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62篇 |
免费 | 173篇 |
国内免费 | 1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1篇 |
儿科学 | 67篇 |
妇产科学 | 32篇 |
基础医学 | 186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505篇 |
内科学 | 309篇 |
皮肤病学 | 65篇 |
神经病学 | 77篇 |
特种医学 | 13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263篇 |
综合类 | 1107篇 |
预防医学 | 565篇 |
眼科学 | 39篇 |
药学 | 47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97篇 |
肿瘤学 | 2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97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156篇 |
2012年 | 179篇 |
2011年 | 181篇 |
2010年 | 164篇 |
2009年 | 180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270篇 |
2005年 | 259篇 |
2004年 | 202篇 |
2003年 | 203篇 |
2002年 | 148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123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重症监护时最常见的情况,长时间缺氧可引起血动力学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即往的研究表明缺氧和心动过缓可引起急性脑灌注血量的改变,这种改变具有潜在加重原有损伤或诱导新的脑损伤作用,由于这种原因的存在,早期干预是避免脑功能进一步损害的重要举措。减少呼吸暂停所致的缺氧和心动过缓的措施包括有甲基黄嘌呤及改变小儿体位等,而调整体位是否有效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采用抬高头部,保持 相似文献
93.
94.
目的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联合颏前移舌骨悬吊术(GAHM)后睡眠结构的变化。方法18例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为重度OSAHS(AHI>40)的患者,并经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结合M櫣ller试验、头影测量分析及上气道CT检查确定为存在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所有患者于术前先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5~7d,同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联合GAHM,术后6个月后复查,分析手术前后睡眠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24月,平均睡眠呼吸紊乱指数(RDI)从(63.83±16.34)次/h下降到(21.43±20.34)次/h,微觉醒指数从55.68±3.73下降到34.08±3.03(P<0.01),睡眠效率从89.92±1.79上升到95.12±1.09(P<0.05),快速动眼期(REM)所占睡眠百分比从(10.30±1.74)%上升到(15.98±1.19)%(P<0.05),S1所占睡眠百分比从(35.35±3.09)%下降到(31.47±2.11)%(P>0.05);S2所占睡眠百分比从(50.05±2.97)%下降到(46.52±1.68)%(P>0.05);S3 S4所占睡眠百分比从(2.38±0.50)%上升到(6.13±0.97)%(P<0.05)。结论UPPP联合GAHM治疗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的重度OSAHS患者,RDI指数和微觉醒指数降低,睡眠效率提高、REM相和S3 S4所占睡眠百分比提高,睡眠结构改善。 相似文献
95.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6例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6例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5例治愈,1例因并发脓毒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进展迅速、病情凶险的感染性疾病,治疗上以尽早彻底清创、应用广谱抗菌素及支持治疗为主,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并有利于提高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96.
应用CD4+CD25+Treg细胞诱导大鼠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抑制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方法 以SD、Wister大鼠分别为供、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受体脾细胞悬液同供体肾组织抗原孵育培养,诱导获得对供体抗原的特异性;采用MACS法分选具有供体抗原特异性的CD4 CD25 T细胞,FACS流式细胞法检测分选的CD4 CD25 T细胞及CD4 CD25 Treg细胞纯度;获得之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于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2、4、6、8、10周,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入受者体内(实验组,n=12),选取未注射组为对照(n=12).观察两组移植肾脏存活时间;术后第10、40、80天MTT法检测比较两组受体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反应程度;术后第10、20、40、60、80天分别监测各组血肌酐水平.结果 FACS流式细胞法检测分选的CD4 CD25 T细胞得率为4.13%,分离纯度为73.34%;CD4 CD25 Treg细胞纯度为65.22%.所分选之CD4 CD25 Treg细胞成功获得供体抗原特异性,对供体抗原的抑制率(IR)为85.4%.移植肾存活时间:治疗组移植肾存活时间为(98.83±6.66)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78.25±4.71)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0、80天治疗组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反应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0、40、60、80天对照组血肌酐指标明显高于治疗组,同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可特异性抑制受体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有效抑制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游离空肠复合镍钛合金网进行气管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健康杂种犬10只,对照组1只,实验组9只.两组均切除5 cm长颈段气管,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空肠替代缺损气管段,空肠内置入T形硅腔管作临时内支架,实验组空肠浆膜面外套镍钛合金网作为外支架,对照组未采用镍钛记忆合金网作为外支架.术后1 mo拔除T形硅胶管,行纤维内窥镜、CT检查,3,6 mo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光镜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照组拔除T形管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肠蠕动,且管腔塌陷,拔管后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当即死于窒息.实验组有1只死于术后24 h内,2只拔除T形管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移植空肠全部坏死,镍钛合金网暴露于气道中,2只拔除T形管后,行纤维支气管检查见移植空肠大部存活,仅上下吻合口处部分肠壁坏死,余下4只拔除T形管后,行纤维支气管检查见移植空肠全部存活,吻合口无明显肉芽形成,未见明显肠蠕动,CT显示新气管管腔通畅.全部实验犬术后1~2 mo内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未发现因肠液分泌过量所致肺部感染致死者.结论:采用游离空肠复合镍钛合金网重建长段气管,为解决重建气管的血运和管腔通畅,达到重建气道提供了一种方法,但应用于临床仍需慎重,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8.
目的建立模拟体内血液流动环境下,实时观察、研究血小板与血管表面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相互作用的模型。方法利用包被vWF的细玻璃管模拟血管,分别采用负压装置、蠕动泵和恒流注射泵产生不同流态和精确剪切率的流体环境,结合倒置显微镜和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Charge—coupled device)实时观察和记录血小板或细胞在流体作用下的一系列反应。结果血小板和转染了血小板糖蛋白Ⅰb-Ⅸ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在不同流态下都可与玻璃管壁上的vWF相互作用,从而介导血小板或CHO细胞与玻璃管壁的瞬时结合(滚动),并最终牢固结合在玻璃管壁上。结论本研究方法可以在精确剪切率和不同流态的流体环境条件下,实时地观察、记录血小板与vWF相互作用的情况,为血小板各种生理功能的研究以及相关药物的研究应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 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支持结构中MMP-3、胶原蛋白Ⅲ与SUI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3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SUI组)MMP-3,胶原蛋白Ⅲ,并选择同期20例妇科良性病变而行子宫切除术者作为对照(对照组),于手术中取患者阴道前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MP-3、Collagen Ⅲ的表达情况.结果 SUI组阴道前壁组织中MMP-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ollagen Ⅲ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SUI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胶原代谢活跃、胶原分解增加可能是SUI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