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7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坏死或软化等病理性改变的疾病。目前认为,其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多基因遗传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烟等均是主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又有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脑梗死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92.
目的:柔肝方是上海市名中医王灵台教授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有效验方,本研究旨在探讨柔肝方通过抑制纤维化蛋白(FBRS)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质谱法鉴定柔肝方的化学成分及其入血成分.BALB/c小鼠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柔肝方高剂量组、柔肝方中剂量组和柔肝方低剂量组.通过尾静脉注射ConA(12.5 mg/kg),每周...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脾虚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表型改变及健脾方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慢性乙型肝炎脾虚、非脾虚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HLA-DR、CD86、CD80、CD40、CD14、CD11 c的表达。同时将脾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方和干扰素,对照组给予干扰素,用药6个月。分离培养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的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脾虚组D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HLA-DR、CD86、CD80、CD40、CD11 c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非脾虚组相比,脾虚组HLA-DR、CD80、CD11 c降低明显(P<0.01或P<0.05)。治疗组DC表面的CD86、CD80、CD40、CD11 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脾虚患者的DC成熟度降低,功能缺陷,提示脾虚与DC成熟障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健脾方明显改善DC的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提高临床疗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4.
探讨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病理机制,并结合名家的临床经验阐述从肝气虚与肝阳虚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5.
树突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及cohn于1973年发现,是体内重要的一类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其共同的生物学特性是细胞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胞内具有丰富的线粒体,与巨噬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功能不同,只有DC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使之分化、激活,后者影响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因此,DC被认为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  相似文献   
96.
丙型肝炎病毒(HCV)为黄病毒科病毒的一条RNA正链。整条负链的中间编码区域、包膜、非结构蛋白都可以进行复制,包膜区包括超变量区域,与序列的变异有关。丙型肝炎“基因准种”的出现对疫苗和包括针对逃避变异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在丙型肝炎患者中,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者α2b联合病毒唑,持续性病毒学的总应答率可达到50%,而携带Ⅰ基因型患者的持续应答率比较低,只有(41-46)%。因此,新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以及深入探讨复杂的宿主免疫反应,对于丙型肝炎的治疗非常重要,而丙肝病毒模型的建  相似文献   
97.
从毒邪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从毒邪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基础,对于正确认识毒邪、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对HBeAg阳性原发性肝伴肝硬化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中药组36例。对照组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为基础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健脾方,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瘤体近期疗效、生存质量,观察时间为12周。结果:观察结束时中药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患者CD+3、CD+4、NK细胞数量及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5),CD+4CD+25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5);KPS评分、总体健康状况,躯体、角色、情绪等功能及疲倦、失眠、便秘、腹泻等症状均明显好转(P<0.05);实体瘤稳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健脾方可有效改善终末期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稳定瘤体大小,调节机体免疫平衡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肾炎是HBV感染后一种主要肝外病变,是宿主感染HBV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相互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免疫性相关炎症,临床主要以血尿、蛋白尿、浮肿、HBV标志物阳性为主要特征。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评价消胀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8)与对照组(n=38),两组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治以消胀方,对照组治以扶正化瘀胶囊,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慢性肝病疾病特异性量表(C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