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8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天枢、足三里和大肠俞穴位埋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莫沙必利口服治疗,每日3次,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并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9例,显效12例,有效31例,无效18例,愈显率45.56%;对照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19例,有效28例,无效28例,愈显率3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时间积分和主症总积分、兼症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永存动脉干Ⅳ型的CT血管造影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CT血管造影证实的永存动脉干Ⅳ型共14例,男5例,女9例;评估心脏形态、室间隔缺损、动脉干骑跨、支气管动脉异常及侧支循环、其他心血管畸形特征.结果 CT血管造影显示:①双心室增大明显,伴右心房增大;②高位室间隔缺损,缺损平均直径(20.1±5.2) mm,其中男性为(23.7±5.2) mm,女性为(18.2±5.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3,P=0.095,P>0.05);③动脉干骑跨率为(50±5.2)%,男性为(51±2.3)%,女性为(4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2,P=0.611,P>0.05);动脉干平均内径(34.2±6.4) mm,男性为(39.1±4.3) mm,女性为(31.4±5.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89,P=0.024,P<0.05);④无肺动脉主干,心腰明显凹陷,肺血由支气管动脉及侧支循环供应,部分支气管动脉呈"残根"征;⑤男女各2例伴右位主动脉弓,其中1例男性有左侧肺静脉异常粗大,女性1例伴永存左上腔静脉.结论 永存动脉干Ⅳ型特征复杂多变,CT血管造影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手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环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不同治疗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有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细胞学检查阳性而阴道镜检查不满意的患者和ECC阳性患者共249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24例,采用目前临床上普遍采取的切除病灶范围;B组125例,根据宫颈移行带的分型采取不同的LEEP刀治疗方案:Ⅰ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7~10 mm;Ⅱ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10~15 mm;Ⅲ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15~25 mm。结果 249例均成功利用LEEP刀完成宫颈上皮内瘤变切除术。B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宫颈塑型效果满意度、术后愈合时间上明显优于A组,而两组在感染、术后标本切缘阳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使其在不影响愈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保护宫颈机能。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肛管内超声(EUS)和肛直肠测压检查对肛门闭锁术后肛门功能做客观评价,并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法对34例肛门闭锁术后患儿分别采用 EUS、肛直肠测压测量肛管中位肛门水平内括约肌(IAS)厚度、肛门外括约肌(EAS)厚度、肛周肌肉血供及弹性、肛门括约肌松弛反射情况,并结合临床评分评价术后肛门功能。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行后矢状入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Pea 组)及经会阴肛门成形术(经会阴组),根据病理类型不同分为:高位组、中间位组、低位组,4例无肛门直肠疾病及手术史儿童为对照组,对Pea 组、经会阴组及对照组肛管中位水平IAS、FAS 厚度行组间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1)EUS 测得肛门闭锁术后患儿肛管中位水平IAS、EAS 厚度优良率为100%,肛直肠测压括约肌松弛反射引出的优良率为91.2%,均高于肛门功能临床评分优组的70.6%,客观指标的恢复先于主观指标,可以通过参照客观指标,对主观指标恢复不满意的患儿有针对性的行个体化功能锻炼。(2)Pea 组测得肛门闭锁术后患儿肛管中位水平IAS、EAS 分别为:(1.42±0.22)mm 及(3.21±0.25)mm,经会阴组为(1.33±0.22)mm 及(3.10±0.33)mm,对照组肛管中位水平IAS、EAS 分别为(1.21±0.17)mm 及(3.00±0.18)mm,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20例Pea 术后行EUS 检查,6例检测到骶尾部肛周肌肉缺损。结论 EUS 可客观评价肛门闭锁术后括约肌重建的解剖机构,EUS 结合肛直肠测压可以作为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5.
1 胶体液复苏共识 1.1综合ICU患者中胶体液的应用 1.1.1 白蛋白 存活率:1998年英国创伤循证医学组[1-2]报道,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烧伤或低蛋白血症患者中使用人血白蛋白和血浆,与不使用人血白蛋白和血浆或仅应用晶体液进行治疗比较,死亡风险升高.随后另一个针对综合ICU群体患者的Meta分析[3]指出,白蛋白并不增加死亡率.2004年一项包括7000例危重患者的RCT试验(SAFE)[4]表明,应用4%白蛋白或0.9%生理盐水的死亡风险是一致的(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0.99,95% CI 0.91~1.09).随后的一篇研究危重患者的Meta分析[5]得出相似结果,支持SAFE研究的结论.另外一个比较白蛋白和非白蛋白或低剂量白蛋白的Meta分析表明,应用白蛋白时所有并发症(包括死亡)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 PPAR)γ C161T多态性对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用横断面调查法,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入住本院分娩的孕妇及其单胎、活胎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和健康对照新生儿进行凋查,共得到有效样本268个母亲-新生儿对,并根据出生体质量和孕周进行分组,分为健康对照组和低出生体质量组,其中低出生体质量组包括早产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使用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其外周血基因PPARγ C161T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其低出生体质量的影响.结果 1.根据双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低出生体质最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家庭居住环境和氛围及维生素的补充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0.337、-0.343、-0.269、-0.691、0.296、0.235.2.PPARγC161T多态性CC型、CT型与TT型基因频率分布在健康对照组、小于胎龄儿组和早产儿组分别为53.33%、14.44%、21.11%,75.00%、18.18%、6.82%和76.67%、20.00%、3.33%,早产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携带C等位基因增加低出生体质量的风险,低出生体质量组携带CC基因型风险与健康出生体质量儿的OR值分别为1.93895% CI:1.001~3.750,P=0.002)、2.122(95% CI:1.091 ~4.127,P=0.000).结论 低出生体质量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PARγ C161T多态性与低出生体质量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低出生体质量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7.
