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97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的最佳引流方式。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65例接受经腹入路腹腔镜下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治疗的肾积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引流方式分为双J管组和支架管组,双J管组采用常规术中输尿管,置入双J管引流肾盂内尿液至膀胱(n=108);支架管组采用F4输尿管支架管经肾盂至尿道外口,引流肾盂内尿液至体外(n=57)。通过术后并发症、有无非计划再手术、拔管后自觉症状、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指标,评价两种不同引流方式在儿童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中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从术后随访至2019年12月,随访时间为2个月至4年。支架管组中4例发生术后感染,3例术后出现尿外渗,4例出现术后血尿;双J管组中7例发生术后感染,2例术后出现尿外渗,2例出现术后血尿,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上,双J管组低于支架管组。支架管组中4例因拔管后出现输尿管引流不畅,再次行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2例因肾积水复发,再次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双J管组中有4例术后感染,1例双J管堵塞,均行双J管拔除+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1例因肾积水复发再次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支架管组总体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0%,双J管组为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J管组中,1例管腔堵塞,2例支架管上移,1例双J管脱出体外,支架管组无一例管腔堵塞、移位及脱落情况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管组中拔管后,1例出现腹胀合并高血压,8例出现腹胀伴纳差,2例出现腹痛,双J管组拔管后有2例出现腹痛,1例出现腹胀。支架管组拔管后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双J管组为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J管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8±1.9)d,支架管组为(8.8±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J管和支架管两种引流方式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再手术率上并无差异,两者均为有效的引流方式。但在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家属经济成本及降低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双J管引流均优于支架管引流。支架管引流在带管期间无堵塞、移位、脱落的情况发生,并且可避免二次入院,对于交通不便的患者可考虑选择。  相似文献   
102.
患儿,男,10岁3个月,因出大汗3月余,抽搐3 d入院.3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大汗淋漓,以夜间为甚,同时饮水增多,但小便量减少.曾排大便后感剧烈头痛,持续数秒钟,休息后可缓解.发病后患儿性格有改变,易激动,烦躁.  相似文献   
103.
一、令人深思的问题最近,我们在吉林省的一个县级市的乡、村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那里,最优美的环境是校园,最好的房舍是教室。而那些直接承担农民健康任务的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大部分房屋年久失修,有的已经成为危房,有的干脆没有房舍,乡村医生只好在自家炕头上行医。有一个前几年富起来的村  相似文献   
104.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儿科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儿科临床教学特殊性出发,对儿科CAI课件的开发工具,主干课程与模型设计以及开发与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5.
SV40T抗原基因介导尿源性干细胞永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猿肾病毒40大T抗原(SV40Tag)永生化尿源性干细胞,为组织工程学及再生医学提供稳定的细胞来源.方法 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将含SV40Tag基因质粒pMPH-FRT-SV40T及转座酶质粒(transposase)共转染至临床分离的尿源性干细胞中.潮霉素(Hy-gromycin)筛选后阳性细胞克隆并连续传代,观察细胞形态学以及增殖情况,RT-PCR,免疫荧光等检测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细胞裸鼠皮下注射检测其安全性.结果 筛选获得的阳性克隆扩大培养,即永生化尿源性干细胞(imrnorterlized urine derived stem cell,iUSC),增殖能力强,能连续传代培养.RT-PCR证实iUSC表达SV40Tag基因,而用翻转重组酶(Flippers recombination enzyme Flp)处理iUSC可敲除RFT-SV40Tag基因而逆转永生化.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该细胞株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73,CD44,CD90 (Thy-1),CD29 (Integrin),CD105 (Endoglin),CD166 (ALCAM),BMPR Ⅱ,SSEA4,CD117,CD133;BMP9可诱导其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具备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转染细胞2×106个/点接种裸鼠,连续观察4周无肿瘤形成.