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加速破坏而致溶血性贫血。患者具有:贫血、黄疸、乏力、肝脾肿大、肝功能检查异常等表现,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生麦芽和炒麦芽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比较生麦芽和炒麦芽降血脂作用的差异。方法:饲喂高脂饲料及灌服脂肪乳4周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生麦芽和炒麦芽水煎液灌胃干预4周。造模4周后通过眼眶取血,生化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灌胃4周后,称量大鼠体质量及肝脏重量,检测血清TG、TC、LDL-C、HDL-C含量,计算动脉硬化指数(AI),比色法检测肝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MDA)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TG、TC、LDL-C、AI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灌胃4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组、生麦芽和炒麦芽水煎液组对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影响,辛伐他汀组、生麦芽和炒麦芽能够显著降低肝指数(P0.05或P0.01),辛伐他汀组、生麦芽和炒麦芽都能够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LDL-C、AI值(P0.05或P0.01),升高HDL-C值(P0.05或P0.01),降低肝脏组织MDA水平(P0.05或P0.01),升高SOD水平(P0.05)。结论:生麦芽和炒麦芽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降血脂作用,且生麦芽效果强于炒麦芽。  相似文献   
53.
魏晴  梁珊珊  姜珊珊  魏娜 《中国药房》2021,(9):1063-1069
目的:研究良附丸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Gene-Cards、OMIM和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良附丸的活性成分、靶点和胃溃疡相关靶点,并利用Venny 2.1软件筛选良附丸活性成分与胃溃疡的共同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良附丸治疗胃溃疡的蛋白互作网络图,并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该网络进行拓扑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良附丸的活性成分与胃溃疡的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良附丸活性成分-胃溃疡靶点-KEGG通路网络图。在动物实验验证中,取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阳性对照,39 mg/kg)和良附丸低、中、高剂量组(0.78、1.56、3.12 g/kg),分别灌胃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7天。末次给药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灌胃无水乙醇(0.01 mL/g),以复制胃溃疡模型。造模成功后,取小鼠胃组织观察病变情况,并计算胃溃疡指数;检测小鼠胃组织中TP53、c-Jun、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出良附丸中的9个活性成分(如异鼠李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和166个共同靶点。良附丸可通过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蛋白质结合、细胞外空间等GO功能,以及癌症信号通路、乙型肝炎、膀胱癌、胰腺癌、TNF信号通路、前列腺癌等KEGG通路发挥治疗胃溃疡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良附丸能显著降低小鼠胃组织病变情况和胃溃疡指数,以及TP53、c-Jun、p38 MAPK、Akt、p-Akt和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筛选出了良附丸治疗胃溃疡的9个活性成分和166个靶点;良附丸可通过抑制MAPK、NF-κB、TNF和PI3K/Akt等多条通路等,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改善胃溃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案1.王某,女,43岁。初诊时间:2009年1月8日。 患者2005年始出现目眶四周跳动发胀,渗出液体.以后多个手指关节及指甲渗出脂肪样白色液体,有时隆起有形.在鼓楼医院确诊为白塞氏病。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显。每逢情绪郁怒.目下颜面渗出液性分泌物.皮肤痒痛.搓擦渗血,服雷公藤导致闭经。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适宜的碘造影剂推注速度,提高肝脏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提高肝脏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将90例肝脏CT增强扫描患者随机分为2mL/s组、3mL/s组、5mL/s组各30例,分别以2mL/s、3mL/s、5mL/s速度静脉推注碘造影剂,使用多层CT行肝脏扫描测量并对比肝实质、主动脉CT值。结果三组肝实质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mL/s组与3mL/s组、5mL/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行肝脏CT增强扫描时,3mL/s注射流速可使肝脏达到较好的强化效果;5mL/s注射流速可使CT血管造影达到较好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56.
目的:基于防己传统临床用药多为水煎煮,对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进行富集,研究其对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的影响,区别以往对其醇提物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防己水溶性大极性生物碱的抗风湿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732型阳离子树脂富集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通过足底、尾部、背部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7 d后再加强注射1次,建立CIA大鼠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0.162,0.324,0.486 g·kg-1)、雷公藤多苷组(1.5 mg·kg-1)和地塞米松组(10.8 mg·kg-1)分别ig给药,连续给药21 d。观察不同剂量对CIA大鼠关节炎指数、足跖肿胀度的影响,同时测定血清中白介素(IL)-1,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关节炎指数和足跖肿胀度显著升高,血清IL-1,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高、中、低剂量组能够降低关节炎指数和足跖肿胀度,明显降低血清中IL-1,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P0.01),并且减轻滑膜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防己水煎液总生物碱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7.
输血是危重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措施,据报道人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3天以上的患者959/6血红蛋白(Hb)低于正常水平,住院时间在1周以上的患者859/6接受了RBC输注。有报道认为过宽的输血指征与ICU患者的不良预后有一定联系。现对我院2007年1~12月ICU输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为危重患者的输血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8.
摘 要 目的:研究生麦芽、炒麦芽和焦麦芽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比较麦芽不同炮制品间消食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炭末推进实验,测定各受试药物组小鼠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胃动素(MTL)和血清胃蛋白酶(PG)含量。结果: 生麦芽高、中剂量组,炒麦芽高剂量组和焦麦芽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能显著降低胃残留率(P<0.05或P<0.01),增加小肠推进率(P<0.01或P<0.05),提高MTL(P<0.01或P<0.05)和PG含量(P<0.01或P<0.05)。结论:麦芽生品及不同炮制品能够增强胃肠运动功能,且生麦芽强于炒麦芽强于焦麦芽。  相似文献   
59.
MNSs系统的S和s抗原分别于1947年和1951年被发现,其抗原频率分别为55%和89%,中国人S+s-与S+s+的表现型频率分别为0.09%和6.47%[1].虽然抗-S存在自然发生的,但绝大多数是由红细胞免疫产生,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中才能检测到[1-3].因多次妊娠或输血而产生不规则抗体在临床上很常见,但产生抗-S的病例却罕见报道.本院近期收住1名有多次妊娠和输血史的患者,体内检测到抗-S及自身抗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0.
随着输血医学研究的深入,红细胞血型抗原已经由最初的3种,即A、B、H抗原增加到近300种,并且可以归入30个血型系统[1].这些抗原最初是通过血液凝集实验检测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发现的.随着对血型抗原复杂性认识的深入,以及由于血型抗原抗体所引起的临床问题的出现,如:供/受者血液不相容所引发的输血反应、母婴血型不相合所导致的新生儿溶血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等,凝集实验因其本身的局限件不能很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