低的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无肝期时间、围手术期胆道并发症、血管并发症及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LD评分与肝移植围手术期肝外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MELD评分≥25分的患者是肝移植的高危受者,应加强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的调理及支持。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成4组:假手术组,AP组,脾切除组,脾切除+AP组。手术后2 4h检测各组血清TNF α,IL 1β,IL 6及IL 1 0水平,术后2d测肠细菌移位率,并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结果 脾切除+AP组TNF α,IL 1β,IL 6及IL 1 0值分别为3. 0 6±3. 6 1, 1 6. 4 6±5. 5 2, 19. 90±6. 8 9, 6. 9 4±3. 9 3;AP组的测得值分别为1 9. 9 3±2. 3 8, 4 2. 7 9±4. 3 1, 2 0. 1 9±3. 3 5, 3 9. 2 8±1 2. 6 9。脾切除+AP组TNF α,IL 1β及IL 1 0的值显著低于AP组(P < 0. 0 5 ),脾切除+AP组细菌移位率为4 0%显著低于AP组9 3. 3% (P< 0. 0 5 )。脾切除+AP组肠黏膜上皮仅轻微水肿,肠黏膜基本完整,而AP组肠黏膜上皮水肿明显,绒毛坏死,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结论 脾脏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明显促进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脾脏切除后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肠黏膜受损减轻,细菌移位率下降。 相似文献
43.
<正>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排名第六的常见恶性肿瘤,是我国排名第四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二肿瘤致死病因,其中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占75%~85%、胆管细胞癌占10%~15%[1]。外科手术治疗可为肝癌患者提供治愈的机会,但我国大部分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近年来,随着晚期肝癌的治疗进展,部分初始不可切除肝癌患者可通过转化治疗进而获得手术的机会,达到与一期切除相似的临床效果。本文查阅和总结了肝癌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相关文献,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肝移植术后再次手术的2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病人术后行32次再手术,其中5例行2次再手术,再手术率为14.2%。再手术的原因包括:腹腔内出血17例次,占再手术总例次的53.1%;胆道并发症11例次,占再手术总例次的34.3%;肝动脉栓塞2例次,占再手术总例次的6.3%;其他2例次,包括上消化道出血1例、胸腔出血1例,占再手术总例次的6.3%。27例病人中,7例再手术后死亡,病死率为25.9%。结论肝移植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腹腔内出血及胆道并发症是其两大主要原因。正确认识肝移植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对降低肝移植病人术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肝移植术后胆漏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漏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胆系并发症之一,胆漏发生的部位常见于胆管吻合口和T管窦道。胆管吻合口处胆漏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早,其发生可能与供肝肝总管近吻合口处缺血坏死及吻合技术有关[1],拔T管后胆漏其部位可在T管口或T管窦道。其原因可能与使用免疫抑制剂后组织修复差、T管窦道 相似文献
46.
背景:近年来内皮祖细胞促进机体血管新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共识,但内皮祖细胞的定向分化和扩增的问题是影响其疗效和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目的:观察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细胞培养板中,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贴壁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另外,分别以0.05,0.1,0.2BU/mL巴曲酶培养贴壁细胞,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的细胞形态上表现内皮细胞特征,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表面标志CD31和vWF,说明诱导后的细胞为内皮细胞。巴曲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增加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以0.1BU/mL浓度作用显著,且作用时间与血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7.
背景:近年来内皮祖细胞促进机体血管新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共识,但内皮祖细胞的定向分化和扩增的问题是影响其疗效和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目的:观察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细胞培养板中,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贴壁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另外,分别以0.05,0.1,0.2BU/mL巴曲酶培养贴壁细胞,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的细胞形态上表现内皮细胞特征,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表面标志CD31和vWF,说明诱导后的细胞为内皮细胞。巴曲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增加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以0.1BU/mL浓度作用显著,且作用时间与血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比经皮肝内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与经内镜胆道引流(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EBD)两种减黄方式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7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6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胆道引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TBD组62例,EBD组44例。结果:两组患者间术前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TBD组首次操作成功率58.1%,EBD组首次操作成功率56.8%,两组间术前引流时长无明显差异,操作引起的胆管炎及胰腺炎EBD组明显高于PTBD组(54.5%比22.6%,p0.001),PTBD组中2位患者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发生肿瘤细胞管道种植。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行EBD较PTBD有较高的胆管炎及胰腺炎发生率,但PTBD可引起沿肿瘤种植。 相似文献
49.
精神异常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3%4~7%[1-2]。本文回顾179例肝移植患者中精神异常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2年6月~2005年11月,我院共施行肝移植术179例。其中男144例,女35例,年龄20~72岁。术前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64例,肝脏恶性肿瘤59例,重症肝炎34例,其他22例。2.免疫抑制方案:患者术前口服霉酚酸酯(MMF),术中无肝期给予甲基强的松龙500 mg,部分患者加用塞尼哌或舒莱。术后抗排斥治疗常规用他克莫司(FK506)、MMF、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三联方案。FK506剂量为每千克体质量60…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