结论 脂质体转染技术成功构建SV40Tag永生化尿源性干细胞,该细胞株仍具有干细胞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为组织工程学及再生医学的体外研究和发展应用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p53在环磷酰胺(CP)代谢产物丙烯醛(ACR)导致未成熟睾丸支持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未成熟SD大鼠支持细胞原代培养模型,实验组给予100 μmol/L浓度的ACR溶液,对照组给予PBS溶液.ACR处理后10 min、30 min及1h时用原位免疫荧光检测p53的迁移定位,并在ACR处理1h、3h和12h后分别做如下处理:①Westernblot检测细胞内p53及Bax的表达;②细胞行JC-1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③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①支持细胞分离培养成功,见细胞贴壁生长,长梭形,2~3个突起;②在ACR处理10 min时线粒体中可见少许p53分布,30 min时线粒体中p53蛋白明显增加,之后维持在这一水平未见明显增加;③ACR处理1h后,细胞内的p53和Bax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R处理3h后细胞内p5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12h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3h后Bax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时间延长表达明显增多;④ACR处理1h后,实验组线粒体膜电位为(87.43±0.76)%,与对照组(98.07±0.67)%相比,下降了约11%;处理3h后,线粒体膜电位为(72.0±1.73)%,与对照组相比下降约26%;在处理12h后,线粒体膜电位为(51.53±1.93)%,与对照组相比下降约47%.提示线粒体功能受损;⑤ACR处理细胞1h、3h及12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5±0.18)%、(8.74±0.64)%及(36.87±0.61)%.与对照组凋亡率(0.43±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同时间点之间凋亡率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及其代谢产物ACR可能通过激活p53信号网络,损害细胞线粒体功能,激活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及非转录凋亡途径,导致支持细胞凋亡.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CP生殖毒性机制以及研究更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发生吻合口暂时性梗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泌尿外科2007年7月至2015年6月实施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共360例。按照是否发生吻合口暂时性梗阻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术后发生吻合口暂时性梗阻与年龄、体重、性别、术侧、术前积水程度、有无息肉、病变段输尿管长度及引流方式的相关性。结果 360例中,术后发生吻合口暂时性梗阻24例(占6.7%),两组在年龄、引流方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2个月、肾造瘘管外引流以及输尿管支架管外引流可增加吻合口暂时性梗阻的发生率,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暂时性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外引流是术后吻合口暂时性梗阻的危险因素。术中应避免肾盂内血凝块存留,适当延长外引流时间,以减少或避免因水肿所致吻合口暂时性梗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8.
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儿童麻醉深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  涂生芬  柏林  杨飞  徐颖  魏光辉 《重庆医学》2012,41(4):327-329
目的评价儿童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泊酚后麻醉深度的变化及其对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36例下腹部手术患儿,采用常规全身麻醉(全麻)复合镇痛药和肌松药,将其按丙泊酚维持剂量分为3组(A组:丙泊酚10mg.kg-1.h-1,每隔20min按照10、8、6mg.kg-1.h-1方案减量;B组:丙泊酚15mg.kg-1.h-1,每隔20min按15、10、8mg.kg-1.h-1减量;C组:丙泊酚20mg.kg-1.h-1,每隔20min按20、15、10mg.kg-1.h-1减量),每组12例。在给药后每隔2min记录1次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血压。在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1min(T2)、气管插管后1min(T3)、切皮前1min(T4)、切皮后1min(T5)、手术探查(T6)及手术结束(T7)时,采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在T4、T6、T7时间点测定血清丙泊酚浓度。结果 B、C组镇静深度达到手术要求,应激反应较A组轻,但长时间高浓度丙泊酚输注可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结论儿童全麻使用15mg.kg-1.h-1丙泊酚,并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维持剂量,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和适当的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探讨诱导建立大鼠先天性尿道下裂,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及胎鼠阴茎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R3)在尿道下裂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方法:SD孕鼠随机分为DEHP组(每日500 mg/kg)和大豆油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于母鼠孕12 d至19 d(GDl2~19)持续经口灌注给药。每组分别留取10只孕鼠让其正常分娩,出生第1日计数新生大鼠,并在解剖显微镜下测量雄性新生鼠的肛门生殖器距离(AGD)和称体质量;雄性仔鼠70日龄时逐个检查尿道下裂的发生情况。另10只孕鼠于孕第19日行剖宫产取仔鼠,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胎鼠阴茎TGF-β1、TGF-βR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DEHP成功诱导出尿道下裂大鼠动物模型,DEHP组仔鼠体质量及AGD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DEHP组胎鼠阴茎TGF-β1、TGF-βR3 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DEHP成功诱导建立先天性尿道下裂大鼠模型,胎鼠阴茎内TGF-β1、TGF-βR3异常表达可能是尿道下裂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