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associated protein 1,INSM1)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INSM1、Syn、CgA、CD56在肺小细胞癌(26例)、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3例)、肺类癌(23例)、肺腺癌(72例)及肺鳞癌(52例)中的表达。结果(1)INSM1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总阳性率为87.5%,显著高于肺腺癌(2.8%)和肺鳞癌(1.9%)(P<0.0001)。(2)INSM1在肺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的敏感性分别为88.5%和78.3%,与Syn(88.5%和82.6%)及CD56(88.5%和78.3%)相似,显著高于CgA(57.7%和39.1%)(P<0.0001);INSM1在肺类癌中的敏感性为95.6%,与传统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标志物(Syn、CgA、CD56)相似(P>0.999)。(3)INSM1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8%和1.9%,与Syn和CgA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显著高于CD56(P<0.05)。(4)在37℃1 h孵育一抗,INSM1在小细胞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肺类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4.6%、52.2%和30%;在4℃孵育一抗过夜,INSM1在三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8.5%、78.3%和95.6%;一抗在4℃孵育过夜条件下,INSM1阳性率均高于37℃1 h的孵育条件。在4℃过夜和37℃1 h两种不同孵育条件下,小细胞癌的检测结果一致性为0.8354,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为0.2868,肺类癌为0.0390。结论INSM1是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比较可靠的标志物,在4℃过夜条件下孵育一抗的检测结果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32.
吴刚  魏雪 《九江医学》2003,18(2):80-80
2002年1月~12月,我科共抢救治急性鼠药中毒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34例,年龄16~72岁,平均43.2岁。中毒原因:误服8例,自服32例,皆为水剂或粉剂鼠药,剂量不等,出现中毒症状最早5min,最晚约3h。  相似文献   
33.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s,PMGCTs)中12p获得的情况,探讨其在PMGCTs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观察3例PMGCTs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染色检测PMGCTs的免疫表型,应用FISH法检测肿瘤的12p获得情况。结果 3例PMGCTs均为男性,年龄22~24岁。CT示前纵隔占位,例3肿瘤广泛累及肺部。患者血清AFP和(或)β-hCG升高。2例肿瘤组织形态表现为单一精原细胞瘤或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免疫表型:SALL4、PLAP均阳性,其中精原细胞瘤成分表达CD117、OCT4,卵黄囊瘤表达AFP,胚胎癌表达CKpan、CD30。例3肿瘤分化差,免疫抗原显著丢失。FISH检测3例PMGCTs均存在i(12p)信号。结论青春期后非纯畸胎瘤PMGCTs发生12p获得,FISH检测纵隔肿瘤存在i(12p),具有重要的病理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情况,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抽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3年第1李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1364张,以《处方管理办法》、《新编药物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依据,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广东省处方点评实施规范(试行)》为标准,从书写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角度,判断不合理处方并进行归类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1199张,其中书写不规范和用药不适宜处方分别为1168张(占97.41%)、31张(占2.59%),前者主要表现为医师无指征延长用药疗程、处方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等,后者主要表现为用法与用量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等。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书写不规范处方比例仍较高,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药师审方制度,改善合理用药监督反馈管理环节,进一步提高门诊抗茵药物处方合理率。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传统鼻饲喂养与重力鼻饲喂养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4周、体质量<2000 g、需鼻饲喂养的早产儿。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传统鼻饲喂养组(对照组)40例与重力鼻饲喂养(观察组)40例。比较两组患儿在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喂养耐受性及相关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t分别为4.780,8.846;P<0.05),且观察组的喂养耐受性更高,发生呼吸暂停比例更低(χ2分别为3.19,9.69;P<0.05),而在腹胀、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11,0.21;P>0.05)。结论重力管饲喂养增强了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为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6.
慢性咳嗽病程长,病机复杂,与外邪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中医诊治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4种咳嗽多以五脏为纲进行分型论治,或在辨证基础上拟一基本方加减治疗。结合西医不同病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因病机复杂、病程长,临床治疗难度大,临症不应固守成方或套用几种分型,当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辨证论治结合,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7.
潘莹  魏雪  刘韬  周望  黄红兵 《今日药学》2012,22(3):148-150,155
药物相互作用已成为临床药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相关的临床案例报道不断增加,但大多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本文引进国外通用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性量表(DIPS),并对量表中事项的评分规则、注意事项、应用以及局限性进行逐条解析,希望能为临床药师评价药物间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提供一条客观的途径和统一的标准,有助于国内同行进行国际间案例交流.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阿帕替尼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3A1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组(100mg·kg-1)和阿帕替尼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mg·kg-1),每组5只,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日1次,除地塞米松组连续给药3d外,其余各组连续给药14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以睾酮为探针,测定睾酮经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后转化的代谢产物6β-羟基睾酮(6β-OHT)的生成速率,以评价各组CYP3A1酶活性。结果: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阿帕替尼高、中、低剂量组6β-OHT的生成速率分别为(3.41±0.39)、(23.36±1.76)、(4.25±0.48)、(3.82±0.40)、(3.48±0.74)nmo·lmg-1·min-1,与地塞米松组比较,阿帕替尼各剂量组6β-OHT的生成速率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帕替尼对大鼠肝细胞CYP3A1酶活性无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39.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HIV特异性侵犯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现对我科自09年11月至10年10月收治的50例患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辽宁大连地区中老年人群中颈围与高血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参加"2型糖尿病肿瘤发病风险流行病学研究"基线调查的辽宁省大连市社区居民进行随访,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2 623名,对其进行问卷信息收集,并进行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测。根据颈围四分位数水平,将其分为Q1、Q2、Q3及Q4组,比较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高血压患病率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颈围四分位Q1、Q2、Q3及Q4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分别为(121.4±16.9)、(122.6±16.7)、(128.5±18.6)、(132.0±18.2)mm Hg,舒张压分别为(70.8±9.7)、(73.1±9.4)、(75.7±10.5)及(77.4±10.0)mm Hg(P均<0.001)。颈围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为0.273、0.324,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