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2007年9月-2008年12月期间。我院遇见3例极为罕见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特殊类型复杂动脉瘤,术前造影发现动脉瘤形态等异常、体积较大或伴有血栓,2例术中游离或者夹闭瘤颈后出现瘤颈撕裂及颈内动脉壁破裂等严重后果,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技巧和总结手术体会。方法: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1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根据术中所见压迫血管的类型,分别采用Teflon棉隔离、血管悬吊、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及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等手术方式。其中发现明确血管压迫,尤其压迫处神经变形者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部分责任血管仅与神经接触者,行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责任血管为长袢状者行血管悬吊;而未见明确责任血管者行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154例,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19例.未见责任血管但明显蛛网膜增厚者5例。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45例,动静脉联合责任血管22例,单纯静脉责任血管6例。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155例,减压加部分感觉根切断11例,责任血管悬吊7例,蛛网膜松解加感觉根部分烧灼s侧。术后疼痛立邵消失169例,显著减轻者6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75例(98.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2例.疼痛复发如术前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责任血管类型采取适当减压方法是提高三叉神经痛手术有效率及减少复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3.
我院从2006年2月~2007年12月期间在97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中,采用某些快速的方法实施动脉瘤处理,术中较快地进行载瘤动脉近端的临时阻断。之后更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动脉瘤的显露和夹闭。最短的1例前交通动脉瘤从上I临时夹到夹闭动脉瘤只需3分钟,获得了很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技术在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头皮脑电图及影像学等非侵袭性检查难以确定致病灶的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难治性癫痫患者51例,采用开颅手术方式在怀疑脑区埋置颅内电极。术后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确定致病灶后,进行腊皮层电刺激功能区测定。再次手术行致病灶切除。结果:硬膜下电极埋置50例,硬膜外电极1例。术后所有病例均记录到明确的发作间期异常放电和/或发作期脑电图变化。致痛灶切除术后效果Engel分级:Ⅰ级32例,Ⅱ级13例,Ⅲ级5例,Ⅳ级1例。头皮愈合不良3例,延长住院时间后治愈。无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结论:颅内电极监测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皮层电刺激术对脑功能区定位可靠、方便。对于采用非侵袭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皮层电刺激术可以提高癫痫治愈率,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术中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 ~2019年6月因颈椎病行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89例资料.通过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4个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椎病日本骨科协会(Japan...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经蝶窦入路手术后MRI随访的最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内(早期)、术后3月(中期)、术后1年(后期)的MRI资料。观察术后不同时期MRIT1增强前后鞍内容物的变化及判断肿瘤切除的程度。结果术后早期MRI检查显示多数患者鞍区内容物明显减少,其中28例无法判别残余肿瘤,术后3月后鞍区内容物体积减少,MRI冠状位上鞍区内容物体积减少50%以上的11例,减少30-50%的9例,小于30%的8例。有23例于术后3个月后MRI检查确诊鞍区有残余肿瘤。结论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经蝶窦入路术后中期复查MRI容易判断肿瘤残余或复发。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前部或室间孔附近,呈宽基底与侧脑室壁或透明隔相连。肿瘤边缘及内部可见多发囊泡,常见钙化,MRI上实性部分T1WI、T2WI均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神经突触素阳性。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例,其中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4例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术前诊断的重要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通过三维CT观察,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蝶窦解剖结构改变及其经鼻蝶手术意义。 方法 选择东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鼻窦CT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术中所见与之对比;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颈内动脉隆突及裂隙和Onodi气房的出现率。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蝶窦呈鞍前型3例,半鞍型12例,蝶鞍型18例,鞍枕型18例。蝶窦内无分隔1例,1纵隔36例,2纵隔11例,3纵隔2例;肿瘤充满窦腔、分隔数目无法判断者1例;横隔2例,斜型隔1例。分隔的前缘居中19例,偏左14例,偏右16例,分隔前缘遭肿瘤破坏,无法判断者1例。有5例共7侧蝶窦分隔的后缘附着于颈内动脉隆突。观察到颈内动脉隆突双侧12例,单侧2例;颈内动脉隆突裂隙5例。5例9侧存在Onodi气房。所有患者术中所见蝶窦内骨性分隔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一致,在蝶窦分隔的导引下均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鞍底的定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良好显示蝶窦内骨性分隔及蝶窦侧壁的隆突,有利于指导经鼻蝶手术中快速、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AG)随年龄变化的规律。 方法 按年龄分组收集360例核磁共振检查颅内未见异常的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静脉窦内AG的分布、各年龄组AG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及同例患者AG形态随年龄变化情况。 结果 经MRI检查发现,AG最常出现的部位是横窦,其次是上矢状窦、直窦、窦汇,海绵窦未见;未成年组随着年龄的增加,AG的直径逐步增大,数量逐步增多,分叶型AG数量也增多;中青年组AG直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波动于某范围内,形状基本保持不变,能检测出AG的患者的例数及AG直径与未成年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随着年龄的增加,AG直径减小,数量减少,分叶型AG数量也呈减少趋势,能检测出AG的患者例数及AG直径与中青年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蛛网膜颗粒数量、大小及形状有所差异,这些变化可能与生长发育、衰老及脑脊液吸收调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0.
神经内窥镜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内窥镜手术已作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 ,使越来越多的颅内病变通过微创手术得以解决。本文就神经内窥镜手术的发展、分类、适应证、并发症及其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