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回顾分析2007~2012年间在我院门诊进行的123例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探讨接触性变应原和光接触性变应原在一些皮肤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门诊以“面部皮炎”、“过敏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就诊的患者123例,进行斑贴和光斑贴试验(共20种变应原)。结果:123例患者中,斑贴试验阳性33例(26.8%),光斑贴试验阳性75例(61.0%)。斑贴试验最常见阳性变应原是芳香混合物、秘鲁香脂和盐酸苯海拉明,光斑贴试验最常见阳性变应原是1.0%盐酸氯丙嗪、芳香混合物和0.1%盐酸氯丙嗪。结论:接触性变应原和光接触性变应原可能和慢性光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和敏感性皮肤等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回顾分析2007~2012年间在我院门诊进行的123例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探讨接触性变应原和光接触性变应原在一些皮肤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门诊以"面部皮炎"、"过敏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就诊的患者123例,进行斑贴和光斑贴试验(共20种变应原)。结果:123例患者中,斑贴试验阳性33例(26.8%),光斑贴试验阳性75例(61.0%)。斑贴试验最常见阳性变应原是芳香混合物、秘鲁香脂和盐酸苯海拉明,光斑贴试验最常见阳性变应原是1.0%盐酸氯丙嗪、芳香混合物和0.1%盐酸氯丙嗪。结论:接触性变应原和光接触性变应原可能和慢性光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和敏感性皮肤等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3.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表皮和毛囊皮脂腺单位,引起局部皮肤炎性或非炎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雄激素刺激皮脂分泌亢进、皮脂排泄受阻、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植及炎性反应。茶多酚作为一种Nrf2激活剂,其有效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激活Nrf2信号通路或自噬,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抑制炎症蔓延、减少皮脂分泌等途径治疗痤疮。本文研究了Nrf2信号通路和自噬在痤疮发病机制中的关系和作用,有助于为临床治疗痤疮开辟新方向。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疗效以及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单位皮肤科门诊治疗的113例A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用药组(n=57)和对照组(n=56),所有患者均接受30 d的治疗。使用SCORAD评分、皮肤病变范围、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评分观察患者治疗情况,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中MDA、SOD、CAT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SCORAD评分、皮肤病变范围、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用药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的SCORAD评分、皮肤病变范围、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评分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MDA、SOD和CA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用药组治疗后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水平,联合用药组治疗后SOD和CA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自制剂维生素E乳膏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效果优于...  相似文献   
25.
报告1例发生于面部的假性淋巴瘤。患者女,50岁,因“左侧面颊部浸润性淡红斑3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颊见一浸润性斑块,边界欠清,稍隆起皮面。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团块样浸润,可见淋巴滤泡生发样结构。免疫组化检测:CD3示T细胞散在阳性,CD20示B细胞团块状阳性,CD21示FDC结构完整,CD1a示散在个别阳性,CD68示散在个别阳性。诊断:皮肤B细胞假性淋巴瘤。治疗:局部予曲安奈德注射液,同时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6.
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葡萄球菌蛋白A(HRP—PA)对大鼠腑内β—内啡肽(β-End)免疫反应细胞进行定位。在下丘脑弓状核和垂体的核周质中观察到棕黄色的β—End免疫反应产物,在导水管腹侧有较密集的β—End免疫反应颗粒。结果表明,采用HRP—PA法定位脑内β—End免疫反应细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增效活性的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在体外对氟康唑增效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提取 16 株白念珠菌酵母相总 RNA,采用 RT-PCR 方法比较汉防己甲素作用前及作用24 h后白念珠菌药物外排泵基因 MDR1、FLU1、CDR1、CDR2在氟康唑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汉防己甲素作用前,MDR1、FLU1、CDR1、CDR2表达水平在氟康唑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汉防己甲素作用24 h后,与作用前相比,MDR1 在氟康唑耐药株中、FLU1在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CDR1和CDR2在氟康唑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汉防己甲素在体外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活性增效作用的分子机制与抑制药物外排泵基因MDR1、FLU1、CDR1、CDR2的表达均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小剂量左西替利嗪间歇疗法预防慢性荨麻疹复发的疗效、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两组各50例。两组在急性发作期先予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待症状和体征完全改善后进行两组的治疗和观察。治疗组予小剂量左西替利嗪间歇治疗(2.5mg,隔天或每3天或每周给药1次);对照组不予药物间歇治疗,仅于发作时予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追踪观察1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率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P均<0.01)。且治疗组复发患者中症状、体征总和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均<0.01)。治疗后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情况做比较,治疗组间歇治疗1年后生活质量差得到完全改善。结论小剂量左西替利嗪间歇治疗能有效、长期预防慢性荨麻疹的复发,且安全性好。常用剂量2.5mg,隔天或每3天1次或每周给药1次。  相似文献   
29.
30.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在遗传基础上由免疫、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马拉色菌在体表定植可诱发或加重该病临床症状,并且是其复发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抗菌、抗炎、抑制免疫反应是治疗AD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马拉色菌定植与特应性皮炎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