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9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4例,50~82岁,平均64.7岁。所有患者均有突发剧烈腹痛及休克,8例腹部可扪及搏动性包块,2例有腹主动脉瘤病史。并存疾病中,原发性高血压7例,冠心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19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根据术中情况采用肾动脉下腹主动脉钳夹阻断或腹主动脉腔内球囊阻断,控制出血后行人造血管移植术。随访12~48个月,平均(24±2)个月。结果 围术期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早期并发症: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发生肺部感染,3例出现腹泻。术后30d后至随访终末无死亡,无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人工血管感染和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尽早确诊,紧急手术控制出血,术后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降低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48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其分别按肿瘤大小、患者年龄和原发肿瘤部位分组,分析三者与GIST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GIST肿瘤〈5cm组与≥5cm组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GIST的构成比三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Z=4.999,P〈0.001),≥5cm组恶性度较高;不同年龄组肿瘤良恶性差异无显著意义(x^2=9.423,P〉0.05);食管与胃、肠(包括小肠及结直肠)及胃肠道外(肠系膜、网膜和后腹膜)部位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GIST的构成比三者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意义(x^2=15.061,P〈0.01),其中食管与胃GIST多为良性和(或)潜在恶性,而肠和胃肠道外者以恶性多见(Z=3.127。P〈0.01)。结论肿瘤大小是预示GIST恶性度的可靠指标,胃、小肠及胃肠道外腹腔内是GIST最常见的原发部位,GIST的良恶性与原发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与患者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主要发病机制是 c-kit基因突变导致c-kit蛋白(CD117)活化,进而引发细胞增殖失控及凋亡抑制。目前研究显示 c-kit基因的突变状态和类型不仅与GIST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而且还是GIST对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在GISl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48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其分别按肿瘤大小、患者年龄和原发肿瘤部位分组,分析三者与GIST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 GIST肿瘤<5 cm组与≥5 cm组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GIST的构成比三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Z=4.999,P< 0.001),≥5 cm组恶性度较高;不同年龄组肿瘤良恶性差异无显著意义(x2=9.423,P>0.05);食管与胃、肠(包括小肠及结直肠)及胃肠道外(肠系膜、网膜和后腹膜)部位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 GIST的构成比三者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意义(x2=15.061,P<0.01),其中食管与胃GIST多为良性和(或)潜在恶性,而肠和胃肠道外者以恶性多见(Z=3.127,P<0.01)。结论肿瘤大小是预示GIST恶性度的可靠指标,胃、小肠及胃肠道外腹腔内是GIST最常见的原发部位,GIST的良恶性与原发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与患者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心元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衰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衰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气道吸入药物、抗凝、降肺动脉压等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心元胶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超声复查肺动脉压(PAP)、6 min步行距离试验(6MWT)、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及两组患者再住院频次。结果 两组治疗后超声检测肺动脉压下降率无明显差异(P> 0.05),而6MWT、mMRC、CAT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急性加重再住院频次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心元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衰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急性加重风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