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30篇
  免费   1432篇
  国内免费   888篇
耳鼻咽喉   134篇
儿科学   443篇
妇产科学   208篇
基础医学   978篇
口腔科学   223篇
临床医学   3072篇
内科学   1617篇
皮肤病学   190篇
神经病学   485篇
特种医学   7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96篇
综合类   6106篇
预防医学   2500篇
眼科学   548篇
药学   2343篇
  26篇
中国医学   2644篇
肿瘤学   714篇
  2024年   189篇
  2023年   665篇
  2022年   587篇
  2021年   534篇
  2020年   505篇
  2019年   533篇
  2018年   574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485篇
  2014年   1219篇
  2013年   945篇
  2012年   1055篇
  2011年   1007篇
  2010年   982篇
  2009年   984篇
  2008年   878篇
  2007年   1132篇
  2006年   994篇
  2005年   971篇
  2004年   925篇
  2003年   831篇
  2002年   706篇
  2001年   678篇
  2000年   720篇
  1999年   595篇
  1998年   507篇
  1997年   556篇
  1996年   542篇
  1995年   472篇
  1994年   410篇
  1993年   336篇
  1992年   294篇
  1991年   268篇
  1990年   235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106篇
  1986年   80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60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9篇
  196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对肾鹿角形结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 (extracorpreal shock wave lihotripsy,ESWL)治疗边缘性鹿角形结石、部分鹿角形结石、完全鹿角形结石的疗效及副作用. 方法应用 MZ- V型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治疗边缘性鹿角形结石 77例,部分缘性鹿角形结石 49例,完全缘性鹿角形结石 6例, ESWL 治疗后 1, 3, 6 月进行 B超、 KUB检查和随访. 结果边缘性鹿角形结石完全排净 70例(90.9 %),残留 5例,无效 2例;部分缘性鹿角形结石完全排净 40例(81.6 %),残留 6例,无效 3例;完全缘性鹿角形结石完全排净 2例(33 %),残留 2例,无效 2例. 结论低能量 ESWL是边缘性鹿角形结石和部分鹿角形结石的首选疗法.因 ESWL疗程长,易发生泌尿系统继发感染,完全鹿角形结石不宜单独采用 ESWL治疗.采用小间隙电极低能量多次碎石,预防和延缓石街形成,并在石街形成后及时疏通,是提高 ESWL治疗边缘性鹿角形结石及部分鹿角形结石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酚(EGCG)对异常蛋白β-淀粉样多肽(AB)损伤星形胶质细胞(AS)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培养新生1d大鼠皮质AS,细胞纯化后,加入Aβ进行处理,随后加入不同浓度(0.1、1、5、10、25、50umol/L)的EGCG培养24h,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MTT比色法进行细胞活性分析、AS中丙二醛(MDA)以及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的检测;比较上述指标在损伤前后的变化。结果EGCG能够减轻Aβ对AS的损伤,抑制AS的MDA的产生,降低AS外液中LDH的含量,增强细胞的活性。结论EGCG能够抑制Aβ对AS的损伤作用,并且对其有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Aβ引起细胞过度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9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的因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7年3月法国的妇科医师Philipe Mouret成功的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临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至今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设备和器械的不断更新、改进和完善,使得LC这项技术日益成熟,且因其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倍受青睐,目前已成为症状性胆石病的金标准术式[1].但是,由于LC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并发症仍然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 OC),出血、胆道损伤、胆漏是该术式的严重并发症,其中胆道损伤为最主要的严重并发症,并在术后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2].有关这些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亦是各家腹腔镜外科学者探讨的难点和热点.现将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4.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临床心理护理已得到普遍的关注和应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如何科学的作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代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认真地做好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5.
改进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改进的四联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效果。方法38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根治术后行一期改进的四联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改进包括:①肛门内括约肌改进为双层双套环;②肛门外括约肌改进为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与深部重建;③直肠角改进为肛提肌切缘牢固地缝合于肛门括约肌外面与结肠前壁;④直肠瓣改进为三个人工直肠瓣。结果38例术后肛门外形、功能及远期生存率均更为优良,术后肛门功能测试的总优良率达94·73%,远期生存率高达76·32%。结论改进的四联术原位肛门重建术的效果良好,改进术式的设计也更符合正常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6.
病人,男,79岁。3d前午休后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并出现头晕、头痛,随之出现右侧口角抽动,右上肢不自主摆动、翻转,右下肢拇指不自主抖动。1993年患脑出血,遗馏左侧肢体轻度活动不便。查体:血压170/90mmHg(1mmHg=0.133kPa)。心肺正常,神经系统检查: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左上肢肌张力偏高,右上肢肌张力减退。双上肢肌力5^-级,右上肢肌力较对侧略低,左下肢5级,右下肢肌力5^-级。右侧肢体轮替试验、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协调。  相似文献   
97.
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24只,无菌条件下切断双侧面神经下颊支,制成15mm的兔面神经下颊支缺损模型。左侧用甲壳素涂层聚丙交脂-乙交脂共聚物[poly(L-lactide-co-glycolide),PGLA]神经导管修复;右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术后5周、10周和14周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查、组织学、电镜观察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5周观察到神经导管中有新生轴索通过,再生神经发育不成熟;右侧自体神经修复近段有髓神经纤维均匀疏散分布,远段未见明显再生神经束形成。术后14周左侧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电生理检查结果表明自体神经修复侧再生神经质量优于神经导管修复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神经修复再生纤维密度优于神经导管修复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自体神经修复侧近段神经髓鞘部分空泡样变性及脱髓鞘改变,远段再生神经纤维束形成少,面肌联带运动程度较导管修复侧严重。结论: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有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98.
钒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钒的生物学重要性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主要介绍钒的生物学作用以及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文献报道,锑烟尘可引起机体呼吸、消化、心脏和皮肤等器官的损害,国内对锑尘的职业性危害也进行了不少研究,本文对锑职业人群的康健状况作了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0.
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裸鼠胫骨部骨肿瘤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裸鼠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观察肿瘤局部生长和远处转移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9只6周龄雄性BALB/C裸鼠麻醉后,将前肢及左后肢固定,以1 m l TB针筒-29G针头从胫骨头关节窝,刺入骨髓腔缓缓注入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悬液30μl(约5×106个细胞)至骨髓腔,以建立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观察裸鼠生命体征变化。于濒死状态下处死,取右后肢及其附近淋巴结、肺脏和肝脏等标本,用40 m l/L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9只裸鼠中有6只模型建立成功。接种后平均48 d裸鼠出现跛行现象,右后肢胫骨部可触及米粒大小的包块,质硬,进一步发展至小鼠行走障碍。55 d后出现恶病质,解剖后发现右后肢胫骨部骨质疏松,局部有“腐肉”样组织突出髓腔,填塞肌肉间隙,病理证实为肿瘤组织。肝脏泛黄、被膜皱缩,镜下呈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改变。结论:胫骨内注射细胞悬液制作裸鼠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人前列腺癌在骨骼微环境中的生长及转归情况,是研究前列腺肿瘤骨转移的适宜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