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中均有很大的进展,采用有效的无创伤性技术监测和追踪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并对移植体内的细胞分布、迁移进行动态的在体观察,对干细胞移植在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用来示踪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干细胞移植的各种显像技术和造影剂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对光学成像、放射性核素标记干细胞显像及铁纳米颗粒标记干细胞显像等在体示踪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晚期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早期影响.方法:前瞻性设计入组需要外科治疗的晚期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同期,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经冠状动脉桥血管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患者随机分为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应用磁共振成像评价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同时评价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试验揭盲后干细胞治疗组9例,对照组11例.手术早期结果无死亡.随访6个月,患者均存活,随访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磁共振成像检查,手术后2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节段左心室壁增厚率干细胞治疗组大十对照组(P=0.044).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桥血管心肌内移植是安全的,治疗早期无不良反应.早期结果显示:节段左心窒壁增厚率的变化干细胞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3.
本实验采用静脉注射四氧嘧啶的方法,选择性地破坏大鼠胰岛 B 细胞,48h 后造成大鼠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桂益嗪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给予四氧嘧啶前2h 预防性口服桂益嗪,能明显地降低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提示桂益嗪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4.
背景:目前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大部分临床试验是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移植,结合外科手术同期予以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骨髓单个核细胞经桥血管进行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病例分析.对象:2004-11/2005-06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10例,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40%.方法:患者进行手术的同时,抽取自体骨髓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桥血管远端吻合口完成后,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注射到前降支,其他桥血管经近心端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分别注射到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内.主要观察指标:术后通过心脏超声、磁共振评价心功能.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术中采集骨髓血45~60 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平均为4.1×10~7个,锥虫蓝排斥试验测定细胞活性>95%.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1,3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术后心肌酶、肌钙蛋白T未见异常增高,心电图未发现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改变.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1);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均未见与骨髓血采集以及细胞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内移植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桥血管进行心肌内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合并室间隔缺损(VSD)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可逆性程度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24例平均肺动脉压力大于30 mmHg(4.0 kPa)病儿,其中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1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4例.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取其右中叶肺组织,标本经HE及弹力纤维染色,评估肺血管病变程度.ELISA检测标本中eNOS、iNOS、ET-1、ET-AR、ET-BR、MMP-2、MMP-9及TIMP的表达情况.结果 两组病儿年龄、身高、体重、VSD大小、术前肺动脉压力筹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血红蛋白浓度、主动脉及肺动脉内氧饱和度及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值筹异明显,P<0.05.两组肺标本Heath-Edwards分级0~Ⅱ级,ELISA检测发现TGA组的eNOS及MMP-2表达,分别为(280.13 ±101.92)ng/mg和(31.68±15.36)ng/mg,明显低于单纯VSD组的(488.41±249.6)ng/mg和(69.28±49.12)ng/mg,P<0.05.两组iNOS、ET-1、ET-AR、ET-BR、MMP-9及TIM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OS系统、ET系统及MMP/TIMP系统的失衡参与TGA合并VSD者的肺高压形成过程,相对于单纯VSD者,TGA者肺循环的高氧合状态使MMP-2和eNOS表达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及其肺血管病变的可逆性程度.  相似文献   
56.
CARP蛋白与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RP蛋白(cardiac ankyrin repeat protein)也常被称为ANKRD1蛋白(cardiac ankyrin repeat domain 1protein),其他别名还有:C-193、MCARP等,属于MARPs(肌肉锚定重复蛋白)家族.  相似文献   
57.
目的:检测大鼠心肌梗死(心梗)后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22(TSC-22)蛋白水平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是否对其蛋白表达有诱导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梗模型.分为心肌梗死模型组(心梗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于术后1天、3天、7天、2周、4周进行心脏标本取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中TSC-22蛋白的表达.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乳鼠原代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心肌细胞对照组和心肌细胞实验组,心肌细胞对照组正常培养,心肌细胞实验组分别在2.5、5.0、10.0 ng/ml浓度的IL-6刺激下培养24 h.采用ELISA法、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TSC-22蛋白表达.结果:ELISA法结果表明,大鼠心肌梗死1天、7天心梗组比假手术组左心室心肌组织中TSC-22蛋白含量显著升高,4周时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细胞实验的ELISA法结果表明,在10.0 ng/ml的IL-6刺激24 h后,心肌细胞实验组比心肌细胞对照组TSC-2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5、5.0 ng/ml IL-6刺激24 h后,心肌细胞实验组与心肌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细胞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10.0 ng/ml的IL-6刺激24 h后,TSC-22在细胞核中的染色明显加深.结论:大鼠心梗后的急性期,如梗死1天、7天后,左心室心肌组织中TSC-22蛋白水平迅速升高.炎症细胞因子IL-6可能是其在心梗后上调的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8.
刘晓艳  魏英杰 《心脏杂志》2011,23(1):123-125
心脏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它们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辅助确诊心肌梗死,而成为多种心脏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现有的标志物还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心脏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受体(IGF-2R)在体外模拟心肌缺血低氧环境时表达的变化。方法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以低氧和无血清处理不同时间点后收获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实时定量RT-PCR测定IGF-2R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GF-2R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氧无血清处理12和24 h乳鼠心肌细胞IGF-2R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处理24 h后IGF-2R蛋白表达也升高(P<0.05)。结论低氧无血清可诱导乳鼠心肌细胞IGF-2R的表达,IGF-2R可能在缺血低氧引起心肌损害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梗死(MI)后不同时间,梗死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以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的关系,为细胞移植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在MI后不同时间,用PCR测定梗死组织中SDF-1表达的水平。提取梗死心肌组织提取液,在Costar Transwell 双层细胞培养皿观察MI后不同时间梗死心肌组织对MSC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SDF-1在组织脏器内的表达存在差异,MI梗死心肌组织中SDF-1的表达呈现出时间变化的趋势,梗死后48 h 达到高峰水平。梗死后的心肌组织对MSC迁移的影响与SDF-1的表达呈相同的变化程序,梗死后48 h 对MSC的趋化作用最强。经SDF-1的受体CXCR4特异性阻滞剂处理后,MSC向梗死组织提取液迁移的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MI后的早期,局部组织中SDF-1的表达明显升高,并可在MI后2周内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其对于移植细胞向梗死区域迁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