王瑞峰  郝丽  袁亮  丁楠 《安徽医学》2013,34(2):121-123
目的评价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在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中作为判断肾小球滤过率(GFR)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肾脏病患者120例,检测血清肌酐(Scr)及血清cystatin C,采用99mTc-DTPA显像测定GFR作为评价GFR的金标准。将试验对象分为4组,比较各组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cystatin C与99mTc-GFR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ystatin C与99mTc-GFR的相关性较高,与Scr测定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肾功能损害严重时,其相关性较差。结论血清cystatin C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比较敏感及特异性的指标,尤其在评价早期肾功能损害时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晚期乳腺癌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对照组23例晚期乳腺癌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21 d为一个周期。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和化疗毒性评价标准(CTCAE),判断近期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肿瘤控制率为83.3%(15/18),对照组为78.3%(18/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94,P>0.05);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髓抑制χ2=9.23;疲乏χ2=4.96;恶心、呕吐χ2=4.98;腹泻χ2=4.45;皮疹χ2=5.03,P均<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对晚期乳腺癌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39.
背景与目的:甲状旁腺切除术(PTX)是治疗药物不能控制的难治性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的重要手段,但PTX术后仍有可能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无动力性骨病或难治性骨软化症,且国内尚缺乏对PTX术后远期的疗效观察的研究。本研究进一步评价PTX治疗难治性肾性SHPT的安全性与近远期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TX治疗的139例伴有难治性肾性SHPT的维持性透析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3 d、6个月及1、2、3年的临床资料、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血磷、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等,观察并记录术后症状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139例患者的PTX手术成功率为95.7%(133/139),术中共计切除甲状旁腺腺体537枚,平均切除3.86枚/例。12例(8.6%)术后发生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其中声音嘶哑9例(6.5%),饮水呛咳3例(2.2%),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内均自行好转。术后低钙血症或缺乏维生素D者120例(86.3%),给予西那卡塞、补钙及补充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得到有效控制。全组未发生切口感染、出血、窒息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外科并发症。患者的贫血状况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Hb和Hct术后6个月明显升高并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术后iPTH明显降低,术后3 d的血钙、磷、钙磷乘积水平最低,随访3年仍低于手术前,所有变化与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患者术前的骨痛、顽固性皮肤瘙痒、失眠、异位钙化、肌无力伴萎缩症状在术后1 d即明显缓解;身高缩短、骨骼畸形患者随访期间无进行性加重;纳差、全身营养状况及自理能力术后3个月内不同程度地改善。11例(7.9%)持续性SHPT,包括4例(2.9%)术中未完全切除甲状旁腺腺体,1例(0.7%)术中1枚腺体较小而未切除完全,6例(4.3%)术后检查存在纵隔异位甲状旁腺。随访期间,5例(3.5%)腺体未切除完全者的iPTH均800 pg/mL,肌无力及顽固性皮肤瘙痒临床症状明显,再次行PTX;6例(4.3%)存在异位甲状旁腺腺体者,因手术风险较大患者拒绝再次手术,予以药物治疗;8例(5.8%)术后复发,其中6例(4.3%)系前臂移植物复发所致,均在局麻下行前臂皮下移植物切除;2例(1.4%)系颈部原位残留腺体过度增生,予以二次手术,术后症状缓解。所有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在随访结束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均未复发。结论:PTX可改善难治性肾性SHPT患者临床症状、贫血及钙磷代谢,且近远期疗效均较好,是治疗难治性SHPT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0.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医学科技成果最终均需要用医学论文来反映。医学论文是描述医学科研成果的文章,文章要求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明确、简单、易理解,使作者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得到充分地表述。而医学论文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规律,熟悉医学论文写作结构、表达技巧和标准化的编写格式就一定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笔者就此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