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5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林朋  李旭  陈天平  李辉  陈耀  史晓俊  高大胜  胡司淦 《重庆医学》2021,50(20):3496-3501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MHR)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评估MHR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且行PCI及IVUS的1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检测单核细胞计数及HDL-C,以两者比值计算出MHR.根据IVUS判断的患者罪犯血管的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分析MHR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并规律随访患者12个月的MACE.结果 不稳定性斑块组的MHR值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R、糖尿病、C反应蛋白(CRP)是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较单核细胞、HDL-C单一指标诊断斑块稳定性有更高的价值,MHR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后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0.715~0.859,P<0.001),切点值为19.31时预测价值最大,此时其诊断灵敏度为68.42%、特异度为83.19%.结论 MH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有诊断价值,是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PCI后12个月发生MACE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实用、有效的方法。方法  38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 (AVNRT)患者 ,采用下位法或后位法消融慢径 ,观察其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38例患者消融时 ,采用下位法 30例、后位法 8例 ,消融慢径首次成功 35例 ,成功率为 92 .10 % (35 / 38) ,行两次消融后 ,总成功率 97.36 %(37/ 38)。术中 3例出现一过性 °~ °房室传导阻滞 (AVB)。随访 4~ 70月 ,3例复发 ,复发率为 7.89%。结论 RFCA治疗 AVNR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导管操作者经验、靶点图识别和正确的消融终点的制定  相似文献   
23.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以来 ,采用膜部VSD封堵器对 5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提示VSD直径 4~ 10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无残余分流、溶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结论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中期效果良好 ,我们将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4.
王羊洋  高大胜 《安徽医药》2017,21(11):1968-1970
该文综述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详细介绍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它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危险分层、预后评价、指导治疗和判断疗效等各个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了着重的论述.分析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相对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且在判定严重程度、疗效判断、预后评估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是急性心肌梗死可靠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5.
李丽  高大胜 《心脏杂志》2008,20(6):732-733,739
目的探讨能正确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简单易行的冠状动脉评分方法。方法将20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根据冠脉损害的严重程度,分别用Leaman评分法,Gensini评分法,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评分法和自行研制的简易评分法进行评分。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4种评分方法彼此高度相关,并且与冠心病显著相关。结论4种评分方法均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指标,简易评分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6.
儿童和未成年人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较为常见,反复发作的SVT对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均产生不利影响.自1991年Van和Dick等相继报道导管法频消融(RFCA)治疗儿童SVT以来,其方法学日益成熟,为药物难以控制的儿童和未成年人顽固性SVT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27例儿童和未成年人SVT的RFCA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老年人单导管双腔起搏器(DDD)和心房感知型起搏器(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18例老年人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植入单导管DDD和VDD起搏器,并在植入后1周,3-6月分别做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随访时间6月-4年。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单导管DDD和VDD起搏系统。Holter检查显示:VDD和DDD起搏器的工作模式大多为VAT,房室同步起搏率达95%以上。结论:单导管DDD和VDD起搏系统安装简单,无心房电极脱位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8.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顺应性随增龄及脉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增龄与颈动脉顺应性及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95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非老年组50例和老年组45例,老年组按年龄分为60~69岁(1组)21例;70~74岁(2组)12例;≥75岁(3组)12例,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再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情况分为斑块组30例,无斑块组65例,比较2组间的年龄及脉压分布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高血压组的颈动脉顺应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老年组的颈动脉顺应性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并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老年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和正常对照组,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顺应性随增龄而降低;年龄增大,脉压增加,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29.
30.
潘生丁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潘生丁试验(DP-1)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DP-T及冠脉造(CAG)对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自身对比研究。结果 DP-T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60.0%。结论 在不能开展冠脉造影的医院,DP-T作为非创伤性检查手段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